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是目前物联网专业的一门新兴课程,涉及到多学科的交叉,对于实验教学有较高的要求。对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进行了分析,分别从实验平台、实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实验设计方案。实践证明,该方案有效提高了课程实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3,(61):111-112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新兴的信息通信技术,作为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之一,其具有极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于物联网工程及相关专业而言,如何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实施此内容的教学面临较大的挑战。本文根据我校在本科学生开设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的教学实践,分析了该课程的教学难点,研究探讨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教学模式、教学安排和考核评分等问题,提出了面向应用的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3.
孙洁 《高教论坛》2016,(4):78-79,53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新兴的物联网技术。传感器网络课程群建设,应以计算机组成原理、嵌入式原理与接口、传感器网络三门课程为核心课程,系统化把握课程内容和实验等各环节,培养学生在多学科交叉的新技术领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4.
进行基于物联网环境的工业工程实验系统意义显著,将物联网技术、工业工程理论知识与方法二者有机融合,根据高校工业工程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及阶段实验要求,可以搭建从结合各种传感器技术的"数据采集层",到整合Zigbee网络、无线局域网乃至互联网的"网络层",以及PC、手机等终端设备上的"用户层",其中涉及到物联网方方面面技术的、全功能的物联网综合实验,提高了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5.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教育部2010年所公布的新增本科专业,该专业以培养具备网络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领域专业知识技能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电磁场理论与天线》为物联网工程专业所开设的专业主干必修课程之一,是该专业《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无线数据通信》等后续课程的基础.本文基于笔者的实际教学体会,主要针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展开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6):195-199
在实践中总结出一种借鉴TRIZ理论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给出体系框图。该体系框图主要包括物联网工程专业师资建设、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课程建设、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材建设、专业实验室及实践基地建设、物联网工程专业研究型实践教学、物联网工程专业双创教育6个环节,并对其中的每一环节进行了多次完善。该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能有效提升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内涵,提高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7.
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的知识点包括了从感知层的硬件构成到应用层的安全设置。分析了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面向工程应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教学的必要性,详细设计了一个以“基于物联网的水产养殖监控系统开发”为工程应用背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综合实验方案,给出了实验成绩的考核方法,取得了很好的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8.
宁卓  张佩  石伟 《教育技术导刊》2016,15(10):188-189
根据《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课程的研究生教学阶段改变了本科教育以讲授知识点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模式,而是采用以综合性实验设计为贯穿主线、以科学研究方法为教学手段的科研型教学模式。借助凌阳实验箱,建立了一个环环相扣、覆盖课程主要内容的实验体系,探索了复杂实验中多人分组实验的教学实施方法和效果评价方法,并对物联网专业建设中的WSN课程定位等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9.
《物联网工程导论》作为物联网专业学生的专业启蒙课,在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和指导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上起着重要作用。针对《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为了配合高校物联网专业课程的建设,我社在全国高校物联网及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小组和中国电子学会的支持和指导下,在全国范围内积极组织了"高等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系列教材"。该系列教材能够体现最新的教学改革成果,更能满足未来社会对物联网人才培养的需求。为了使该系列教材更加完善,诚邀在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领域有兴趣的专家、学者参与到我社该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中来。目前,该系列图书将陆续出版,已出版的《物联网工程导论》、《普通高等  相似文献   

11.
以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作为导向,从相关专业的建设、理论课程知识单元覆盖、课程的时间序列、课程的行业特色、教材的预备、实验环节的设计等角度对地方本科院校建设物联网工程专业做了探讨,并分步做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2.
物联网应用技术涉及感知、传输和应用三个层面。作者在没有物联网技术相关成套实训设备的情况下,尝试基于学生随身携带的智能终端设备和少量低值易用的实验模块,开展涵盖这三个技术层面的实验训练,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的关键是"二维码在线签到系统、刷卡在线签到系统、无线传感器数据上传到互联网和手机APP控制无线传感器节点"四类实验的创新设计。通过这四类实验,每个学生就物联网三个层面的技术都获得较系统较全面的感性认识和技能训练,使"物联网应用技术"课程成为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名副其实的专业技能共享平台课程。  相似文献   

13.
物联网产业具有覆盖行业广、包涵内容多、应用性强等特点,因此物联网专业的建设将有利于地方本科院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专业布局,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本文从建设合理优化的物联网课程体系、物联网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物联网实验室建设、专业教材建设、网络课程的建设这五方面来研究和探讨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实现培养应用型物联网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传感器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对于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开发创新思维有着重要作用,针对传感器课程知识结构陈旧、不能适应新型传感器器件应用和技术发展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的角度,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探讨。提出通过增加新型传感器、物联网和无线传感网络方面的技术知识,采用理实一体、项目式教学方法,改变验证性实验的操作模式,加强综合性实验、创新型实验等措施对现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主要是在现有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基础上继续探索创新,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共享和开放模式。吉林大学物联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充分发挥国家级计算机实验中心优势,依据虚实结合和能实不虚的原则,利用实验中心已有实验设备和资源,构建逼真的虚拟实验教学课程。物联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了包含无线传感器网络仿真实验、RFID标签设计与应用场景虚拟仿真实验和物联网综合应用虚拟实验等12门虚拟仿真实验课程。  相似文献   

16.
物联网工程专业实验课程设置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0年教育部通知,中国拟对物联网等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立本科相关专业。关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实验课程设置是一个全新的问题,总结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实验课程建设经验,对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实验课程设置提出了建议。首先阐述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产生背景,在分析物联网所涉及技术及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给出物联网工程专业实验课程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当前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专业特点,并总结目前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符合应用型本科特点的,具有计算机专业特色的,项目驱动型的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方法.以《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为试点,实践了以项目和实验动手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课程体系改革,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技术,尤其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快速发展,该技术在农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论文结合高等院校实践课程的特点及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介绍了开设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农业中的应用这一创新性实践教学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和实施过程,提出结合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方案,以问题为驱动,以专业为背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项目导入为方法的分方向多层次的教学体系,由此带动课程群建设,提升创新性实践教学开设的质量和效果,从而使学生由孤立的专业学习者变为交叉学科的探索者,该模式的研究和实施,对农业院校如何结合信息科学综合性地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油藏工程基础》是石油工程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该课程知识点多,课程内容与油田实际联系密切,教和学都有一定的难度。《油藏工程基础》教学组通过师资队伍建设、理论教学与实际相结合、教材建设和网络教学的配套,使《油藏工程基础》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效果上了一个台阶,培养的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一、教学团队的建设注重油藏工程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形成以课程负责人为首,由教授、副教授和博士等组成的教学团队。该  相似文献   

20.
熊玲 《教育教学论坛》2020,(17):267-268
物联网安全课程是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然而,物联网安全是一门集合众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在教材和教学内容上存在差异。该文首先简述了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特点,然后深入分析物联网工程专业开设物联网安全课程所面临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在物联网工程专业开展物联网安全课程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