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VP+来”和“VP+去”句式结构经历了历时发展的过程。“来”、“去”的虚化与进入“VP+来”、“VP+去”结构有着直接的关系。二者的虚化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虚化历程中,存在共性特征,同时,也存在差异,可以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解释。  相似文献   

2.
从“去+VP”和“VP+去”中“去”的虚化过程的研究出发,根据其语义要素划分出“去+VP”和“VP+去”在虚化过程中不同阶段及其类别,归纳出其句法表现形式.并通过“去+VP”和“VP+去”的相互转换和“去”的删减来说明语义对句法形式产生的影响.不同虚化阶段的“去”有不同的语法意义,在什么情况下“去+VP”和“VP+去”可以互换,在什么情况下二者中的“去”可以删去,这都是由“去”的语法意义所决定的,二者的相互转换并不是随意的.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实词的虚化是语言历时发展的体现,同时也为共时的研究提供了素材。文章在前人有关“在”虚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句式“NP+VP+在+NL处所”因“在”的虚化,动词(VP)“价”的改变以及整个句式的变化,并探询其具体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4.
从汉语史来看,近代汉语时期是处置式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唐五代以来在“把/将+NP+来”动宾补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把/将+NP+来+VP”结构是近代汉语中才存在的一种句法结构形式,它也是现代汉语处置式又一重要来源。其发展演变的途径是:“把,将+NP+来+VP”形成之初是一个连动结构,“来”作为动词“把,将”的补语,为趋向动词,后随着VP语义复杂化以及“把/将”所带宾语的泛化,“来”字逐渐虚化为一个无实义的语助词而脱落,“把,将”表“持拿”“牵引”的动词意义也逐渐弱化,最终语法化为处置式的语法标志。  相似文献   

5.
论连动句式"V起来+V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动句式“V起来+VP”根据其前后语义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五小种,即分别是承接关系、目的关系、方式关系、条件关系、解释或说明关系;在形式上根据句武主语是否可以后移到“V起来”和“VP”之间,把“V起来+VP”分成两类,即典型的连动句式和虚化的连动句式.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一般认为,“所以VP”中“所”是“以”的宾语,并且有学者主张,这种结构中“所以”是介宾词组,其充当VP的方式状语。文章通过对“所以VP”的考察认为,“以”的宾语并非其前的“所”,而应是“以+(之)+VP”中的“之”。在“以+(之)+VP”前通过添加标记词“所”而使其仂语化的过程中,为了避免重复或因为人们皆明白“之”之所指,因而也就隐含了“之”。“所以(之)VP”具有名词性,“所以”也具有名词性。“所以”不是“介+宾”结构,而是一种跨层次间的句法组合。  相似文献   

7.
文章先简要说明"‘看/瞧’+D/NP+VP+De!"句式句法形式上的特征,即分析了D/NP的构成、VP的动词类型、De的性质及"看/瞧"之前的"空语类"情况,然后,文章重点探讨了句式中D/NP的语义角色及VP的语义特征等问题,并认为对整个句式影响较大的很可能是"看"或"瞧"的虚化与否,而非VP。  相似文献   

8.
程序副词“太”可以出现在“太+A/VP(+了)”(S1)、“不+太+A/VP”(S2)、“太+不/没+A/VP(+了)”(S3)三种句式中。句式S1中的“太”既可能是“太1”也可能是“太2”,这可以通过共现成分或分句加以分化;句式S2中的“太”是“太1”;句式S3中的“太”是“太2”。  相似文献   

9.
“动宾式动词+宾语”句式日趋流行,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这种句式的产生,是历史地继承和发展古代汉语“动宾式动词+宾语”句式,吸收英语“动宾式动词+宾语”句式,即“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结果,这种句式具有独特的语用价值,是其得以流行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0.
先秦“所以”在句中表结果的“所以”句式主要有“CL,所以+VP”和“CL,此/是+所以+VP”。“所以”的虚化在先秦时期已开始.在这个时期,“所”的代词性逐渐减弱,原来具有的词汇意义逐渐丧失;至少在先秦时期,应将它看作词组,而不是词。这是基于对以上两种句式共时和历时考察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句式转换是推导“V_双”的前提。“绝对对称”结构“NP1+VP+NP2(NP1=NP2)”的自身特征决定了它无法按照《语法双讲话》的句式转换要求生成另外一种句式,它只存在一种句式。句式转换这个前提不成立,那么就不能用“NP1+VP+NP2(NP1=NP2)”这个句式来推导“V_双”,利用该句式推导出来的“V”也不科学。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人称代词+来+V(P)”句存在两种不同的语义,其一表示连动义,成分间关系松散;其二取整体义,框架中不宜插入其他成分,“来”语义虚化(学界称“来2”),重音在“人称代词”。本文认为,“人称代词+来2+V(P)”具有构式地位,构式义与“责任”义有关。本文以人称代词“我”为例,考察了“我来1V(P)”句大量真实语料,认为“我来2V(P)”的典型构式义为言者主动承担责任,非典型语义表示言者对行为/话语权的宣示。其中,V(P)的语义特征受到构式整体义的制约。在构式整体语义中,“来2”是起关键作用的成分。  相似文献   

13.
杨帆 《语文知识》2011,(2):87-88
"有+VP"的格式在古汉语中就早已存在。它在现代汉语口语中仍在少量使用,这是汉语言发展与时俱进的表现。本文以"有+VP"句这一特殊句式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有+VP"句的历史发展进程,并对其产生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差一点+(没)VP”句式的逻辑关系和标记是与客观事实相连的,客观事实决定“差一点+(没)VP”句式的具体类别的选择及春逻辑内容。  相似文献   

15.
徐美娟 《文教资料》2011,(31):34-36
“把”字句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特殊句式.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研究的热门课题。“把个”句式是在“把”字句的基础上变化而来,同样也有很多研究“把个”句式的文章,本文对“把个”句式中“个”进行分析.认为“把个”句式中“个”的功能在逐步由量词表示数量单位虚化为语助词表示语气。  相似文献   

16.
台湾地区使用的普通话与现代汉语①不完全相同,比较明显的区别在于“有+动词”的特殊用法.现代汉语中“有”的宾语一般应为名词,只有少数双音节动词可以做“有”的宾语,而且有诸多限制.可在台湾普通话中,却几乎所有的动词结构都可以用在“有”后面.此时的“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是“完成体”的标记.我们将这种句式的结构和表达的语法意义进行分析,并尝试分析这种句式产生的原因,预测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来"在句法层面上主要作谓语和补语,在语用层面上常用来标记自然焦点。谓语"来"分布于"NP+来"、"NP+来+VP"句式中;补语"来"常分布于"NP+VP+来"结构中,补语"来"在句中常用来表示动作趋向义和完成结果义,"来(趋)"主要出现于"N施+V来、(N处所)+V来+(NUM)+N施、(N施)+V来+(NUM)+N受、N受+V来"这几种句法格式中,"来(结)"主要出现于"N施+V来、N1+‘跟/和’+N2+V+得/不+‘来’、N受+N施+V+不+‘来’"这几种句法格式中;"来"用来标记焦点时常分布于"VP1+来+VP2"、"PP+来+VP"、"S1,来+S2"。  相似文献   

18.
“去来”的性质及其“来”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与方言用例的相互印证中讨论“去来”的性质 ,以历史语言学的视角考察“来”的历时演变。“去来”为两个词 ,“去”是动词或趋向动词 ,“来”是表祈使的语气词。“来”因其语法意义的抽象、概括程度弱化 ,在清代被适应性较强的“罢”所替代。  相似文献   

19.
古汉语中涉及“有”的研究主要有存现句研究、“有”字句研究、“有+VP”格式研究三个方面,研究重点为“有”字句的历时演变和“有”的词义及语法属性,研究范围则基本限于传世文献。在两周金文中,“有”也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共约10:2例,句法形式上全部带宾语,除了一般所见的体词性宾语外(50例),谓词性宾语(52例)比例之高是其明显特征。“有+VP”有“有+V、有+状语·V、有+V·宾语、有+V·补语、有+VP1+VP2、有+V1和V2”六种具体形式,表现出结构类型的多样化特点。而在体词性宾语中,抽象名词宾语超过其他各类宾语的总和,是其又一特点。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汉语中,“(N)+V得+NP+VP”句式屡见不鲜,前贤已经对此进行了一定的研克,通过从(N)、V、得、NP、VP五个部分着手,对此类句式的成分构成可作出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