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情与景的关系有三类: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所以情与景是密不可分的,情与景的关系,我  相似文献   

2.
古诗词常常借助外在的景物来表达感情,融情于景,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与景的关系如何呢?这是试题命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应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总的说来,情与景的关系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描写之景与作者的情相一致,即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是正衬关系;一种是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是反衬关系,可以更增一倍的哀或乐。下面重点介绍以乐景写哀情的诗歌的答题方法。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有一句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此言确实简洁而深刻地揭示了古今中外一切写景状物文章之真谛。"情"和"景"两个字,可以说是古典诗歌中最重要的两个元素,无景即无情,有情方有景。古代诗人将这  相似文献   

4.
洪方煜 《考试》2003,(6):6-8
一、借景抒情诗借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相似文献   

5.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诗人主观的感情是诗歌的本质、灵魂之所征。闻一多说:“诗是被热烈的感情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我国古代也有“诗言志”、“诗缘情”之说,认为诗歌“吟咏性情”,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产物。无论是抒情诗、叙事诗还是写景咏物诗,都或浓或淡或隐或现地寄寓着诗人的主观感情,即使有理性色彩的哲理诗,也常以情促理,融理于情。所以,我们鉴赏诗歌,从本质上说就是体悟诗情。那么,从哪些方面切入呢?  相似文献   

6.
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明人谢榛有一句名言:“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就是说外界景物是触发诗情的媒体,内在的情感是诗歌创作的胚胎,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摩荡、生发、渗透、融合,才能产生美妙清新的诗歌情境。可见触景生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乃是诗歌创作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多角度鉴赏古代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是诗歌学习的新途径. 一、内容鉴赏 古代诗歌,浩如烟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赞叹.但就其内容而言,大体可概括为:(1)写景抒情.如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歌景中含情、融情入景、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其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相似文献   

8.
程高夫 《甘肃教育》2014,(18):121-121
正高考诗歌鉴赏千头万绪,但剔除枝蔓,抓其纲领,不外乎三个方面,若用一字来概括,即"景""情""事"。下面举例论述。限于篇幅,每项只举两例。一、"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例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夜独坐(节选)唐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夜深宋周弼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1)两诗中均写了夜  相似文献   

9.
诗歌是主情的艺术,诗人主观的情感是诗歌本质、灵魂之所在。闻一多说"诗是被热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我国古代亦有"诗言志"、"词缘情"之  相似文献   

10.
"意"是探讨中国古代诗学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传统的"诗言志"或"诗缘情"其实就是"诗言意"。但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既有强调又有反对"以意为主"矛盾的一面,这是因为中国古代文论之"意"是与"气"密切关联的"道",而"道"说到底是一种空间性的混沌或混沌的空间,这也就决定了中国古代诗歌是一种空间(或至少是偏向于空间)性的艺术。  相似文献   

11.
清人李渔《闲情偶寄》写园林建筑时说"开窗莫妙于借景",盛赞窗户是"物小而蕴大",意趣无穷。古代不少诗人都善于借窗观景、借窗绘景,使现实的窗户成为心灵情感的窗户,成为一个蕴情丰富的诗歌意象。  相似文献   

12.
从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看,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古典诗歌往往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从而在艺术上表现为含蓄蕴藉,诗味浓郁,使人读之,悠然神远。今年全国18套高考语文试卷古诗词鉴赏题就景与情设置问题的有13套,下面重点选择几首进行分类解析。  相似文献   

13.
<正>"情"与"景"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要素,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中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情"是情感的,主观的;"景"是形象的,客观的。"情景关系"即是情与景的组合手法。从不同角度看,大体上有两种,一是因果关系,包括时间上的先后,有时候先景后情,也称之为触景生情、即景生情;有时候先情后景,以情设景,缘情写景。二是手段目的关系,"情为主,景为宾",以言情为目的,绘景为手段。  相似文献   

14.
文学即人学,人学乃情学。不知情,无以知文,诗词尤如此。诗言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主性情,不贵奇巧”,显然,诗词是诗人借以“言志”、“达情”的载体。诗人或缘情布景,或借景言情。故而,在学习诗歌时,若能以情驭诗,将诗情作为贯穿、理解全诗的主线,便能牵一“情”而动全诗,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15.
送别诗是人与人在离别时所抒发的情感。盛唐诗人发展了六朝以来融情入景的诗歌传统,在抒发离别情感时,融入大量山水自然风景和风俗人情,即渲染了离别之情的表现力度,又展现了盛唐诗人特有的精神风貌,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山水送别诗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6.
文学宝库中灿若星河的古诗是高考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情感,把握情感与其附着物——景的关系很重要。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从而达到融合无间的状态,这就是所谓“情景交融”。一般情况下,诗歌中运用的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衷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即诗中的景与情之间存在着和谐与反差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景语·理语     
人们都知道,王国维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即一切景语皆情语。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也都十分强调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那么,景语里是否也有“理语”呢?不能说一切景语皆理语,但至少一般景语里也含有很多的道理,因为情和理本来也是不可分割的,既然景语里有情,那么也肯定有理的因素。可我们的教师却很少强调景理交融,借景言理。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说:“昔人论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我国古代文论的著名观点之一。  相似文献   

19.
王夫之《诗.小雅.采薇》评语中提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观点,不惟与诗意不合,也有悖其本人的诗歌情景观。"乐景"、"哀景"说将属人之情归为属物之性,与其"性性"、"物物"的哲学思想及"心目所及"、"貌其固有"、"不敛天物之荣凋,以益己之悲愉"等写景原则相矛盾;将"昔我往矣"等四个景句从全章抽离并前后割裂,拟想出"乐景"与"哀情"、"哀景"与"乐情"两组"相反相成"的情景关系,立论虽新,却陷入了"分疆情景"、"一情一景"等以景就情的"阱"梏"。体会《采薇》原意,卒章乃是以节候物态的整体变化和对照,烘托因征戍日久、战事艰辛、思归心切等引发的无尽哀伤,其感人至深者,正缘于诗中所呈现并为船山反复推崇的真情实景和整体意境,而非缘于其所拟想的乐景与哀情、哀景与乐情的相反相成。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最早的诗歌来源于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后来又经过文人加工而成。关于诗歌的内涵,《诗大序》阐释得十分精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可见诗歌的产生,乃是由于内心为外物所感,在口则发而为诗了。诗歌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情"和"韵"。"情"是内在的,"韵"是外在的,"韵"依附于"情"。诗人表情的主要手段是创造或选取与情相吻合的"意象",并且找到与内在之"情"相吻合的外在之"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