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西方理性追求的是普遍性的形式理性、工具理性,它导致了西方科学技术教育的发展,东方儒家理性追求实质内容,提出适度原则,它促进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后现代教育反对现代教育的客观主义知识观和普遍性原则,这些都是由形式理性、工具理性的极权地位所致。此时,作为形式理性、工具理性对立面的儒家实质理性对教育的意义再次在后现代教育中彰显。后现代教育随东西理性的融合而发展。  相似文献   

2.
西方现代思想家研究了许多社会德性方面的问题,在社会的首要价值是自由还是基于自由的公正、共同体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还是相反、对“代议制”民主加以完善还是以“参与制”民主取而代之、法律是否要以道德为基础、道德重在个人的德性品质还是社会的规范、社会应奠基于理性之上抑或非理性之上等问题上存在着重大分歧。西方现代社会德性思想也有一些共同特点和局限,但它是人类思想宝库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优势,无论对现代西方社会还是对现代国际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信仰是一种对终极价值的关切,康德从理性出发,把信仰建立在理性本身对超验的渴望与追求之上,引导人们走出不敢运用理性的不成熟状态,走向理性信仰的意义世界——人类所建构的超越本体世界,体现自由本性的价值世界。康德的努力对解决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迷惘和道德危机、对我们的伦理道德建设都具有直接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唤醒大学生教学主体意识的逻辑起点现代道德价值观告诉我们 :任何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的有价值的社会行为 ,其行为主体的主体意识都表现为对相应社会行为道德价值的认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自信心、自主自立的人格尊严感以及为之追求完美的内心动力。这些情感表现显然都是主体道德人格的映现 ,因此 ,这种主体意识实际上是以行为主体的道德人格为基础的。教育是一种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的有价值的社会活动 ,现代教育理论把学生视为教育教学行为的主体 ,则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必然建立在其道德人格的基础之上 ,并映现其道德人格水平。这…  相似文献   

5.
经济理性主义作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之一,使传统的教育管理不管是在手段上、方法上还是在效率上都得到了科学的提升。教育管理在收获效益的同时,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却遭到了颠覆,对人的漠视、社会价值的失落、目的的异化,使经济理性主义受到强烈的批评和质疑。而作为现代教育管理又不能不追求效率,所以如何匡定经济理性主义在教育管理中的边界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于是道德理性便自然地回应了这一理论诉求。教育管理效率与价值的博弈要求经济理性主义必须在道德理性的框架内寻求理解和应用,唯其如此,教育管理在寻求效率的过程中才不会失去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宗教的批判并不是为了批判宗教一般或否定神学本身,而是为了批判那种把宗教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传统神学,以便为宗教清除不合理的基地-知识基础,使宗教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成为可能,也使信仰有它更为合理的归缩。  相似文献   

7.
基佐论政治权力的社会基础和道德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朗索瓦.基佐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自由主义政治家和学者,但与主流自由主义思想家不同的是,他从社会基础和道德基础的角度,对政治的积极意义重新做了说明。他主张,政治权力要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之上,政治应该以服务社会、增进福祉为宗旨,政治治理应该以政府与社会合作的方式来进行,这样才能使全体社会成员认识到政治参与的必要性。他批评了人民主权观,认为真正的主权是"理性、正义、真理"。这种理性主权思想的目的不只是限制权力,而是为政治权力设定道德基础而予以重新肯定。按照他的理解,正当的政治权力必然要以道德为基础,政治权力是德性的正当体现,因而是值得追求的目的。当今,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现代政治的最大难题并非如何在政治和社会之间划清界限,而是如何加强两者的结合。研究基佐关于政治权力的社会基础和道德基础的思想,不但有助于加深对自由主义思想的理解,还可以为现代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祛魅"时代的到来意味着现代人的命运需要以理性来匡扶信仰,法律作为一种人世生活的秩序安排,既是一种规则体系,也是一种意义体系。形式理性法提供了生活的可预测性与可计算性,价值理性法为人类提供了生活的意义感与价值满足感。本文尝试以韦伯视阈中的"理性"概念为切入点,阐释法律得以成为信仰对象的理性基础,进而说明只有兼具工具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的法律信仰方可突破现代理性的牢笼。  相似文献   

9.
当今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对于人们来说越来越没有意思,再也找不到原来过春节的喜庆气氛,人们过春节的压力越来越大.通过分析春节的真正内涵和当今社会价值观对春节的冲击,得出春节应该理性回归.无论是从中国传统意义上理解,还是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解读,家庭、亲情、友情应该是春节的主要形式基础,幸福、快乐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这就是“过年”的实质所在.以这种理念为指导,在这种形式基础之上,形成中国人过年的完整体系,应该成为春节的主要追求模式,也应该成为春节理性回归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奠定在个体理性基础之上的西方经济学基本假设之一的“经济人”假设,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面临着无法克服的困难和危机。而哈贝马斯交往理性的引入,完成了由个体理性向交往理性的范式更替,成为化解困难和危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法律需要强制,道德需要自律.德治与法治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获得了新的涵义,并赋予二者新的关系.德治与法治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强力保障,我们既要依法治国,还要以德治国.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并在实践中正确运用这一重要思想,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慎子》提出的法治为主,人治为辅以及礼法兼顾的观点对我国古代管理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慎子》国家管理思想中所倡导的人治、法治、术治兼顾,既是刑主德辅思想的基本源头,同时也是从礼治到法治的一个关键环节,可以给现代国家管理者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儒家自然法思想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自然法思想是中国历史上固有之法律思想、儒家自然法思想的范畴为“礼”。儒家从其自然法思想出发,提出了“礼治”、“德治”、“人治”的主张,三者构成了儒家治国思想的核心。在儒家的自然法思想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政治法律观中,包含了一些可为当代法制建设借鉴的合理内核。  相似文献   

14.
与朱熹,吕祖廉并称为“东南三贤”的张Shi以宋代理义之学为基础,提出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他以理义之学作业治理天下的理论根据,主张实行德治要正君心,要给人民休养生息的权力,要以德为本,以刑为辅。深入研究张Shi的德治思想对我们当今推进以德治国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礼仪”有些具体内容固然有其局限性,但如果放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中来考察却是人类社会的创造性进步,况且其中有许多今天我们应该学习和吸取的东西。对中国古代的治国方略,我们应当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用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历史的观点来考察和研究,而不可只用一个“人治”来概括和否定。  相似文献   

16.
儒家德治与法家法治实属传统人治。儒家德治笃信“为政在人”重在人之“德”上,其人治思想显然;而法家法治实属君下法治,其不彻底性使它最终倒向了人治。儒、法人治方略在人性前提、哲学依据、理论基础、对象考量等方面的诸多不同,为当代治国提供了众多启示。  相似文献   

17.
文章将德分为八个子目,即仁、义、礼、智、忠、孝、廉、信,通过分别比较韩非同儒家、道家对法与它们的关系的探讨,认为韩非只是在一般的意义上反对“德治”,而对德的子概念用法加以约束,凡有悖于法的都加以批判,有利于法的都加以吸收拓展。这种对德治的审慎的做法,其实是对儒家、道家德治思想的继承与拓新,与当今社会主张德冶与法治相辅相成的观念暗合。  相似文献   

18.
我党在人治与法治方面 ,经历了三个不同的认识阶段 ,轻视法治、重视人治的阶段 ,重视法制建设阶段 ,主张法治阶段。轻法治、重人治是治国误区 ,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加强法制建设 ,主张法治是我党在理论认识上的重大突破 ,也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以德治国”不是传统治国手段的重复,而是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文化精髓与现代人类文明成果三大源头的综合创新,具有深厚的理论根源。新形势下,“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具有一致性,二者结合反映了市场市场经济内在必然要求,都是不可或缺的治国手段。当前,要处理好二者关系,必须充分利用传统德治中积极的内容,在发挥德治对社会成员内在观念引导作用及法治对社会成员外在行为调整作用的同时,必须在实践中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即实现德法并举。现阶段德法并举最有效措施是:政府运用立法、执法、法律宣传等手段促进德治与法治的结合;发动群众制定并实施各种道德守则、公约,法律予以支持;从严治党,使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成为遵守法律与实践道德的表率,成为德治法治相结合的推动者。  相似文献   

20.
法家的法治学说随着秦亡而走向沉寂,但是为汉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以“阴法”的形式继承下来并揉入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中支撑中华帝制长达两千余年。其中,一些合理的成分对我们现在的法治建设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