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试论现代教学中的心理归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现代教学领域,心理归因训练具有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独特功能,现代教学迫切需要心理归因训练这一有效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归因训练,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归因倾向,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现代教学中影响学生进行心理归因的主要因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过程、师生之间的心理归因偏差等。要采取科学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进行心理归因训练。  相似文献   

2.
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理论之一,是指观察者依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人们的归因受归因偏向、社会视角、自我防卫等因素影响,常常会有偏差。人们可以通过合理认知、换位思考等方式突破归因偏差。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从就业心理的社会母系统分析、就业心理子系统结构分析和就业心理维度归因分析对社会关注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进行了全面剖析,指出内外两条改善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前,大学生挂科后的归因偏差普遍存在,并且逐渐将一种新的、危险的归因偏差由"潜"转为"显",即将考试的失败统统归结为教师的意愿,这在高职生中表现尤为突出。这种归因偏差不同于以往文献中公开讨论的任何大学生挂科归因偏差,而已有文献中提出的对策也是侧重于正确的归因训练,但对待如此简单极端的新归因偏差,其背后成因的深度思考更具现实预警意义。研究基于学生S的个案从微观个体层面、中观学校层面、宏观社会层面探讨影响S归因偏差的三维因素,认为社会不良风气引发校园考试诚信危机,学校考试机制弊端以及学生的考试道德滑坡和高职生特殊的学习心理是主要因素。并在对个案深层根源探究的基础上提出减少大学生挂科归因偏差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新农村建设中,引导与调适农村弱势群体政治心理既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现实的社会心理问题。农村弱势群体心理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有较大差距,引导和调适好这部分弱势群体的政治心理意义重大,因此,建立弱势群体知识扶弱机制、心理引导机制、心理社会干预机制和社会融合机制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6.
通过从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安全感、心理成熟度、心理问题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总结目前高职生存在的心理发展问题,并从社会家庭背景、高职生个体以及高职教育本身进行了归因分析,探索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工作在高校一线的辅导员视角,阐述了90后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及现状的成因,并提出利用维纳归因理论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积极的干预.  相似文献   

8.
应对效能、归因方式与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之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大学生在面对心理问题时,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与应对效能和归因方式的关系,以及应对效能、归因方式和人口学变量等对大学生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的影响作用。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相关的理论与实证依据。方法:采用应对效能量表、归因方式量表和自编的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问卷对福建省33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女大学生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比男大学生积极。(2)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对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态度要更积极。(3)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态度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要积极。(4)应对效能、归因方式对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结论:高校心理健康应当面向全体大学生、特别针对特殊大学生群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归因训练和应对效能训练,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方式、良好的应对效能,以期改善其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和心理适应水平。  相似文献   

9.
成就归因与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成就归因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密切.个体的归因风格和归因偏差都将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影响.通过归因训练,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成就归因,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0.
时光 《华章》2011,(23)
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关于社会信念和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本文对两大归因理论--朴素心理学家理论和三维理论进行了比较和实证分析,并阐述了归因过程中的两大偏差--基本归因偏差和活动者--观察者效应,从而揭示归因在心理认知疗法当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Teacher-student conflict is attracting people’s attention in China. This study utilized attribution theories to investigate the attribution features of Mainland Chinese teacher and student groups for negative events in their interactions. It found out that due to the factor of social identity, the two groups revealed a significant self-serving bias in attribution of events related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As for events related to other campus activities, major tendenci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nsistent for situational factors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values and campus cultures. However, in regards to other factors for these events, rather than social factors, the two groups showed cognitive gaps as well.  相似文献   

12.
有关自我觉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自我觉知与自我标准差异、对归因的影响、与情绪及心理健康的关系等方面。自我觉知作为个体对自己有所认识或有所意识的主观状态,可以使个体意识到自身与标准之间的差异,并进而对个体情绪产生影响。适度的自我觉知是有利于心理健康的,但过度的自我觉知却是诸多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本原因。此外,将来用脑科学的方法对自我觉知的内在心理机制以及生理机制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文山地区苗族青少年归因风格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沃建中、孙慧明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归因风格分量表》对云南文山地区327名苗族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苗族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多得采用稳定(持久)、可控、整体的归因。男性苗族青少年比女性更容易归因于内部、可控的因素。家庭人均月收入较高的苗族青少年更倾向于作出内部、可控归因。与父母亲一块生活的苗族青少年更倾向于作出可控归因。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恋爱心理归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大学生谈恋爱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并且已经成为困扰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之一,这对大学生的综合发展十分不利。在阐述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并根据人们常见的归因偏向对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做出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5.
以韦纳归因理论为依据,探讨了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成绩归因特点,以期在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结更多有效方法,并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及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120名高职顶岗实习学生的职业紧张状况和归因风格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顶岗实习学生比一般职业人承受更多的压力感;归因风格影响职业紧张:外部归因、不可控归因对职业紧张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内部归因、可控归因能缓解工作压力。岗前就业辅导、归因风格训练等有助于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的速度和质量。  相似文献   

17.
对作为农村教师主要来源的农村籍大学生来说,当下农村社会的教育环境使得教师的文化资本日益异化于教师而存在。文凭资本一方面难以转换为经济资本和社会身份资本;另一方面,受结构性的社会、教育环境因素影响,文凭资本难以与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建立联系,这是影响教师补充困境的深层原因。只要农村教育与以知识、技能为最主要凝结物的文化资本的弱势地位得不到改变,农村教师在入职、工作状态上的不利局面就很难得以根治。  相似文献   

18.
归因理论是重要的外语学习动机理论之一,依据该理论,使用调查问卷及SPSS17.0对艺术类大学生的英语能力自我评价及英语学习归因进行分析并与成人学生及其他专业学生进行比较,发现与其他两类学生相比,艺术类学生的归因最不积极.  相似文献   

19.
Based on contemporary psychological approaches to attribution and emotions, this paper reports on three groups of pre‐ and inservice teachers and their preferences for different grading criteria for pupils based on the amount of effort and ability displayed in physical education. Consistent with our hypothesis derived from social psychological theories of social emotion, we found a clear preference for working with pupils who show effort. Two primary education student samples preferred students to achieve success in PE through effort rather than ability, whereas a sample of secondary PE teachers had a slight preference for high effort and high ability. This confirms other attributional research where ‘effort is virtuous’. As far as grading procedures were concerned, all three groups preferred to use pupil progress and effort the most. Scores on physical fitness test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pupils relative to others were the least preferred options. Effort‐based grading procedures were correlated with a preference for pupils who showed high effort. All groups showed a preference to work with pupils who try hard and to grade them on this, as well as personal progress. There was little desire to assess pupils norma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