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西周青铜器其纹饰种类繁多,但以玄鸟为祖先的商人为什么没能在商青铜器上大量铸有以凤鸟纹为主题的纹饰,而不是以玄鸟为祖先的西周人却极大地发展了以凤鸟纹为主题的纹饰。青铜礼器多是祭祀之器,商周人观念认为要沟通人神,必须要依靠民间有异能者,即巫觋,而巫觋通天地要依靠一定媒介,动物就成为最早的媒介。而商人以玄鸟为祖,其祖神合一的观念就决定了鸟不可能担当媒介物,故凤鸟纹为主题的纹饰不可能大量出现。而西周祖先起源上有鸟类的护佑,其祖先又不是玄鸟,故而在商人基础上大量出现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出现大量玉石人像,雕琢成巫觋事神的形象,既是巫觋作法的法器,是其通神的工具,又是巫觋至高无上的权利和身份的象征。  相似文献   

3.
在汉代社会,巫觋较为流行,他们遍布于朝野上下,按服务对象分,有宫中巫官、社会巫觋的不同;按营业方式分,有专业、兼业之别;按社会活动的性质分,有政治与非政治的区别。宫中巫官是在皇宫里活动的巫觋群,其主要任务是参与国家祭礼,为统治者提供神事服务;专业巫觋是社会巫觋的一种,指那些专门以营业为目的巫觋群,他们一般具有市籍,主要在市场上营业,有的与乡吏相勾结,诈骗百姓钱财,因此,受到儒家士大夫的批评,在仕途上受到身份限制,当时的巫觋大多属于此类;兼业巫觋也是社会巫觋的一类,他们除了与专业巫觋同样从事巫业以外,还从事于其他行业;政治巫觋则是指那些从事政治活动,并取得相当的社会影响的专业巫觋,是巫觋对汉代社会影响最大的一类  相似文献   

4.
主人之身份。就墓内西侧额部有刀痕非正常死亡的小孩骨架作人殉,就足以说明当时产生了贫富差距,有了压迫被压迫、奴役被奴役的关系了。有人认为墓主人为巫觋。我们认为如是巫觋也不是一般的巫觋,而是一种有特殊身份和权势的巫觋。况且墓主人不是女巫,而是男觋。从45号墓主人身份及迹象可看出当时社会已经超越母系氏族社会了,当时不仅已进入父系社会而且已出现了文明的曙光。从45号墓的原始天文图来看,此墓可能是伏羲墓;原因有三:第一、伏羲生于濮阳而死后可能要叶落归根葬于濮阳,如《太平御览·七八》引《诗含神务》云:“大迹…  相似文献   

5.
洛阳西汉墓室壁画所描画的形象有星宿、神、仙、神兽等内容,源于不同的神、仙、巫觋信仰崇拜,在时代神学思想影响和时人生死观念的支配下,融为庞大复杂的神仙体系,中期突出了飞升主题,后期注重攘鬼意识,寄托了时代人们重生的心理希冀。  相似文献   

6.
巫觋是掌握"事鬼神"技能的人,在中国传统社会尤其是唐宋以前,曾经影响社会的各个层面,至今在不少乡村地区仍然发挥一定作用。与此相关,对中国巫觋的研究较早得到学者的关注,并获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大体而言,20世纪以来的中国巫觋研究在大陆、港台地区有着不同的问题意识和学术史脉络以及研究方法,并逐渐形成了三种主要研究取径:历史学、宗教史、社会史。归纳总结近百年来中国巫觋研究的学术发展历史,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巫觋研究,尤其体现在三个可能的面向:文献学的继续推进、横向的社会史视野、纵向的历史学视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巫觋研究仍然有很大的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7.
论《九歌》祭祀主体为楚人祖先祭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九歌》的祭祀主要是对祖先神灵的祭祀。原因有二:《东皇太一》篇描写的就是楚人的祭天之礼,也是楚人的祭祖之礼。其次,《东君》是对日神的祭祀,也是对其祖先的祭祀。从东君以下七神,大多是对山川之神的祭祀,这七神的出场主要是为了助祀祖先神。巫觋通过表演山川神灵的爱情故事,以取悦祖先神,达到降神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神灵都有相关的爱情神话背景。《国殇》不属于山川神灵却也位列其中,是因为古人最重视祭祀与战争,在祭祀祖先的时候也祭祀为国牺牲的将士,以示缅怀。  相似文献   

8.
楚国巫风极盛,巫觋作为荆楚社会特殊的阶层,始终受到广泛的尊重。它影响着荆楚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的发展。近年来,对于楚国巫觋的各个方面的研究有很多的论著问世,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对于整个巫觋阶层始终没有一个清晰的面貌,限制了楚国巫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本文就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概述,以期对巫觋研究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对楚国巫觋的进一步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上古时期,"巫"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事神之巫,又是神之本体,代表上帝和祖先之神,是神灵与人事的交流沟通者。由此产生了一组对巫及祖先神灵的尊称:"巫保、神保、灵保、尪保、灵子"等。其中"保"同"子",附着于名词后表示尊称,但其依附性强,不能独立使用,而且只能出现在上述词语的组合环境中。  相似文献   

10.
上古时期,"巫"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事神之巫,又是神之本体,代表上帝和祖先之神,是神灵与人事的交流沟通者。由此产生了一组对巫及祖先神灵的尊称:"巫保、神保、灵保、尪保、灵子"等。其中"保"同"子",附着于名词后表示尊称,但其依附性强,不能独立使用,而且只能出现在上述词语的组合环境中。  相似文献   

11.
读《九歌》乃至全部屈赋,就会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即“灵”字出现的次数很多。“灵”字在《九歌》中凡十二见,而与“灵”字有关的词如“灵修”、“灵保”、“灵氛”、“灵均”等,在屈赋中也屡见不鲜。因此弄清“灵”字的全部含义,对于我们读《楚辞》,进而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人情等,都是很有帮助的。灵,是楚国民间方言。《楚辞》中言灵多指神或扮神之巫觋。《说文》:“重,巫也,以玉事神,从玉,霝声。靈,或从巫。”《东皇太一》:“灵偃蹇兮姣服。”王逸注:“灵,巫也。楚人谓巫曰灵子。”楚大夫屈巫字子灵,可知灵之本义为巫,战国时楚人仍保存灵字的本义。那么什么叫巫?灵字为何从巫呢?《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国语·楚语》说:“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  相似文献   

12.
《山鬼》是楚辞《九歌》中的一篇。《九歌》是不是屈原的作品,是创作还是在民间祭歌基础上的加工整理,历来是有争论的。比如朱熹就这样说: 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蛮荆陋俗,词既鄙俚,而其阴阳人鬼之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尚巫之风非常盛行,由此出现了很多专业巫觋,他们多不从事其他职业,而以巫术为谋生手段。由于巫风昌盛,鬼神信仰泛滥成灾,民间供奉了许多不为封建国家礼典所认可的鬼神即“淫祀”。巫觋和淫祀广泛地存在于民间社会中,对社会生活乃至政治活动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22.九二,巽在床下。用史巫纷若,吉,无咎 巽:伏。床:先秦时席地而坐,床是一种用于倚凭的家具,不是后代用于睡觉的床。史巫:祝史和巫觋(《楚语》女曰巫,男曰觋)都是古代从事迷信活动的有知识的人。纷若:纷乱的样子。“纷”训“变”《说文》“变,更也。”  相似文献   

15.
近代早期巫术案件在西欧大量出现,很多人(尤其是妇女)作为巫觋被投进监狱,其中很多人被烧死在火刑柱上;同时,着魔事件的数量也大量上升。近代早期的西欧正是通过巫术审判和祓魔仪式,建立了一套控制机制,加强了对身体的控制,尤其是对女性身体的控制,而且加强了对虔诚信仰和道德生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氏族社会时代,每一氏族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将其奉为“祖先“而加以崇拜。文献中关于“玄鸟生商“的传说,说明商族人的图腾就是“玄鸟“。这一传说自商周至秦汉虽然有所演变,但传说的主题始终没有改变。即人们始终把玄鸟作为商族的图腾,认为殷商王朝的始祖契是由玄鸟所生。契之前无父而生,契之后子孙相承,反映了商族由母系氏族向父系社会过渡的真实史影。  相似文献   

17.
《太平广记》人神遇合故事的文化生成当源于农耕生产的人牲祭祀文化,是焚巫(暴巫)和沉人的祭祀仪式世俗化发展的结果.由于阴阳配对的巫术思维,人们认为人牲祭祀是给神送去婚配对象,以此娱神祈神,保证农耕生产风调雨顺.后来这种娱神观念逐渐脱离宗教祭祀的原始内涵而演变为世俗化的人神遇合故事.  相似文献   

18.
自然界大大小小的飞禽走兽中,燕子与人的关系尤为密切。“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燕于飞,下上其音”(《诗经》),我们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前就留下这咏燕诗句。相传,春分时节,候鸟飞来,汤的先祖有娥氏女简逖,祈于郊因吞食玄鸟卵而生下了契,这契便是尧时得封于商的商族始祖(《史记·殷本纪》)。因此,《诗经·商颂》有载:“天命玄鸟,  相似文献   

19.
巫觋文化是长江流域发展起来的文化之一,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巫术占卜、原始宗教文化、神话等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化,以占卜文化为主要形式,孕育出了一种极具浓郁汉族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当前学者大多都倾力于对《楚辞》总体层面的研究,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闻一多、游国恩、郭沫若等。著名学者游国恩认为:在我国先古地域文化中,巫觋文化在楚地文化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汉书·地理志》说“‘楚人信巫鬼重淫祀’”①。这篇文章从“楚地重巫觋”入手,对《楚辞》中的神巫文化进行深刻探讨,这对于楚地巫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了解楚地民族风情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陈风>中三首"东门"诗非为"刺乱"、"疾时"之作,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阐释文献所载"礼制"明其不可能为"宣淫"之作;五行观、自然观、思想观与时令等诸多因素的整合导致民俗化上层巫觋之风的现实性;对三首"东门"诗中内容有重点地笺释,以证其本义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