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学生幸福指数"、"学生幸福感"成为今年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关键词。今天的孩子幸福吗?孩子,你感到幸福吗?孩子,怎样才能提高你的幸福感?我们的话题就是在这一系列的忧虑和思考中展开。我们说,教育不是万能的,它不能使学生不受他所生活的环境的影响,但教育必须保护孩子们心灵中巨大的、无可比拟的精神财富——欢乐和幸福。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我们面前的人是孩子,如果我们的孩子没有生活欢乐,在任何时候他都不会觉得仙鹤是蔚蓝色的。"教育的责任在哪里?教育的责任就在于珍惜并维护孩子享受欢乐和幸福的权利;教师的义务在哪里?教师的义务就在于帮助孩子提升感知幸福的能力。但是,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担忧成为实实在在的促进孩子幸福成长的行为,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倾情付出和实践努力!  相似文献   

2.
艾敬敬 《中国德育》2015,(15):73-74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大人们对孩子说这样的话:"你是男子汉,要帮助女同学提包包"。这句看似正常的话其实存在三个疑问需要我们厘清:要帮助女同学,男同学就不用帮助了吗?这种引导方式合适吗?如果孩子不情愿当男子汉就可以不帮吗?生活中人人都有爱与被爱的需要。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关心从"你对我好,我才对你好",到"我对你好,但你也要对我好",再到"我会承担法律义务,对你好",最终达到"不管法律如何规定,我会以我自己的方式永远对你好"。  相似文献   

3.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小学生年级升得越高,举手回答问题的人越少!究竟是什么使本应"童言无忌"的小学生在课堂上变成了一群"沉默的羔羊"?这其中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不可否认,造成这种现象,教师有不可推脱的责任:你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学生慢慢思考了吗?你的提问学生乐于回答了吗?你对每个学生的回答都予以激励了吗?你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了吗?  相似文献   

4.
2012年在"双节"前期,中央电视台《走基层——百姓心声》假日特别调查中,清徐县北营村务工人员焦先生面对记者"你幸福吗"的提问时,首先推脱了一番:"我是外地打工的,不要问我。"记者却并未放弃,继续追问道:"您幸福吗?"这位务工人员上下打量了一番提问的记者,然后答道:"我姓曾。"一句答非所问的话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农民工苦不堪言。我不禁叩问:小学语文教学行走在改革路上的今天,出现了百家争鸣的语文课堂,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堂幸福吗?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感受学习的幸福呢?  相似文献   

5.
马琳琳 《考试周刊》2010,(33):193-193
"高中物理难学",这是很多学生,包括不少老师所持有的观点。高中物理真的那么难学吗?倘若你去问一个喜欢物理的学生这个问题,得到的回答应该是否定的,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就是两个字:"兴趣"。兴趣是个体成长的起点,是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旦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就等于成功一半了。高中物理教师要想使得学生能够学好这门课.就应该想办法让学生对这门课产生学习的兴趣.那么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相似文献   

6.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级性价值。"所以,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给学生幸福。但是,如何理解幸福?应该给学生什么样的幸福?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港第五小学校长顾孟武说:"教育本来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由于多种因素导致学校教育多了些虚荣和功利性,缺少务实和人本性,办幸福教育不能不重视分数,问题在于高分数是否来自丰富有趣、低负高效的教学过程,是否对学生的一生幸福具有奠基作用。教育的幸福不能仅仅着眼于学生的分数,‘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就要求我们将学生的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置于教育的首位。"诚哉斯言。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们的语文课堂,一会儿多媒体图片展示,一会儿小组讨论,一会儿组织表演,一会儿音乐响起……看似包罗万象,唯美至极,似乎唯有如此才符合"课标",才显示"动态",方催发"生成"……可实际上我们的学生又能收获多少呢?他们的语感得到培养了吗?思维得到发展了吗?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了吗?精神世界得到丰富了吗?……在新课改的热潮中,我们语文教师真的应该沉下心来思考:语文课堂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一、教学目标要简明,有的放矢有人说":语文教学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可是结果就不那么尽如人意。于是,有人提出要给语文"瘦身""减肥"……那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功能与作用呢?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求得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8.
李馨怡 《新读写》2012,(2):57-57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像你身后的影子,一直跟着你,伴你左右。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个话题,你的幸福观是什么?顿时议论声一大片,讲述的都是一些历经苦难后得到的所谓“幸福”。幸福真的有这么不易吗,生活中就没有什么感到幸福的吗?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经历过困苦,他们总应该明白吧。  相似文献   

9.
陈平 《江苏教育》2014,(7):43-47
在写此文之前,我纠结一个问题:苏派名师或者苏派教育是否真的存在?"派"就是水流成"支",它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名师或教育以"苏派"为名,它应该是具有江苏特色并成为一个群体或流派。  相似文献   

10.
我的幸福     
孙岩 《河北教育》2009,(11):47-47
一位老教师曾对我说,一辈子能生活在教师岗位上是他最大的福气,因为这让他的一生都拥有光荣感和幸福感.于是,每当我从作业堆中抬起头时,每当我在讲台上扫视教室时,每当我与学生会心一笑时.我常会问我自己:“你幸福吗?你因为什么而感到幸福呢?”  相似文献   

11.
对文本的理解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阵地。你真正读懂文本了吗?你真正把握文本了吗?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这样叩问自己。当我们在教学上感到迷惘时,我们首先应该反思的是,自己是不是找到了解构文本的最佳方式?也就是我们认为的学生能够适应的、能够轻松被你导人文本内里的方式,是不是真的深入到文本的内核,找到了令自己激动的东西?  相似文献   

12.
有一天,一个勇士来到了著名的白隐禅师面前。“你是一个著名和了不起的禅师”他说,“所以我要你告诉我真的有天堂和地狱吗?他们真的存在吗?”“你是做什么的?”禅师问。“我是一个勇士”他答。禅师没有半点的迟疑回答道,“什么,就像你这样一个丑陋的人,愚笨的人,也能够成为一个勇士?真的令人感到惊奇啊!”  相似文献   

13.
含章 《师道》2008,(1):15-16
身为一名教师,我总要时不时地问自己:你的教育生活幸福吗? 这样一个朴素而又重要的问题,一定困绕许多像我一样的叩问者。这样的问题不容易回答:一方面,每个人都想享受属于自己的幸福的教育生活;另一方面,我们中的不少人在品味自己的教育生活时,总有一种欲说还休的无奈与忧愁:  相似文献   

14.
陈荣华 《广西教育》2013,(33):57-57,61
教学细节,其实就是教学中的细末之处,它们往往被师生所忽视。然而在生活和工作中常常是"细节决定成败",我想我们的教学也是如此。课堂教学中能否处理好细节,也许就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可是一节课有那么多的细节,我们是否都要一一关注呢?如果有选择的关注,我们应该关注怎样的细节?笔者就自己的亲身实践谈一些认识和做法。一、联系生活,于细节处见"真实"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相似文献   

15.
智慧课堂与幸福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够只注重其中的一点。在打造智慧课堂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让学生体会到幸福感,同时教师也能够从中感受到教学的幸福。智慧与幸福是人生的永恒主题,在人的生活中缺一不可。在强调智慧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太过于"功利化"和"工具化",应该让学生在提高智慧的同时体会到幸福。  相似文献   

16.
我曾经在课堂上问了初一学生一个问题:你觉得自己幸福吗?令我意外的是回答“不幸福”的声音绝对压倒了寥寥的“幸福”声。我知道初一的学生还是孩子,他们的回答是遵从内心的。他们活在条件优越的当下。为什么会没有幸福感呢?  相似文献   

17.
<正>人应该富有诗意地活着。我一向是这样认为的,并且在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中,也一向在用行动追求着诗情画意的生活。我同样认为,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让学生幸福地学习和生活,为学生的未来幸福奠基。然而,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我们的学生感到生活幸福吗?有很多的孩子在学校感觉不到幸福快乐。不快乐地学习肯定没有好的效果。于是,我便想起了这样一个话题:营造充满幸福感的课堂气氛,用自己的爱为学生撑起一片幸福的天空。一、寻找学生课堂幸福感的来源  相似文献   

18.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从哪里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师们,你幸福吗? 主持人(上海市北郊学校校长):当前教育和教育管理越来越倾向于“以人为本”。如果教育和教育管理不能了解人的需求而且是每个人具体的要求,那么“以人为本”是一句空话。人的最大的要求是什么?是幸福。而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同的,因此教育者和管理者都应该十分关注受教育者和被管理者的每一个体的生命质量和人生幸福。今天我们在此讨论的话题是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问题,我认为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是重要的.这关乎学生的幸福。为此,我请来了一些教师和校长一起来展开对话。  相似文献   

19.
【题目阐述】什么是幸福?为什么现在有的人感到不幸福。真的是因为我们没有买房子、过上好日子吗?如何看待幸福,这和我们的思想认识有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感,学生对幸福的理解,也是他们对幸福追求的反映。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  相似文献   

20.
熊斌 《考试周刊》2012,(58):131-13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有成绩者无不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兴趣推动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而取得成功。物理学家丁肇中费劲6年心血发现"J粒子",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记者问他:"你如此刻苦,不觉得累吗?"他这样回答:"不不不,一点也不,没有任何人强迫我这样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