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就是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语文课程的资源,将文学知识与人类优秀文化相结合或交叉运用所形成的学科运用到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中,这不仅能理解文学的概念、行为、表现,也能了解与语文相关的各种文化现象。由于各地的文学都是平等的,异域文化中的民族民间文学带有明显的地域特点,除与其他地域文化具有许多共同之处外,在文化价值上也是平等的。当然外来文化给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带来正面影响和积极贡献,同时也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着冲击、淡化、边缘化,而从语文教育学角度去理解和研究民族民间文学,创造性地利用地域的民族民间文学,能改变这一现状。从语文教育的课程资源开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角度,对语文教育中引入民族民间文学课程资源,联系开发与利用民族民间文学作为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初步探讨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忠实在上世纪90年代初推出的小说《白鹿原》因获得茅盾文学奖而蜚声文坛,迄今为止,《白鹿原》累积销量超过100万册,被认为是当代小说的经典作品。前不久《白鹿原》又推出了评点本,评点《白鹿原》的文学批评家雷达在自己的博客上公开了这次评点的内容。雷达表示:“我于十余年后重读《白鹿原》,依然触目惊心。”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民间文学还是作家文学都是文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民间文学就是传承民间传统文化内容的。民间文学不仅为作家文学提供了借鉴,同时也为作家文学提供了写作思路及写作素材。因此,民间文学在文学中所占很高地位,影响力很大。通过对我国语文教学内容的调查可以发现,目前语文教育的重点是作家文学,民间文学被忽视了,很多具有较强中华民族传统和精神的民间文学作品并没有在语文教材中呈现,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造成了一定阻碍。基于此,本文首先对民间文学进行了定义,然后阐述民间文学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价值,并分析了民间文学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中的现状,最后提出了开发策略建议,希望对我国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作家文学引领了文学主潮流;蕴含着民间文化深厚底蕴的民间文学被现当代作家文学吸收利用,彰显了民间文学的现代性。我们研究民间文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让其服务于作家文学,让作家文学从民间文学中汲取更多营养。本文意在用文化学、叙事学、文学伦理学等理论探究作家晓苏油菜坡系列短篇小说中的民间性,挖掘民间文学及其所蕴含的民间文化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民间文学是优秀文学遗产中最宝贵的文学之一,我国民间文学研究在古代已发生了自身的“前史”,五四以来文学先驱们也把视角放在民众身上,有强烈的平民意识,但只是从启蒙角度来吸收民间文学的营养,并没有真正从文学史角度把握民间文学。解放以来,在毛泽东的民间文艺指导下开展新民歌运动,从民间寻找文化资源,但其中隐含新文学界的文学想象。80年代在重写文学史浪潮的推动下,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从史的角度对民间文学与民间有新的认识,但他竭力从民间文学中挖掘出来的也只是民间文学的“隐形结构”。因而,新文学史研究视镜中存在民间缺失,应呼吁对民间文学“史”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白鹿原》通过一群“白鹿原人”在 2 0世纪上半叶中国历史舞台的全面文化突围和全部文化遇难 ,点明了我们中华民族在迁移过程中先天存在的某种文化悲剧性。在《白鹿原》文化历史梦魇式的文学呓语背后 ,正是传统的封建文化 ,导致了白鹿原人生命的苦难与悲凉 ,造成了他们人生的全部死亡、灾难和不幸  相似文献   

7.
对于《白鹿原》而言,性观念与性心理的挖掘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叙事。人物形象的塑造、人性深度的探讨乃至对儒家文化的深沉思考能否取得成功与二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图通过对白嘉轩和白孝文性观念、性心理的解读,展示《白鹿原》非凡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8.
谭达先是一位文化奇人。生于中国广西玉林 ,学术成长于广州 ,结学术硕果于香港和澳大利亚 ,79岁高龄而笔耕不辍 ,学术著作一本接一本陆续问世。2 0 0 3年 10月 ,《论港澳台民间文学》和《论中国民间文学》 ,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作为《人参娃丛书·中国民间文化前沿论丛》出版。这是他的第 4 0和 4 1本书。知人论书。这里先介绍谭达先其人 ,再评论《论港澳台民间文学》此书。民间文学是“草根文学”。天涯处处有芳草 ,人间群群有歌谣故事谚语等等民间文学。谭达先是一位“草根学者” ,所好者草根文学 ,所钻研者也是草根文学。草生那方那方绿茵…  相似文献   

9.
文学评论家雷达撰写的《〈白鹿原〉评点本》2008年初出版。其中,雷达对《白鹿原》中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心理以及人物关系等展开了点评。书后附有他撰写的长篇论文。点评文字及论文共一万余宇。雷达说,他之所以对《白鹿原》进行点评,是因为该书出版15年来,不断被人们以电影、话剧等艺术形式改编,热议不断,“考虑到其文本还有很大的阐述空间,读者对它有进一步阐释的期待,就进行了点评。”  相似文献   

10.
长篇小说热”在这几年讨论得比较多,而要谈及中国九十年代的长篇小说,没有人不会提及陈忠实的《白鹿原》。原因很简单,在人们的心中,《白鹿原》已经成为中国近十年文学创作的一座丰碑,具有了不可取代的经典性意义。有一个大概的统计数字显示了它在读者大众中的影响。1993年当《白鹿原》初版时,三个月内连续三次扣印,到1998年获奖时,它已正版销售50万册,据估计,盗版数不下于100万册。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白鹿原》成为后现代时期“艺术的危机”中的一个关于严肃文学重获读者的神话。但是,当我们不吝美辞对之赞誉…  相似文献   

11.
从福柯的权力、知识、话语理论来看,《白鹿原》写出了"仁义白鹿村"与"革命白鹿村"在断裂与延续中的转换过程。在历时的层面上,代表"现代"的革命话范型通过新式学堂(知识文化建构)、罂粟种植(经济消解)、乡约等官职设置(社会制度)等一系列具有"现代性"的实践行为对代表仁义话语范型的白鹿原进行系统的入侵与腐蚀。在共时的层面上,则是白鹿村年轻一代面对话语范型转换期间的人生道路选择:有小娥对仁义话语范型的盲目而激烈的反抗斗争,有黑娃等人对仁义话语范型自觉的回归,有鹿兆鹏、鹿兆海、白灵等对革命话语范型自觉的追求,还有被仁义话语范型驱逐之后不得已投向革命话语范型的投机者。  相似文献   

12.
元散曲,作为一代文学元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明显的俗文学特征,而向俗文学的转变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遗憾的是有关元散曲的译作和研究甚少。文章在接受美学视界下以辜正坤所译《元曲一百五十首》为例,探讨元散曲翻译中根据读者"期待视野"和"审美距离"等接受美学特征,对元散曲翻译时下俗字词、用典和内容风格的把握和处理进行研究,以达到"人类共有"的功能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3.
宋元时期通俗文艺十分繁荣,传播广泛.这种文化现象的形成,固然有多种原因,而统治者的文艺政策也起了相当大的催化作用.其中,南宋初年的蠲罢教坊,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蠲罢教坊使宫廷文艺人才走向民间,这就在客观上使得本已十分繁荣的市井文艺,得到了艺术的提升.同时,宫廷活动临时点集市井艺人训练后充任,又将市井文艺的新鲜血液注入到上层社会的文化生活中.这种宫廷与市井文艺的沟通与交流,进一步推动了南宋文艺的繁荣.  相似文献   

14.
《自鹿原》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历史小说巨著,小说以关中地区白鹿原为背景,真实地展示了从清末民初到20世纪40年代末近50年间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剧烈冲突。小说中塑造了田小娥、兆鹏女人、白灵等悲剧女性形象,揭露了封建传统文化冷漠残酷、灭绝人性的一面。作者以他对旧时代女性生存状态和悲剧命运的深刻把握,在对封建传统文化弊害的深切反思中,呼唤现代文明的到来。  相似文献   

15.
《檀香型》不论是汲取民间传统精神文化资源,还是接纳西方现代叙事技巧,都建立起了基于中国本土文化土壤,开放性的当代小说审美叙事品质,为新世纪中国小说的发展竖立了一支醒目的标杆,并达至达莫言艺术创作的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现存金元时期泽州一地碑刻丈献中道观寺庙碑刻文献研究可以看出,金元时期泽州形成了以民间信仰思想为主,道佛相融且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宗教思想,这一宗教思想体现了泽州崇儒尚俭民风,也与金元政治统治宗教思想相呼应。  相似文献   

17.
《水浒传》是元末明初的著名英雄传奇小说,其文多有激情杀人之叙述和血腥场景之描绘,作者醉心此道盖有特殊原因,一是蒙元灭宋,汉民族心灵受到严重创伤,故向往尚武勇决之士。蒙元一代乃儒风沦丧,市井文化上升为风范。故以杀戮取得正义乃为民间对英雄的解读。《水浒传》中人物均为市井社会中人。激情杀人是市民社会受众欣赏的一种固有文化现象。施氏所著乃山东地域小说,齐鲁自古民风多习武,性情多彪悍。故写出乡曲之风与迎合市井趣味二者结合,遂形成醉心杀人故事的叙述心态。二是元末以来动乱之杀戮,这些痛苦记忆深印明初人心,并形成一个激情时代。这是小说嗜好的一种独有的暴力美学的叙述视点和描绘方式的根源。,此种暴力叙述在文化价值上既有反抗不公消除民族性格弱点之效,亦开滥杀嗜好之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成书于元末明初的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中有多处涉及到了宋元时期的市井民间曲唱,形式包括诸官调、货郎儿、耍令、小曲、慢唱等。这几种曲唱形式在北曲乃至元杂剧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艺术功用。  相似文献   

19.
元杂剧《桃花女》是一部根植于民间文化、民间习俗土壤之中的剧作,其中所反映的民间风俗习惯等民俗价值远远高于其艺术价值。文章试从该剧中管窥元代民间的婚礼习俗。  相似文献   

20.
以《错斩崔宁》、《错认尸》、《错勘赃》为例,对宋元话本中的"错"予以解读。"错"是宋元时期的市民男女之间关系及其欲望的一种曲折表现,反映了宋元社会意识中对人"欲"的特殊理解,它具体表现为对欲望本身及其对象的恐惧和防范,反映了封建传统道德对新兴市民欲望的约束与消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