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阳明是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把思想文化与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龙场悟道”是王学的起点,龙岗书院是王阳明最先创办的书院,《教条示龙场诸生》和《龙场生回答》奠定了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并在贵阳文明书院“始讲知行合一”,“龙场悟道,贵阳传道”,王学走遍天下。王阳明教育思想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一是“树人”,二是创新。  相似文献   

2.
在对王阳明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阐述的基础上,对其教育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认为“致良知”是王阳明教育思想的核心和目标;“明伦”、“德教”是王阳明教育思想的根本内容;“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是王阳明实践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实践教育教学的根本方法;“趋向鼓舞,中心喜悦”是王阳明儿童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礼乐教化”、“敦厚风俗”是王阳明社会教育思想途径与目的。继而文章在肯定王阳明教育思想的实践绩效和历史影响的同时,认为其教育思想对于当今的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建设、教育文化发展等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的德育心理思想是其教育心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继承和总结了前人德育心理思想的经验 ,在其“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基本观点的基础上 ,细致地分析和总结了德育的意义、德育的过程以及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德育心理思想 ,对于现代教育的德育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根据哲学上的“良知”本体说,以种树为喻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虽然他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是我们不能接受的,但是他的许多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在今天仍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是一个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的圣贤,他在教育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重视德育,以“致良知”为教育目的;以“歌诗”为教育手段,重视幼儿教育;教育对象“有教无类”;遵行“寓教于乐”和“知行合一”的教育原则,他的这些教育思想无不饱含着现代教育中所提倡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6.
田筠 《大学时代》2006,(9):61-62
王阳明的德育观是他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致良知”是阳明学的核心和基石,也是阳明一生讲学的宗旨,它具体体现在王阳明德育目标、内容及方法之中。对其德育思想的再认识,以期更好的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张伯苓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教育家,他的德育思想及其实践在中国近现代德育思想史上具有独特地位。张伯苓的德育思想中有“以德育为万事之本”,“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爱国为公”以及德育的方法等丰富内容。从德育思想的视角出发对张伯苓的教育思想进行分析透视,挖掘张伯苓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对于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柳州师专学报》2019,(5):93-96
王阳明心学区别于程朱理学的主要地方,在于王阳明倡导"心即理",将代表主体意识的"心"等同于宇宙本体,与此呼应,他还提出"致良知"及"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王阳明的德育思想是他系统性哲学思想的体现,他提出"心即理"实则表明德育应高扬人的主体性;他指出"学莫先于立志",实则表明理想信念教育对于德育的重要意义;他的"致良知"说,实则意味着德育贵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9.
陈白沙是明代著名的德育思想家.他提出“立诚以为始”的德育思想,把诚信作为德育的根本,以立志、惜时作为德育的内容,强调在德育中正确处理好义与利、理与欲、德与物的关系,始终把道义放在德育的首位.“立诚以为始”体现了中华传统德育思想的精华,对今天的德育教育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长期从事教育领导工作。他主持教育工作期间,将清末“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五项教育宗旨,改为“军国主义、实利主义、德育主义、世界观、美育主义”的新五项教育宗旨,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新学制“壬子癸丑学制”,为教育根本改革的开端。本文就其语文教育思想做一探析。  相似文献   

11.
在宋明理学发展中,朱熹较早提出了"心本体"的思想。但由于他理学体系的需要,这一思想没有被最后确定下来。后来,王阳明进一步发展朱熹的心学思想。具体而言,在心、理关系上,王阳明克服了朱熹"心与理为二"的矛盾,把主观和客观融合统一,用先天道德性的内容把心与理沟通,将朱熹的"性即理"引向"心即理",实现了"心与理一";在知行关系上,王阳明在朱熹知行相须互发说和重行说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说;在格物致知上,王阳明否定了朱熹的格物说,而接受了朱熹的致知说,并提出了致良知说。朱熹的心学思想经过王阳明的阐发,从而完成了宋明理学中的心学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由王阳明弟子王艮(1483——1541)创立的泰州学派,是中晚明时期有着一定影响的学派。其教化思想在理论上承接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在实践上是对阳明思想的运用,并有所发展。特别是其自我教化思想的方式,可总括为"循其良知"和"体验良知",既体现了当时士人要求个性解放的现实,又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士人的影响,因而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自然观的重要内容,王阳明的"万物一体"思想从"心"与"物"的关系出发,把人与自然纳入到道德领域,从天人合德的角度肯定了"天人合一"思想。这对于当今时代的环境生态问题有诸多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阳明的良知学说认为,道德原理和道德规则源自于人的本质需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要求为民,务实,清廉,这与王阳明的良知说有着高度的契合.为民,既是群众路线的本质需要,也是领导干部的良知;务实,既是群众路线的技术路径,也是领导干部致良知的具体路径;清廉,既是群众路线的伦理规范,也是领导干部在践行良知.  相似文献   

15.
王阳明用寂和感表示世界的两种存在方式,寂即是指自在存在,感相当于自为存在,这与萨特的存在理论具有一定的共通性。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思想与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思想具有很大区别。主客之间相互联系的哲学基础是寂,这对雅斯贝尔斯也有一定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16.
李渭作为王阳明的私淑弟子,是阳明心学在贵州的三大传人之一。他继承了阳明心学并有所突破。他的“求本心”反映了“心即理”的阳明心学本体论;“必为圣人”目标体现了王阳明“立志为圣贤”的人生观;“明道”、“不欲”与王阳明“存天理,去人欲”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以行为先”的认识论对阳明心学“知行合一”有所突破。他一生着力“躬行”,力求达到“常清常明”反映了“事上磨练”的阳明心学方法论。他一生坚持讲学传道,对阳明心学在贵州、云南等地的传播和兴盛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邹东廓以“戒惧于本体”来继承并发明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邹东廓是在经历了“戒惧于事为”、‘‘戒惧于念虑”等工夫进路后,才达到“戒惧于本体”的工夫境界的,并经常以这三个工夫次第开示学者。邹东廓批评了把警惕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观点,认为警惕是良知本体题中应有之义,戒惧工夫不妨碍本体自然流行。邹东廓的戒惧于本体的工夫进路与王龙溪的心体上立根的工夫思想是一致的,区别在于,龙溪认为在心体上用工夫只适合上根人,而东廓没有做如此区分。  相似文献   

18.
传统道德规范在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精神方面起了重要的纽带作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蕴含着丰富而有价值的德育意蕴,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可供吸收和借鉴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9.
王阳明在良知学说的基础上,从哲学的层面思考教育问题,通过"致良知"的修养功夫和诗教乐教的道德教育,追求一种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理想人格,构建起一套独特的美育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