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生活的日趋社会化、复杂化,社会法和公法不断崛起并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气势,大陆法系的民法陷入到个人化与社会化、私法化与公法化、形式化与实质化的三大矛盾之中。在社会法和公法地不断蚕食和进逼下,民法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而这三大矛盾也成为民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三大难题。可以说,大陆法系民法在整个20世纪的历史,就是一部如何应对这三大难题的历史。尽管.民法与社会法、公法三者之间的这场大战至今尚未结束,但对于我们正在编织民法典梦想的中国人来说。民法在20世纪的痛苦历程及其发展趋向,无疑是我们迈向法典化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2.
略论物权的民法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物权的法律保护是一个外延广泛的法律范畴,从总体上说,物权的法律保护可分为公法保护和私法保护。私法保护主要表现为民法保护,物权的民法保护,依不同的标准,有物权方法与债权方法、自力救济与公力救济、本权之诉与占有之诉之分。本文结合我国现行民事立法分别从学理上论述了这些民事保护方法的内容和特征。分析了我国现行立法存在的不足,意图为我国物权法的起草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很长一段时间来,我国法学界不承认在我国法律规范体系中有公法和私法的划分,过多强调民事关系的国家意志性,忽视对公司和法人意志的尊重。近年来,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健全完善,我们不得不修正原有的观点,承认公法与私法的。本主要从民法的平等、自愿、公平等基本原则的角度来讨论公法与私法的划分。  相似文献   

4.
诚信原则作为现代民法价值理念,虽然其适用范围涵盖越来越多的领域是一种必然,但由于各法域所调整对象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差异性,因而在适用诚信原则上,应根据公法和私法的不同属性而采用轻重不同的程度限制,以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民法,国际经济法为例阐述了其适用范围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正任慧超在《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私法优位"的反思》一文中写道:我国传统法律体系是公法和私法结合的,"民事关系刑法化"和"刑事关系民法化"共存。健全的法治社会的公法体系应该是通过依法控权实现公共权力的理性化,目前各国公法都离这个目标有很大距离。私法优位论对市场经济体制具有深远的理论促进意义,但我们也要看到"私法优位"的理论基础和经验论据存在着重大缺陷。私法优位论是把私法文化等同于权利文化、公法  相似文献   

6.
人们对公民公法上的权利义务与私法上的权利义务总是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比较与鉴别,造成客观实际上对不同法律关系及内容认识的混乱.公民公法上权利义务和私法上权利义务之区别,如同对公法和私法相区别一样重要,只有认清公法上权利义务和私法上权利义务的联系和区别,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才能够得到切实的保障,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人格权的演进史表明,它是一种双重历史行进轨迹,在公法和私法中都有其广泛的生存空间。人格权制度从一般公法进入宪法,其根本原因在于:商品经济条件下,国家权力的政治合法性凸显。人格权制度在民法中的演进,是自然意义上的人格、社会群体意义上的人格、独立个性意义上的人格三者增量周延过程。  相似文献   

8.
商法公法化是当代社会的一个客观事实,其主要表征为:商法中掺入了具有国家强制性的规范,当事人的自由意志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从而使商法自身具有了某些公法性的特征。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法律规制体系中。毋庸讳言,民商事法律仍应居于主导和中心的位置,这是由现代市场经济仍然是平等主体问的自由竞争经济的本质属性所决定。商法和经济行政法是二种性质不同的部门法,前者归属私法体系。后者归属公法体系。商法公法化并不意味着“商法已经属于公法”,而只是在商事法律、法规中掺入一些公法规范,体现了国家对经济活动的一定程度的干预。但商法本质上仍然属于私法范畴。受私法原则和精神所支配。  相似文献   

9.
物权法草案中对公法和私法关系的处理存在一定的问题。物权法是民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典型的市民社会的法律。因此,在物权立法中坚持私法原则,维护私权利,并处理好公法与私法、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关系,做到立法上公法和私法的和谐,也就成为了判断物权法草案恰当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是草案中的一些内容却在公法和私法的问题上没有做到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和法治社会,在物权法立法上处理好这些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耿焰 《现代教育》2004,(7):29-30
作为私法核心的民法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其基本的性质、原理、内容不仅对民法这门学科本身至关重要,而且对私法领域的其他学科具有指导意义。鉴于此,关于民法的考试就不再局限于条文即民法通则的规定,而是融入了民法的本质、原理、内容以及与其他分支学科的联系,自学考试也不例外。笔者参加了2003年10月全国自学考试民法试卷的阅卷工作,对此深有体会。因此有意从民法本身的本质和由此产生的原理以及与私法领域学科的相互联系的角度来剖析了今年民法自学考试的部分内容,探讨民法自学中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以期对考生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1.
法人分类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法人分类比较研究是在不同国家法人分类的基础上探讨其背后的政治化原因、价值取向以及该种分类所蕴涵的法律、历史意义,以达到对外来法律化进行扬弃、吸收的效果。我国民法与大陆法系国家采取了不同的法人分类模式。在我国根据法人其从事的业务活动划分为企业法人与非企业法人。笔认为,应对大陆法系上公法人与私法人的划分予以承认。  相似文献   

12.
经济法是否是一部独立的部门法,至今尚无定论。笔者认为经济法是一门公私属性兼有,在量上以公法属性为主,在价值定位上公法属性服从和服务于私法属性,从而有别于民法以私法为其属性和行政法以公法为其属性的部门法。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与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为代表的外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的法律地位界定,存在着“私法化”与“公法化”两种声音。其中,“私法化”的观点倾向于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界定为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或社会中介组织,赋予其以非营利性法人的私法地位。与此不同,“公法化”的观点则主张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视为受政府行政委托的事业法人。放眼域外,大陆法系国家普遍赋予外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以独立行政机构或独立行政法人的公法地位,强调此类机构的独立性、公法性与专业性。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法律地位的重构,应秉持规范主义与功能主义进路相统一的立场。一方面,基于“任务决定组织”的行政组织法基本原理,赋予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以独立的公法身份,推动学位中心与评估中心作为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的公法人化改造。另一方面,基于规制法的理念,健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的自律规范与自主治理机制,构建多元规制主体之间良性互动的规制治理网络。  相似文献   

14.
公法与私法的划分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得到了认可,但是关于"公法优位"与"私法优位"一直都有争论。中国面临的法治选择,可以通过以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标准和对优位的理解为突破口,就学界所持的"私法优位"观点进行反思,从限制公权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建设政治文明的视角,提出了公法优位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民法文化为论说对象,通过讨论造成民法文化传统虚位的自然条件、制度观念、思想意识三大原因,举例分析现代民法文化中微观制度价值基础、中观所有权主体结构、宏观公私法文化辨析三个层次的定位,提出以传统为本位,学习外国先进私法文化,结合本土实情,建构中国现代民法文化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关于民法典的制定在学界讨论甚为激烈,民法作为私法的母法,在私法体系的构建中是最基础、最根本的,文章分别概述了我国古代固有民法、清末修律、民国旧法统等时期固有民事立法概况或言民法因素,归纳其表现的特点,分析固有民事立法得失,总结立法经验,进一步探讨中国固有民法对今天民事立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私法视阈中的受教育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上的公民受教育权,实质上也是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因此,有必要从私法的视角来研究公民受教育权。就受教育权的性质而言,包括宪法层面、行政法层面以及民法层面的受教育权。从人格权法的角度看,公民受教育权具有与其他人格权相同的属性和特征,但与作为公法意义上的受教育权有别,要把受教育权纳入民事权利体系作为一项新型独立的具体人格权。依照我国现有的民事法律规定,受教育权也应得到民事法律救济。  相似文献   

18.
曾经长期统治民法等私法领域的诚实信用原则是否能成为民事诉讼法——公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这在我国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要求及功能,结合道德法律化、私法公法化的趋势,综合我国目前的司法现状等,肯定了诚实信用原则在民事诉讼法中的基本原则地位,并提出了具体的构想。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领域的多元化趋势直接形成人类价值观的多元化构成。正因为社会的多元化,才需要构筑和谐社会。因此,和谐社会要求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即表现“现代”这一时代空间的共同法作为其构筑的前提。这就要求将传统意义上的公法和私法整合为不排除公法理念的私法和不排除私法理念的公法的共同法。  相似文献   

20.
市民社会是民法存在的社会基础,民法的价值理念不过是市民道德的升华而已。因此,大力发展我国的市民社会,认可肯定市民道德,张扬民法的价值理念,应成为我们制订民法典、完善我国私法制度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