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邵洵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唯美诗人.其诗歌具有鲜明的唯美一颓废倾向,他被认为是中国唯美-颓废的代表.但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其研究至今尚未形成规模.因而,作者试图从邵氏的个人经历、时代背景、唯美译介和诗歌创作方面来探讨邵洵美的诗歌,其目的就是使我们对其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邵洵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唯美诗人。其诗歌具有鲜明的唯美一颓废倾向,他被认为是中国唯美一颓废的代表。但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其研究至今尚未形成规模。因而,作者试图从邵氏的个人经历、时代背景、唯美译介和诗歌创作方面来探讨邵洵美的诗歌,其目的就是使我们对其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中国留日学生与中国现代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留日学生与中国现代文学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他们那种反封建传统,向往民主,追求理想的激进思想和行为,推动了新文学运动和现代文学运动的发展和进步。与留学英美的学生注重文学形式的探索不同,留日学生更注重文学内容的探索,从而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启蒙和唯美两种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4.
李健吾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一位独具特色的批评家,他秉承着人本美学观将中西文化完美交融,形成了宽容与平等共存,感性和理性交织的印象主义唯美批评。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实践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面貌,他的批评观念及批评特色为当下文学批评的发展和多元审美的倡导提供了思考。  相似文献   

5.
情控、暖场、情境、融入、树人是构建唯美课堂的关键要素。当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有"唯美"样态。"唯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构建,应关注五个维度,即创设唯美氛围、建立唯美关系、生成唯美体验、形成唯美默契、播种唯美精神。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创作和批评两个层面分别对邵洵美的唯关主义艺术实践予以解读。唯美主义诗歌创作、具有唯美色彩的印象主义批评和翻译一起,构成了邵洵美唯美主义艺术实践的基石,也使得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为热情的唯美主义艺术的传道士。  相似文献   

7.
王尔德通过对莎乐美这个唯美形象的塑造,阐释了他创作中的唯美意识,即具有"艺术美"的莎乐美体现了王尔德"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原则。但褪去唯美这层薄纱之后显露出的则是王尔德对现实社会的妥协,即王尔德借莎乐美的悲剧结局,抒发了他处于困境中的悲剧性唯美情怀。  相似文献   

8.
陆小曼不仅是现代社交名人,也是一个具有相当文学造诣的知识女性。她创作的小说《皇家饭店》描写细腻,构思巧妙;戏剧《卞昆冈》空幻唯美,极富诗意;散文与日记则直抒胸臆,坦率自然。她的创作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与女性书写的一个应有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历史论著虽然并非专门研究现代文学,但给予现代文学研究很大的启发。它能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赋予现代文学研究以历史感。"以诗证史"的方法更是巧妙地利用了文学作品这一广义的史料。此外,历史论著有时"无心插柳"地带给现代文学研究,尤其是鲁迅研究全新的思路,充分体现了现代文学研究和历史研究互动的学科意义和研究价值。美国史学家史景迁的《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一书正是绝佳的范例。  相似文献   

10.
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包括四个方面。中国现代文学:它的存在就是它的意义;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事实的历史,而不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文学理念的历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有"我"的文学史,而不是无"我"的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是由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构成的一个时空结构。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不但超越了文化大革命前夕,政治革命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而且超越了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翻案文学史观。这种双重超越,是一种终极性的超越,是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自身本质的回归。他把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存在本身视为它们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而且是不假外求的。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透露出一种至大至刚之气。  相似文献   

11.
"第二人生"时期的刘再复的现代文学研究成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对"重写文学史"观念的呼应和局部修正、对"五四"的学理性反思和重评、对现代文学整体性"诊断"和评判、对现代作家作品客观公允的评价。刘再复的现代文学研究呈现出宏观性、有"度"性和同步性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应从其目前的发展状态入手,分析中国现代文学在发展中遇到的困境与机遇,其"当代性"问题是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则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当代性"问题为背景,重点探究中国现代文学在发展中如何换发出"当代性"特点,并进一步促进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使其面向全球化,促使中国文学走近世界,拓展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迄今为止主要有三个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个性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国家社会事业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科学(学术)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1949年之前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科,那时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作品还主要停留在个性研究的层面上,彼此之间没有统一的联系,构不成一个统一的整体;1949年之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成了一个独立的学科,但这个学科却不是通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自身联系在一起的,而是由国家领导机关通过政治的权力联系在一起的,它构成的是国家社会事业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成立,这是一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自身的组织,是通过科学(学术)研究联系在一起的,科学(学术)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才开始发展起来。而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的是樊骏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樊骏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创新性表现在:无"我"、无"理",而有"道"(整体性),体现了科学研究(学术)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5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立起到20世纪80年代前期,"政治性"一直是估衡现代文学的主题词。进入80年代中期后,学界逐渐体察到政治理念对于诸多文学现象及文学本质的压抑与遮蔽,于是纷纷倡导回到文学自身,并主张用"现代性"重新考量文学。而随着20世纪90年代学界对文学"现代性"的全面反思,以及"没有晚晴,何来‘五四’""民国元年起点说"等命题的提出,"五四"作为现代文学的起点地位,不断遭到一些学者的质疑。与此相应,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呈现出不断向前推移之势。但"五四"以其特殊性和重要意义,有其不可替代的理由。因此在不能拔高"五四"地位的同时,必须要明晰"五四"在整个现代文学发展流脉中的界碑性和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巴蜀视野"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格局。"巴蜀视野"提出的意义在于巴蜀现代文学研究者开始注重自己的"文化身份",注意到中国现代文学史"差异"叙事的存在。"巴蜀视野"也展示出在区域立场上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在复杂性:第一,区域文化对文学的影响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是共时的结构,而不是历时参与的过程;第二,地域文化与文学的关系是多层次的;第三,区域文化视野研究要解构中心,对文学史进行重新洗牌,但并不是走向无中心的反本质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16.
世纪末思潮     
20世纪初叶, "异域的新声"传入中国,中国现代文学或者说中国现代文化终于在文化"他者"的影响下有了"现代"的特质.在舶来的琳琅满目的文化图景中,一股有违传统审美习惯的西方"世纪末"文化思潮在当时出现.这股思潮以颓废主义、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为内核,开启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大幕,成为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潜在势力.关于"'世纪末'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这个话题,学界已经有了较为具体的研究,具备了成为现代文学研究"新关键词"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末期,既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系统传播期和发展成熟期,又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期。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的"社会生活"、"意识形态"、"继承革新"、"形象"、"典型"、"创作方法"、"文学语言"、"文学体裁"、"文学风格"等概念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范畴系统;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的典型性成果: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文学本质论、创作论、构成论、接受论,确立了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思想体系;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构现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蔡仪的《新艺术论》是中国现代第一部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在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上都有重要创新,对20世纪中后期的中国文学理论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儿童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有机的组成部分。将儿童文学置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之中进行研究,将有助于凸显出中国现代文学的完整面貌和真实的现代性质。五四时期,周作人的《儿童的文学》所主张的现代儿童观,在此前的《人的文学》里已得到强调。鲁迅在《孔乙己》、《故乡》、《社戏》等作品中,通过对"童年"与"成年"的对比性描写,提出了深刻的"现代"主题。作为新文学的重要阵地,《新青年》和《小说月报》对儿童和儿童文学都给予了极大关注。文学研究会悄然发起了一场"儿童文学运动",在童话、诗歌、散文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绩。儿童文学给中国现代文学带来的不是"量"的增加,而是"质"的生成。"儿童"和儿童文学的被发现,不仅给中国现代文学这一"人的文学"以具体的内容,而且强化了它的现代性质地,提高了它的现代性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现代文学"作为大学中文系的主干课程,吸引了一代代学人。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的转型,阅读现代文学作品的人数大大减少,现代文学教学陷入了困境。文章从改革现代文学的教学方式,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入手,试图寻求吸引学生阅读兴趣的途径,从而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以来,哥伦比亚大学的中国文学选本基本能够不断克服意识形态的桎梏,坚持客观地看待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将中国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介绍给西方的学生和广大读者。选本的历史嬗变中,从最初"我们"的迎合到后来"他们"的排斥,再到今天双方的理解和认可,勾勒出一条中国现代文学被美国知识分子接受和传播的路径。同时,哥大选本也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一幅世界视野中的西方镜像,在这个镜像的流变中,我们得以观察美国学界对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选择与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