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来,翻译被赋予很强的文化性,被视为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文化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总体上,文化具有可译性,只是存在一个可译性限度问题。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应该充分合理地发挥译者主体性,培养跨文化意识,平衡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采用异化翻译策略,把文化的可译性限度降到最低,促进两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2.
语言文化差异与可译性的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文化交流。各国、各民族之间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可译性的限度。译者(尤其是文学作品的译者)应该克服语言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酌情采用灵活的译法,再现原文的精神风貌以实现文化的沟通。可译性限度的客现存在为译者提供了再创造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朱碧珊 《成才之路》2010,(18):44-45
本文从"比喻"的定义及来源入手,从较新的角度研究英汉两种语言的比喻形象在翻译过程中的可译性限度问题,并找出对应的转换方法。英汉比喻形象转换过程中的不可译性是相对的,译者应当尽量缩小可译性限度,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4.
邓迎 《怀化师专学报》2009,(10):117-119
在围绕《译者的任务》一文对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展开研究,阐述了作者“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纯语言”、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忠实”的挑战等诸多的翻译思想,详细地讨论了翻译的可译性和可译性限度以及解构主义翻译思想,指出它对传统翻译观的;中击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在梳理了翻译界关于可译性观点的基础上,文章首先肯定了文化的可译性,而《红楼梦》中大量文化因素的成功翻译也证明了这点,同时指出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翻译过程中必然存在着文化信息的损失,文化的可译性只能是个限度的问题,这是翻译实践中一个不容回避的客观现实。因此,研究和探讨文化的可译性限度,寻找其解决的方法,对于有效地提高译文的质量促进跨文化的交流,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红楼梦》的两个英文全译本中译者所体现的翻译思想和实际的翻译技巧为我们进行文化翻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最后指出,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文化的损失不可避免,但随着文化交流和渗透的不断深入、译者自身文化素质及译文读者对异域文化接受能力的提高,文化可译性程度必将越来越高。尤其在当今的世界发展形势下,把我国悠久的民族文化介绍出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于可译性限度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通常都是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展开的。本文在综述可译性限度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从认知主体(原作者、译者、读者)这个新的视角入手来论证"可译性限度",指出:可译性限度不仅受语言和文化的影响,由于翻译的体验性、互动性、创造性、语篇性、和谐性以及现实和认知"两个世界",原作者、译者与读者都对可译性限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史、生态环境、宗教信仰、民族风情等,由此产生的词汇、成语、典故等“文化负载词”也有较大差异。翻译时常常使译者捉襟见肘,感到困惑,本文将对文化的差异性给翻译带来的障碍.即翻译可译性限度进行浅析,从而增强译者的文化意识,提高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8.
可译性限度问题是西方翻译理论的三大核心概念之一。从跨文化的视角出发,指出文化翻译的可译性的理论来源于文化的普同性和兼容性,但文化的差异性即地理环境、生活方式、背景与习俗、社会文化传承、宗教信仰与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主要差异使文化翻译具有限度。因此译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归化和异化的补偿策略,使不可译性向可译性转变。  相似文献   

9.
翻译,作为文化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桥梁,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活动,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和传递的活动。由于自然、地理、环境、民族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影响翻译过程中文化信息的有效交流与传播。从物质文化、观念文化、习俗文化和地域文化四个方面探讨了陕北民歌翻译中文化的可译性限度。  相似文献   

10.
跨文化交际翻译活动,在形式上是语言符号的转换,但在内容上是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移植。这种活动,不仅受语言形式的束缚,更受文化因素的制约,不可避免地影响翻译过程中文化信息的有效交流与传播。本文从物质文化、观念文化、习俗文化和地域文化等四个方面探讨翻译的可译性限度;并指出译者不仅必须掌握两种语言,还必须熟悉两种文化,诚如王佐良先生所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人。"  相似文献   

11.
进行文化交流是翻译的根本任务。在翻译过程中涉及文化个性很强的文化信息翻译时,译者一般应遵循“内容先于形式”的原则。本文运用此原则来分析《红楼梦》中书名的维译,解析译者在翻译这些文化元素过程中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2.
从翻译的任务入手指出文学翻译中保持原作风格的必要性,进而从语言学、文体学、文学、文化和哲学几个层面阐述了文学风格的可译性,并探讨了如何处理好原作者风格与译者风格之间的关系,指出文学风格可译性的限度。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不同语言字符的转换和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在转换和交流中必然会存在内容和风格上的损失。从而导致可译性受限。可译性限度的存在主要是因为语言结构和文化差异,根据教授汉英翻译文化课的实践,探讨和研究文化差异及其可译性限度。以寻求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4.
汉语文化负载词是指那些标志着中华民族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或习语,它们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由于其所负载的文化内涵,其可译性若用传统译论的标准来评价则非常之低。但若从目的论的角度来探讨则其可译性大大提高。目的论强调“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手段”,其翻译标准是“充分”。根据该标准,只要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译文在译语语境中能充分达到翻译目的的要求,从而充分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不管译者采取何种翻译手段,管它是直译,意译,还是二者之中和,都可以认为该译文很“充分”,该源语文化负载词具有“充分”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15.
在翻译实践中英汉修辞手法的可译性限度的存在,要求译者针对其表现形式,遵循信息传递原则、美学欣赏原则及文化重构原则,采用对应式换码、重构式换码及淡化式换码等方式进行语际转换,以尽量减少转换过程中的信息“损耗”。  相似文献   

16.
卡特福特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中对翻译的可译性限度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本文根据此理论基础,从语言结构障碍与文化障碍的角度来呈现菜名汉英互译过程中的可译性限度现象,探讨中式菜单在英译过程中的可译和不可译问题,对之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提出翻译补偿策略。  相似文献   

17.
《淮南子》作为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其以独特的语言表达和深刻的思想文化而著名。可在译入语中往往没有与之对应的表达方式可供借鉴,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有必要变通,才能对之进行有效译介。客观上,变通有不得已而为之的根源,主要体现在语言、文化、民族思维、民族身份等四个方面。深入考察《淮南子》全英译文,马绛领衔的译者团队在词、短语、句子、句群等四个层面都灵活运用了变通的方法策略。进而论之,原文的独特性使得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灵活变通,进行正确地“选择”和“适应”,从而产出在译入语语言文化中具有较强生命力的译文。  相似文献   

18.
英语隐喻的翻译具有可译性,但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使翻译产生了可译性限度。就语言的不可译性而言,独特的语言形式是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语音、语义、词汇中的文化差异制约了隐喻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19.
在译界,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是长期争论的话题。受世界可知论的哲学观影响, 大部分译者在把可译性作为翻译工作的指导和前提时, 往往不承认不可译性的存在。文章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探讨不可译现象, 认为应该承认不可译性的存在, 同时引入“可译度”的概念, 以提高译者的积极性, 促进翻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人类思维和思想感情的共同性构成了世界上各种语言的相融性和相似性,从而形成了语际翻译的可译性。而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语言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又往往造成语际翻译的可译性限度。在英汉翻译中,可译性限度主要表现在修辞手法上。文章从音律节奏、词汇修辞和修辞格三个方面分析英语修辞手法的可译性限度的产生原因及主要表现形式,探讨翻译中降低可译性限度的有效补偿策略以期有效提高译文的质量,促进跨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