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众所周知,范进是文木老人在《儒林外史》中着意刻画的丑儒之一。渠热衷功名,迷恋仕进,一旦中举即四处秋风,进士及第后又上下联络、门生勾结,可谓俗极、恶极。然范进生来贤良,想来同“荀枚”“匡迥”之辈不曾两样(可参范进中举前之言行)。渠毕竟不是性恶之人,成为儒林败类虽非偶然,却似也有根由可寻。  相似文献   

2.
《宋史·卷四百五十一》载,陆秀夫“景定元年(1260年)登进士第。”我以为不确:一、按宋制,三年一次开科取士。查《宋史·理宗纪》,有宝祜四年(1256年)五月甲寅,“赐礼部进士文天祥以下六百一人及第”。开庆元年(1259)五月辛末“赐礼部进士周应炎以下四百四十二人及第”。景定三年(1262)五月丁丑,“赐礼部进士方  相似文献   

3.
《类姓登科考》是研究明代科举的重要参考文献,但也存在一些讹误。文章以现存明代《登科录》和其它科举文献、地方志为依据,考证出其9处讹误,其讹误类型可分为:将非进士举子误作进士、一人误作两人、籍地和科甲之误等。  相似文献   

4.
上海《语学习》1999年第2期孙玮先生《到底念zēng还是念céng》一提出,《愚公移山》“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的“曾”应该念zēng,而不应该念céng,因为《汉语大词典》和《汉语大字典》等书对于和“乃、竟”解的“曾”都注音为zēng。孙先生的说法是有一定根据的,但是如果我们查阅一下其他书籍,,就会发现作“乃、竟”解的“曾”也可以读为céng。  相似文献   

5.
作者张谓,字正言,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人,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少读书嵩山,汛览流观,清才有奇骨,自以为“必谈笑封侯”。天宝二年进士及第、曾从戎营朔十载,稍有边功。乾元中以尚书郎出使夏口沔州牧,曾与大诗人李白饮宴于江城之南湖,谓请李白标以嘉名,白命为“郎官湖”。大历间,官至礼部侍郎,不久,出为谭州刺史。两《唐书》无传,《唐才子传》、《唐诗记事》有载,然皆语焉不详。《全唐诗》录其诗一卷,计四十首。  相似文献   

6.
中唐李肇《国史补》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崔颢曾因为《王家少妇》一诗,遭到当时文坛名宿李邕的怒斥。本文分析此诗的内容,结合当时进士行卷的风气,以及考索李、崔二人生平相关事迹,认为崔颢以《王家少妇》干谒李邕,诗作以夫妇关系设喻,由于二人,年辈、名望、身份地位均颇为悬殊、崔诗比拟不当、故通李邕怒斥“无礼”。  相似文献   

7.
状元,有两种解释:①科举时代的一种称号。唐代称进士及第的第一人。②比喻在本行业中成绩最好的人(《现代汉语词典》)。  相似文献   

8.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 进士欧阳衮(柳璟榜) 《永乐大典》引《闽中记》:“欧阳衮,字希甫,闽县人。宝历元年及第。”按《淳熙三山志》:“欧阳衮,终侍御史。”《全唐诗》:“欧阳衮,字希甫,闽人,宝历元年及第,官侍御史。”  相似文献   

9.
王三毛 《现代语文》2006,(10):10-11
王质(1135—1189),其先郓州人,后徙兴国军(今湖北阳新县)。绍兴三十年进士,官国子正、敕令所删定官、枢密院编修,通判荆南府,后奉祠山居。今存《诗总闻》、《雪山集》、《绍陶录》等。《诗总闻》为宋代去毛序研究《诗经》的三家作之一。李家树认为:“王质的《诗总闻》在宋代甚至整个‘诗经学’的历史上是一本忽略和被低估了的《诗经》专。”“真正打倒《毛诗序》的,在南宋是郑樵和王质。”  相似文献   

10.
隋实行科举制度,设明经、进士两科,为更多士人开放仕途。进士以考诗文为主,明经以考经义为主。唐代进士一科独秀,明经则不被人们看重。明经考试注重“帖经”,“帖经”类似现今的“填空白”,盖住左右经文,中间只开一行,以白纸贴住数字,令考生填写,如十条通五条以上,就可以口问大  相似文献   

11.
汤显祖自异其伍、离致独绝的超越时代处,正在于他对生命之重、生命之贵的深刻觉解。《嗤彪赋》正是一则人生无辎重而行的悲剧性寓言。“人有所不可宜”是汤公一生所坚守的生命存在原则。杜丽娘是晚明第一个生命辎重意识觉醒的东方女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施肩吾的诗文作品着手,找寻能够显示施肩吾年龄或生存年代的线索,从施肩吾曾下第的经历,以及诗句"年来如抛梭,不老应不得"中折射出的沧桑感,判断出施肩吾进士及第时已人到中年,由此推出他可能出生于唐德宗建中-贞元年间。又据施肩吾的《述灵响词序》和《西山集》序言提供的两个时间线索,推出唐文宗开成六年施肩吾仍然在世。而且,施肩吾的《与徐凝书》和《喜友再相逢》,也证实了他的迟暮。最后结合《吴兴备志》和《施氏宗谱》的说法,综合考量,暂定施肩吾的生卒年限为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唐懿宗咸通二年(861)之间。  相似文献   

13.
唐湜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新生代”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学术总结。他所谓的“新生代”主要是指以九叶派诗人为代表的年轻诗人群。唐湜对他们大多数人的作品进行了评介,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而且由此产生了“合流”诗的艺术主张。他的研究对于九叶诗派的最终形成起到了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杜甫与同时代诗人多有交往,并对他们十分推崇;同时代人对杜诗却很少称许,并有奚落与嘲笑;中唐韩愈、白居易、元稹对杜诗作很高评价后,多数唐人仍不重视杜诗,其集中表现就是今存唐人的十种唐诗选本,仅有韦庄《又玄集》选杜诗七首,而且都算不上杜诗的上乘之作。多数唐人轻视杜诗,既有社会原因,也有诗歌发展本身的原因,既为杜诗内容所决定,也为杜诗的艺术特色所决定。  相似文献   

15.
唐湜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新生代"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学术总结.他所谓的"新生代"主要是指以九叶派诗人为代表的年轻诗人群.唐湜对他们大多数人的作品进行了评介,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而且由此产生了"合流"诗的艺术主张.他的研究对于九叶诗派的最终形成起到了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唐朝诗人孟浩然似乎是一个很复杂的人,因为他言行中充满矛盾。然而,通过对他诗集的阅读和史传上有关他事迹的解读,在着重探讨了孟浩然“风流”个性的本质所在后,我们发现他是一个“真正不失其赤子之心”的任真率性的人。如此,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他的为人行事和他的诗作。  相似文献   

17.
从《梧门诗话》看法式善的唐诗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法式善是乾嘉时期重要的文论家。《梧门诗话》是法式善历时多年所撰成的一部诗话著作。在这部诗歌理论作品中,法式善评点了清代乾嘉诗坛的众多诗人诗作,提出了自己的"唐诗观"诗歌理论。法式善的"唐诗观"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法式善在对唐诗的接受中,其诗论主体意识一旦形成,便产生了一种向后延伸的历史积淀,为自己及其后诗作追随者对唐诗的接受和评价定下了一个主调。二是诗话中对王孟诗渊源的探讨及其"清"、"淡"艺术风格的寻绎。  相似文献   

18.
针对崔致远的出生年份及其及第年龄这一问题,尤其是对“857年出生、18岁及第说”和“855年出生、20岁及第说”的各种论点和症结进行了再考论。对于“857年出生、18岁及第说”,虽然不少的后世文献记录都为其提供了根据,但它与崔致远自述中所说“在唐生活了18年”这一事实并不相符,这是决定性的一点。反之,“855年出生、20岁及第说”虽与后世文献的一些记录不相符,但基本上能与崔致远的自述相吻合,然而还需要通过对当时的制度或某些词汇的解释进行补充说明。两种说法虽然都存在一些症结或疑问,但从对这些问题的解释上来看,“855年出生说”比“857年出生说”更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汤显祖是晚明戏剧宗师,也是一位杰出的戏剧理论家。他的戏剧观的核心是“唯情说”,强调创作要以情为主,高扬“唯情主义”的大旗。他非常注重作品的内容,强调作品的“意趣神色”,蔑视外在形式的束缚,从而确立了自己浪漫主义的戏剧创作原则,成为后世戏剧创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20.
欧阳詹与科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泉州的欧阳詹,是唐代中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教育家,是唐代第三个进士及第的福建人,也是经科举进入朝廷任职的第二个福建人。这在当时文化教育落后的福建具有重要意义。他通过诗歌和文论反映和关注唐代的科举,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科举考试在唐代社会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