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教学》2010,(10):4-4
2010年9月,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同时颁布了《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上海市德育的总目标是要让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公民素质和健全人格。要坚持德育为先,把德育贯穿于育人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使学生具有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理想信念、公民素质和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并将“让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公民素质和健全人格”作为未来十年德育的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3.
《中国德育》2013,(20):47-50
黄冈是一个革命老区、教育大市,全市共有中小学校1325所,在校生80多万人。长期以来,黄冈市始终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公民素质培养为重点,以健全人格培育为基础,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多渠道、多形式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让德育接地气,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更有底气。  相似文献   

4.
公民教育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趋势。对公民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存在"转型说"、"独立说"和"结合说"三种观点。公民教育应该从传统德育中脱离出来,获得独立发展的空间,而德育成为"纯粹培养人们道德品质的教育"。这使得公民教育与德育在形态上彼此独立,在价值功能上互相补充。  相似文献   

5.
总结我国德育的经验教训,合理定位高校德育的基本目标模式,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德育理论,突出德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避免理想化和空泛化,切实加强德育实际效果的重要环节。在我国现阶段,应将高校德育的基本目标模式定位于培养和塑造合格的公民,倡导、普及公民意识,并使之内化为一种内在的自觉的观念。本文阐述了公民意识的内容,论证了公民教育的必要性,指出了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手段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德育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和调整,一是德育名称的改变,由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改为德育;二是德育内容的扩充,由原来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扩展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三是德育目标的调整,由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调整为培养合格公民;四是德育领导体制  相似文献   

7.
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着力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丽娟 《江苏高教》2006,(1):128-129
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着力点应放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核心内容;二是把人文教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纳入大学德育全过程;三是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四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8.
张人利 《上海教育》2010,(23):57-58
《上海规划纲要》制定了今后十年的重点任务,重点任务之首为德育。"让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公民素质和健全人格",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达成,要完善德育内容体系,创新德育实践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优化育人环境。其中明确提出要"激活所有学科的德育内涵",这是一项与全体教师直接相关,也是每位教师应该为此努力奋斗的教育使命。  相似文献   

9.
曲迎春  孙学文  刘超 《华章》2007,(3):51-51
高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基地,理想信念教育必不可少.当前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出现不同程度的淡化、简化和软化的倾向,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发生倾斜,理想信念淡薄,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素质特别是德育素质的提高.这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决不可等闲视之.  相似文献   

10.
总结我国德育的经验教训,合理定位高校德育的基本目标模式,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德育理论,突出德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避免理想化和空泛化,切实加强德育实际效果的重要环节。在我国现阶段,应将高校德育的基本目标模式定位于培养和塑造合格的公民,倡导、普及公民意识,并使之内化为一种内在的自觉的观念。本文阐述了公民意识的内容,论证了公民教育的必要性,指出了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手段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仁"为核心内容,以"礼"为外在形式。培养君子是孔子德育的主要目标,孔子德育的方法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平等性等特点。学校教育应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进行德育教育要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因材施教,注重感化教育。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浪潮席卷下,学校传统德育中的公民教育较为匮乏的缺陷日益突出。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全国各大高校普遍开设的语文课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公民教育的内容,从文学与历史、文学与写作、文学与生态等几个角度切入,切实提高大学生自主平等、积极参与的公民意识,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通过公民教育目标整合道德教育、公民教育、文学教育,这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对大学德育提出的新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3.
公民德育具有自身独特的教育内容,包括对公民责任、民主意识、参与热情及个人尊严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公民德育应当是公民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道德教育的一部分。其政策设计应当更多体现公民教育的道德立场,而不是一般道德教育的立场。道德教育既不能代替公民教育,同样也不能代替公民德育。严格地讲,公民德育是由公民教育所演生出的教育问题,而不是由一般德育演生出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4.
庄兵 《学子》2013,(4):18
班级生命德育就是指班级里每个学生平等参与班级公共事务、解决人际冲突、实现班级自治的活动教育。加强中学生生命德育,作为思想品德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需要构建整体性生命德育体系,调动学生的公民意识。构建班级生命德育的原则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为目标,以引导学生实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为基础,以合法性为底线,树立现代公民意识。基于公民意识教育的班级生命德育建构具体来说  相似文献   

15.
学校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校园文化蕴含着巨大的德育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拓展学校德育内涵,发挥好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有利于培养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情操高尚、专业知识过硬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16.
一、与社会相隔是当前我国高校德育的一个深层问题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我国的基本教育方针,德育①是各级各类学校的首要任务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等教育作为直接面向社会培养高层次合格人才的教育活动,作为从基础教育到终身教育整个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高校德育毫无疑问也是如此,因为高校德育一方面与中学德育直接相衔接,另一方面又直接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合格公民,而合格公民的一个首要素质就是其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7.
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自身的内在要求。高校德育中公民意识的培养,核心就是要帮助大学生形成公共意识。新时期的高校德育要通过促进政治理论教育的开放与发展、实践活动的社会化、开展生动的法制观教育来加强大学生公共意识的培育。  相似文献   

18.
试论新时期高校德育视野中的公民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公民是高校德育的最终目标,但是高校传统德育在内容、理念、方式等方面尚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转型时期的客观要求.因此,加强新时期的公民教育、探索新时期高校德育实效不强的原因,是当前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也指出,培养学生具有民主与法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学校德育工作应该是全方位、立体的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不能仅是停留在表面  相似文献   

20.
通过从情感与精神教育中挖掘德育因素、从培养健全的人格做合格的公民上挖掘德育因素、从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上挖掘德育因素三个方面,阐明如何在职业院校历史教学中挖掘德育因素,进而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