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但都把民作为社稷的根本和施政的基础,承认和重视民众在社会政治、经济和道德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几千年发展的历史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民众确实是国家的基础和根本,民心向背决定着国家的兴衰成败、社会治乱和民族存亡。中国的民本思想是中华政治明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思想精华和智慧资源。然而它作为统治阶级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与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由于社会历史条件不同、主体不同、宗旨不同,因而具有本质的区别。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的进程中,我们既要传承中国传统化中民本思想的精华,又必须实现历史性超越,赋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新的内容、新的原则和新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人口质量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问题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而人口质量则是构成人口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人口思想相当丰富,挖掘其理论宝库,特别是吸取和总结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有关人口质量的问题的论述,对于我国目前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不无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和谐社会思想和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都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和谐社会思想非常丰富.儒、墨、道、法等主要学派对和谐社会思想都有深刻的理解和阐发,并提出了各自所向往的和谐社会模式.马克思站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高度,提出了"自由人联合体"的和谐社会思想.他们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社会蓝图,但由于他们的思想是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和不同国家基础上的产物,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社会意识形态.在时代背景、阶级立场和发展前途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中国古代国家理论进行了一系列论述,其国家观总的发展趋势是不断从遥远的远古向现实社会拉近,其积极合理的内容最终为后代统治者所吸收,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国家学说的基础。霍布斯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其代表作《利维坦》是西方近代第一部系统阐述国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两人虽然不是一个时代的人物,但各作为中西方政治思想代表性人物,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自己的国家观并对其后时代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两人有很大的可比性。文章通过对二者国家理论的比较研究,从而对中西方国家理论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以国家构建理论为基础的我国国家政权与乡村关系相关研究的梳理发现,国家构建在不同的历史情景下有不同的体现形式和完成路径,历史的发展则赋予了国家构建理论新的元素,并使之不断地发展、完善。笔者根据我国在各历史时期对农村的控制管理方式的不同将古代中国归结为"士绅—文化"国家,将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归结为"干部—动员"国家,将改革开放以来归结为"能人—市场"国家,并以这三个历史时期国家政权对乡村社会的不同制度安排为特征,来分析中国国家构建的现实演进。  相似文献   

6.
浅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升级加速了世界各国物质文化交流,吸收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是非常必要的,然而我们不可厚此薄彼,忽略和忘记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之一,是研究当代管理理论的源泉.在剖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理论联系方面做了一些探讨,旨在利于继承发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促进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礼治思想在中国古代对实现社会有效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起着积极作用。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礼治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关于礼以行义、达仁层次的内容,彰显了国人崇礼、重仁的特征,对当代国家治理中重视国人性格特点,循礼养成之道,培养国人尊礼、行礼、循礼的社会风气,辅以法治增强国家治理的有效性,提供了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跨越我国整个古代社会,经历了萌芽产生、鼎峰兴盛、缓慢发展三个时期,而艺徒制作为最主要的职业教育形式则对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功不可抹。与西方职业教育相比,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具有教育行为强制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思想的先进性和教学方法的创造性等特点,正因为如此,使得我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等都优于西方国家。  相似文献   

9.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所阐发的政治思想理论,诸如国家的起源、国家的实质、国家的形态、国家的治理、国家与群众关系等理论,不仅对古代西方国家发展曾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为后世的政治家、思想家们探求和论述不同历史阶段上以政治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以及治国理政等思想,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借鉴,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亚里土多德的政治思想理论是多方面的,本文试就其国家理论进行研究和评述,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古代的理想社会思想为和谐社会提供了许多好的素材,和谐社会是中华民族理想社会的升华并具有新的不可比拟的时代和理论内容。与大同在字面意义上有所不同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是和而不同、丰富多彩的社会。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民间的社会救济和慈善事业是中国古代封建经济和封建文化自身孕育的产物,有其自身的特点。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挥着政府社会保障制度不可替代的作用。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民间社会救济和慈善事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12.
宋代是中国古代发展史上的重要王朝,在这一历史阶段变革与创新成为时代主旋律。经济是基础,社会系列变化皆因经济因素变动连环引发使其然。因此探讨宋代社会变革问题应首先从其最基础的社会经济变化入手,具体体现为市场交易活动日益频繁、商人地位空前提高以及海外贸易高度繁荣,这充分说明宋代商品经济获得了新发展,取得了新成就。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考古发掘的古代简牍和文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传世史籍和资料。从法学、史学、经济学的视角,综合考察我国古代市场管理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文章认为,在重农抑商的我国古代农业社会中,历代统治者都十分注重对市场的建设、规范和管理,不仅制定出完备而严密的市场管理法律制度,而且不遗余力地加以实施,实现了立法与执法的衔接,这些市场管理制度历代相传,不断演变发展和成熟,形成了自然经济条件下独特而鲜明的市场管理特色。  相似文献   

14.
在人类历史这条长河中,始终裹杂着贪污贿赂犯罪的泥沙。不但今天世界各国都深受其害,古代亦然。贪污贿赂犯罪直接影响经济健康发展、毒化社会风气、动摇道德基础并危及社会安定和王朝政权的稳定。我国古代的统治者从政权更替的教训中也认识到了贪污贿赂犯罪的危害,为了维护自身利益,采取了包括严刑峻法惩处、道德礼仪教化、加强监督和管理、完善选拔和考核制度等多种措施加以防控。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崇俭黜奢”成为消费伦理思想的主流,这种消费伦理思想适合于以农耕为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它起到保障封建社会秩序稳定与自然经济体制持续运行的作用。而在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传统的消费伦理思想逐步发生变迁,“黜奢崇俭”受到猛烈攻击,经济主体获得前所未有的消费自由。消费伦理思想在近代的变迁是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同步并行的,具有历史进步性。  相似文献   

16.
古代湘桂走廊的人口迁移与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桂走廊自古以来为南来北往必经之地,是中原与岭南联系的通道。在古代,大批从北方南下迁移的人口通过湘桂走廊进而扩散到岭南各地。人口迁移活动给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化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表现在:劳动力增加、大量土地的开垦、农作物品种的增多、交通的发展、城镇的兴起、桂剧和彩调等地方剧种的形成、社会风气的改变以及宗教的传播诸方面。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山西农村人口迁徙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国时期山西农村人口的迁徙流动在整个中国农村 ,特别是北方各省农村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此乃当时农村社会结构发生变动的主要特征之一。民国时期山西农村人口迁徙之因主要有灾荒、人祸及其各种经济压力等 ;其迁徙情势是复杂多变的 ,流动是多方位多层面的 ,而这种人口迁徙则对社会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8.
锡伯族是发源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之一,其部分西迁伊犁后曾为祖国的屯垦戍边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以清代伊犁锡伯营藏传佛教寺院和卡伦寺庙为主要考察对象,用较翔实的资料论述了靖远寺的历史、建置、藏经、主要经济来源、宗教活动以及卡伦寺庙的相关情况,表明藏传佛教在锡伯族社会中的功能及其对锡伯族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云南是我国民族最多的一个省,并有人类起源之地的说法.考古中发现较丰富的先秦时期云南地区古文化资料,为研究该地区氏族、部族、民族的社会经济状况提供了依据,研究证明云南民族与华夏诸民族有着较密切的联系与融合,并对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奚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其经济类型以畜牧业为主,兼有狩猎业、手工业和农业。在不同历史时期,奚人的各种经济类型发展程度不一。畜牧业贯穿始终,是奚人的主要经济类型,生产生活方式大都以此为主导。狩猎业既是辅助行业,也承担着独特功能,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起着重要作用。手工业门类多依畜牧业、狩猎业而生存。自唐末开始,部分奚人开始经营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