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自江苏卫视推出《非诚勿扰》之后,电视相亲节目以其宏大新颖的交友形式,丰富尖锐的话题指向,重新带动了相亲节目的热潮,也带来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关注和议论,引发了诸多争议性话题。而其颠覆传统相亲形式的节目形态,一反大众传媒的男性主宰视角,将女性、女性话语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也给了我们更多思考和质疑的空间,当女性话语以这样一种颠覆性的姿态出现在大众传媒时,这意味着女性话语的胜利,还是又一次男性主宰媒体霸权的别样显现?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在以男性话语为传播中心的大众传媒领域,女性报道一直处于边缘状态,媒体中的女性形象被有意无意地歪曲。近年来兴起的所谓“第三类女性”报道是以介于家庭妇女与职业女性之间的“第三类女性”为对象的报道,她是男性理想中女性形象与女性自我理想形象的融合。这类报道对于在大众传媒中重新建构女性形象、维护男女两性平等、女性意识发展与深化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从另一层面看,  相似文献   

3.
大众传媒业的日益繁荣带来了信息量急速膨胀的当下,男权文化体系通过对媒体话语权的控制,完成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使得媒体传播中的女性形象成为男性按照自己的想法所设计的审美客体,并最终通过男性叙事来传达给受众。我们通过分析媒体传播中女性形象呈现的方  相似文献   

4.
郑妍 《视听界》2004,(3):38-39
《中国妇女》杂志在2001年上半年针对女性,策划、组织了有关女性和大众传媒的问卷调查,当问到“您是否认为大众传媒存在对妇女的偏见时”,81.96%的人认为“存在”,认为“不存在”的仅占9.02%,还有7.69%的人表示“没有感觉”。从这一数据中,可以看到今天的大众传媒仍然是男性话语占据着主流地位,对女性的形象塑造和符号认知也仍然是从男性的角度出发,打上了男性话语的烙印。本文主要对电视上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以考察男性话语系统中女性荧幕形象的塑造和诠释。荧幕上的女性形象塑造女性形象是电视荧幕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新闻报道、广告,还是电视剧,女性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5.
郑妍 《视听界》2004,(1):51-52
大众传媒从它产生开始的那一天,男权话语就占着统治的地位。近几年来,大众媒介中女性话语崛起的趋势较为引人注目,本文从现实情况出发,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指出女性话语在媒体中的传播优势。大众传媒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是以男权中心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戈银银 《新闻世界》2014,(6):193-194
广告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带有鲜明的性别属性。从提线木偶般从属于男性的地位,到逐渐觉醒挣脱兴起女性主义思潮,发展为独立自信形象,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变迁是对性别意识形态控制的一种挣脱,也是思想上的革新和崛起。但广告在对女性形象塑造的过程中,以男权话语阴影下的女性主义广告为例,明显的呈现出男权话语与女权主义的矛盾,解决这一迷思对重新构建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面对女性在传媒中的缺席的“存在”状态情况,可能有许多人不以为然,认为现代传媒对女性颇为“关注”,在大量的传媒文本中女性出场的频率挺高。的确如此,在商业文化席卷全球的今天,大众传媒的繁盛是有目共睹的。女性虽然在新闻传播中呈严重的缺席状态,但同时也在其它的传媒关注下显得风光无限。那么,女性在大众传播中到底以一种什么样的面目出现?并以什么样的方式在言说或被言说?  相似文献   

8.
传媒对女性象征性的歼灭 --“女性与传媒研究”之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我们对女性在新闻传播中的存在以及在传媒中女性话语面临的双重困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大众传媒中女性的文化形象被设想为支持和延续了普遍存在的劳动中的性别划分,以及关于女性和男性的传统观念。女性及其利益被大众传媒忽略、谴责、贬低或鄙视,她们的生活和她们的兴趣没有得到大众传媒的  相似文献   

9.
时政类新闻期刊经过近40年的发展,随着政治环境和形势的变迁其叙述话语也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从简单告知到故事化叙述的多重演变.本文分析和总结了目前我国时政类新闻期刊中叙事话语的四种样态,即以宣传为主的政治话语,以资本驱动的商业话语,回归新闻本质的民间话语和以事实为本位到追求故事化叙述的话语转变.新闻话语发生的转变,一方面离不开市场和技术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离不开我国政治的民主化进程.在新闻叙事话语的转变过程中,越来越回归新闻的本质属性,体现新闻规律.民间话语在与政治和商业话语的博弈与抗争中成长和壮大,新闻叙事不断由政治化语境向故事化、平民化、娱乐化叙事话语转变.  相似文献   

10.
更年期是人类生命中的必经之路,一般主要指女性更年期,在更年期时表现出来的种种症状被称为"更年期综合征"。本文主要探讨大众媒介在更年期话语演变的过程中,如何影响了更年期概念的叙述和判断,使得处于更年期的女性形象遭到夸张和妖魔化,同时,媒介带来的话语导向又反过来影响了女性意识的再构建。本文意在探讨在大众传媒影响下的女性意识的不断强化。  相似文献   

11.
私密话语在大众传媒的繁盛是媒介商业化运作的必然结果。在媒介的商业化过程中,媒介更加注重满足受众需求,社会功能日趋多元化,报道文体上也不断发生变更,这些都为私密话语进入大众传媒提供了途径。  相似文献   

12.
鲍海波 《今传媒》2003,(2):43-44
从我们对女性在新闻传播中的存在以及在传媒中女性话语面临的双重困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大众传媒中女性的文化形象被设想为支持和延续了普遍存在的劳动中的性别划分,以及关于女性和男性的传统观念。女性及其利益由大众传媒忽略、谴责、贬低或鄙视,她们的生活和她们的兴趣没有得到大众传媒的准确反映。大众传媒文化没有向我们展示出女性的真实生活,即女性被“象征性歼灭”。以下几种方式足以说明这个结论。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与民族主义话语依然强劲。大众传媒作为民族主义话语的建构者,在民族主义话语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日常报道中,大众传媒应建构理性、积极的民族主义话语,形成大众传媒、民族主义、国家政策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4.
吴斯 《东南传播》2023,(4):104-107
社交媒介中女性话语从抵抗“女德”到制造“男德”的系列话语实践引发了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当前社交媒介中女性话语的生产逻辑是以父权话语作为参照,构建一套与之相对的话语体系。其隐含的性别二元论不仅使女性话语不仅无法摆脱潜意识中的父权话语阴影,还使女性陷入主体性缺失的危机。通过对两性间的平等与差异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女性话语需要以性别公平原则为指导,建构多元话语体系。而为了实现女性话语体系的建构,不仅女性间需要进行视角互换和“横向政治”建构,还需要男性加入,共同重塑当下仍由父权意识形态控制的社交媒介“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5.
曾几何时,当学者们坐在书斋里津津乐道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主义话语时,其实,消费主义已在不经意间渗透进了中国社会,并渐渐地在不长时间里在中国社会掀起了一股虚幻的消费主义浪潮,其始作俑者和推波助澜者无疑是大众传媒。在市场经济和商业逻辑的支配下,大众传媒的一整套消费主义的话语体系不但覆盖了文化娱乐节目,而且就连一向正襟危坐的新闻也未能幸免。作为国家意识形态主导话语的体现者,大众传媒推出的民生新闻引起了不少人的担忧,他们们认为这种多元化的众声喧哗实际上在解构着国家意识形态的权威性,但同时也有很多人为之叫好,他们认…  相似文献   

16.
在文化多元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广告作为一种独语式言说类型,正在借助大众传媒的传播优势演化成一种具有强大渗透力、控制力的霸权话语,主导和影响着受众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方式,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悖论。本文在此种背景下指出,大众传媒要担负起其应有的社会责任,尽力避免这种绝对化的表述方式,促进真实的公共话语构建;受众则应当保持积极、理性的消费观念,避免主体性的丧失。  相似文献   

17.
成方舟 《青年记者》2012,(26):28-29
叙事话语是电视新闻故事内容表达的方式和技巧,"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世界就是由这一叙述话语规则构成的世界"。①而意识形态依据基本认知信仰来界定,这种基本认知信仰形成了群体成员间共有的社会表征的基础。也就是说,人们在种族和性别上的信仰,决定了他们的话语和其他社会实践。因此,意识形态与叙事话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意识形态决定了话语的  相似文献   

18.
赵光怀 《编辑之友》2016,(10):71-75
“中国梦”是一个综合性传播符号,包含国家梦、民族梦和人民梦三个层面的话语主体,国家梦和民族梦属于集体话语,人民梦兼具集体话语与个体话语的双重属性.不同话语主体具有不同的内涵,共同构成一个话语整体.在叙事模式上, “中国梦”具有宏大叙事和个体叙事的双重属性,国家话语和民族话语偏向宏大叙事模式,人民话语偏向日常叙事.不同叙事模式具有表达同一话语主体内涵的适应性,在传播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话语主体、不同的传播语境和不同的受众群体,灵活运用不同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互联网成为公共事务参与的重要空间,性别议题一直在网络中被广泛讨论。在互联网的女性主义团结机制中,不断呈现出对于参与此议题的男性声援者的排斥乃至攻击性话语,一直以来此现象被视为网络中的女权群体极化,被学术界用“他者”政治的视角予以解释,这实际上是一个误区。此种来自女性主义团结的排斥话语虽然以高攻击性言辞表现出来,却不能简单归结为“极端女权”的“情绪宣泄”,而有其丰富内涵和生成逻辑。这种排斥主要表现为对男性声援者的动机不信任、知识立场的质疑、对男性声援者及其亲近者的他异化。此种排斥现象有着复杂成因:网络公共事务参与中话语与行动的弱连续性;善意性别歧视与无歧视意图的文化行为的认识论困难,而互联网增加了这种辨识困难;互联网中团结机制依靠受害感及受害经验联结等因素。厘清并反思为何男性声援者会遭遇此种困局有助于增进两性的沟通理解,减少社会矛盾,更好地进行团结并促进两性平等;通过对“受益者悖论”进行理论补充,本研究也可为其他社会不正义话题的参与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我国乡村农民在话语系统中处于弱势的地位,而话语权的缺失直接导致村民压抑表达欲望,增加与以城市为中心的主流社会激烈对抗的风险。本文将话语二分为现代话语和传统话语,认为现代话语是话语系统中的主流,现代话语通过以电视节目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实现由城市向农村的单向渗透,并分析乡村社会网络对现代话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