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几年来,南方丝绸之路(又称南方陆上丝绸之路、西南丝路)的研究已成为史学界十分关注的一个热点,相继有近十篇论文问世,电视系列片《南方丝绸之路》在社会上也引起较大反响。但就目前而言,对这个问题的学术研究还是初步的,有些基本问题还不够清楚。如这条丝绸之路的丝绸贸易在中国对外丝绸贸易史上究竟有多高地位?丝绸贸易在这条丝路贸易中占多大比重?是不是象现在有人认为的那样中国丝绸西传最早得助于南方丝绸之路,以后中国丝绸通过此丝路  相似文献   

2.
古代中国与欧洲的希腊、罗马,非洲的埃及,亚洲的缅甸和印度的联系,是通过丝绸、琉璃、宝石等商品的贸易而进行的。由于中国出口的大宗商品是丝绸,因而这种经济文化交往的交通线被称为丝绸之路。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究竟有几条呢?恐们许多人都会说是两条,即北方丝绸之路(西域丝路)和南方水上丝绸之路。这种答案是不全面的,因为事实上还存在着—条比这两条丝绸之路还早的西南丝绸之路——蜀、身毒道。应该说是中国最早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本文所要讲是这条丝路的开辟和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中日丝绸交流长达两千余年,一直是东海丝路上的主角。日本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中国先进的蚕丝和丝织技术,为本国丝绸业的迅速发展乃至后来居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尤其从15世纪起,日本利用明朝海禁导致国内市场扩大而放手发展丝织业,又因进口生丝造成白银大量外流而努力发展蚕丝业,从而建立起"养蚕——缫丝——丝织"完整的丝绸生产体系,彻底摆脱了对中国丝织品和生丝原料的依赖,最终使东海丝路因丝绸贸易日渐萧条而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保持科技优势以掌握国际贸易主导权、通过双向交流以确保国际贸易航路长盛不衰,应是我们在重建海上丝绸之路时予以汲取的宝贵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4.
汉代政府自张骞“凿空”之后下力保障中外交通安全和沿途物质供应,出现了“胡商贩客,日款于塞下”的开放盛况。汉代开放为古代中国培育出丝绸消费的国际时尚和国际市场,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丝绸生产和耕织体系的稳定,耕织结构的稳定又促进了丝路贸易的兴盛和其它产品的生产。丝绸贸易使中国在由长安到西域的丝路沿线出现了一批商业性城市。汉代开主,使中国人了解世界,走向世界,也使世界了解中国,接纳中国。由于丝绸之路的形成,从太平洋到大西洋的世界经济纽带出现了,整个世界因此由分散逐渐走向一体。  相似文献   

5.
上古无棉花,衣服除皮毛外只有丝、麻。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善于生产美丽的丝绸,除了自我供给、满足自用之外,剩余的就源源不断地运往波斯、罗马等地。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让全世界都认可了我国在丝织品领域的领袖地位,丝绸与瓷器一样在古代中国被经常人们使用,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的象征。因此,在中学的文言文中出现了繁多的丝织品名称。根据教学经验,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所遭遇的阅读障碍并不完全是由古今语言风格与环  相似文献   

6.
丝绸之路     
[考点阐释]一、为什么叫“丝绸之路”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所写的《中国》一书中。首次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称作“丝绸之路”。其后,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在1910年出版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根据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即它是中国古代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因为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此路西传,故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丝绸之乡.早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国的丝织品就受到西方人的青睐.商贾客贩争相到中国贩运丝绸,踏出了一条漫漫的丝绸古道,这条古道在贩运丝绸的同时,也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丝路天水段古镇考略王彦俊丝绸之路自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升通以来已2100余年。自汉迄元,1500余年。自汉迄元,1500多年间,它在中外文化、科技、商贸交流中曾发挥过巨大作用。在这条辉煌壮观的金光古道上,陇上热闹繁华的古镇,曾闪烁过金光灿灿的业...  相似文献   

9.
丝绸之路的历史绵延数千载,在这条沟通东西的大道沿线贸易的商品种类之丰富很难精确计算。但根据文献史料和大量考古材料仍可以较系统地勾勒出自西汉张骞通西域起,沿着丝路经由宁夏传入中原并对宁夏人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几种物品。  相似文献   

10.
贾学谦 《神州学人》2003,(10):36-37
从公元前138年起,西汉张骞带着随从和丝绸,从长安(今西安)出发,历经生死磨难两度出使西域,跨越黄土高原,穿过茫茫沙漠、戈壁,走出了一条连接东西方经济文化的大道,也自此开辟了一条经后人不断延伸并最终横贯亚洲,进而联结非洲、欧洲、美洲的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一条开放交流之路,也是一条对话友谊之路。它见证着中国古代的传统文明,记载了古代中国的辉煌历史。根据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文化发展十年(1988~1997)计划要求,1990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来自世界20个国家的科学家对丝绸之路进行了考察。考察的目的在于向全世界揭示“丝路”文化的辉煌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并以古人的伟大实践和宝贵的历史经验,启迪当代人应高度重视开放交流、对话和合作,促进当代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虽然这项活动已去10多年,并且有关新闻媒体也对此作过一些跟踪报道,但本文作者贾学谦先生从一个文化学者的视角,系统记录这次考察活动的一组纪实文章《驼铃与古船》,以其详实的资料性、丰富的知识性和令人愉悦的趣味性,对广大读者认真回味中国古代文明,全面了解“丝路”文化,具有很大意义。所以,从本期起,本刊特辟专栏“文化之旅”,开始对这组文章进行连载。贾学谦,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理事会  相似文献   

11.
丝绸之路     
《新高考》2009,(3)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2.
海上丝绸之路是东方外交史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东海丝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中日丝绸贸易则是东海丝路中的核心贸易。文章从中日丝绸贸易尤其是日本丝织业发展轨迹的视角切入,回答了曾给东北亚各国带来巨大贸易红利并持续千余年的东海丝路,为何在明清之际由盛转衰,以至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亦即,通过对“中国丝织技术和制品的单项东输与日本丝织业的不断进步”“明朝的‘海禁’政策与日本丝织业的奋起直追”“中日‘丝银’贸易的展开与日本蚕丝业的快速赶超”三个具体问题的探讨,大跨度、纵向考察中日丝绸贸易的得失,尤其是日本丝织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成功经验,并从中总结出五点启示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跨文化的视野,考察了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家罗马帝国对东方的陆路和海上丝路贸易开拓发展的历史背景、状况和社会文化影响。罗马帝国早期,征服战争中获得的大量财富、地中海地区的和平稳定、道路与港口的建设、城市化运动过程中境内各地区联系的加强,以及季风规律的认识与运用,为罗马从事远距离的东方贸易准备了条件。古代丝绸之路连接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和北非,是路途漫长的东西方商业网络通道,其贸易更多地呈现出商人分段控制的特点。处在西端的罗马帝国虽然曾与东端的中国汉帝国有过直接的商业联系,但它更多地是通过埃及、阿拉伯、印度、帕提亚、中亚等地的商人间接地获得中国的丝绸等商品。罗马帝国与东方多个国家与民族进行的丝路贸易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文化影响,它改变了罗马人的生活方式,使他们产生了对丝绸和中国的初步想象;罗马帝国的东方贸易与古代丝绸之路上其他国家的商业活动一起,促进了丝路上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宗教的传播;古代丝绸之路上佩特拉、帕尔米拉等城市作为商业中心在丝路贸易和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过,古代丝绸之路上蔓延的传染病也对从事东方贸易的罗马人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对丝绸的发明及其引发的丝绸之路的发现的历史作用还估价不足。本文认为,交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丝绸特殊的使用价值和交往价值使之成了联系古代中西文明的纽带;继之人们为运丝绸又走出了一条丝路。从此,人类交往突破了仅限一毗邻地区的状况,开始了远距离洲际交往,从而给人类历史发展以有力的推动。这种推动,在中国表现为奴隶社会延续较短,封建社会较早形成;在西欧则促进了罗马奴隶社会的灭亡。丝路的发现是世界范围内奴隶社会灭亡和封建社会开始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一带一路"经济带发展战略备受国际关注,"丝绸之路"源头问题再次被提出。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考察研究,认为"丝绸之路"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应该有一个科学的内涵和外延,既可以高度概括当前"丝路"这一提法的本质特征,又可以概括所有不同发展时期的特征。而其源头,则将伴随丝织技术的发明而产生,其内涵又将伴随历史发展而被不断丰富完善。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古缯国,与考古发现的夏代、西周时期分封在中原地区的南阳方城古缯国吻合,又与西汉时期张骞封侯国博望紧邻,张骞封侯期间曾在"奉朝请"之余在侯国与其家人一同生活,这里出土有大量张骞出使西域汉画像石,无疑在我国丝绸之路的形成上,发挥了源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06版《世纪金榜·高中历史全程复习方略》教师用书的第32页有一道中国古代史的选择题: 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对外开放的象征,这条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今  相似文献   

17.
“丝绸之路”是七年级历史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它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实,可能有很多同学还不知道“,丝绸之路”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之分。在古代,西方称中国为“赛里斯”,意即“丝绸之国”。汉通西域以后,中国同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陆上“丝绸之路”就是张骞通西域以后正式开通的。  相似文献   

18.
丝路娟都     
古代,丝绸是贵重的商品,早在公元前四世纪,产于黄河流域的美丽丝绸就远销希腊、罗马等国。不久,希腊人克泰夏斯写了一本《史地书》,称中国为“赛里斯”。后来,贯通东西的商业友好之路便因而得名,称之为“丝绸之路”。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读着这绘声绘色的古代诗歌,我们仿佛看到了在戈壁沙漠里艰难前进的浩荡商队,满载丝绸缓缓西去。自公元前二世纪张骞通西域至十五世纪中叶,“丝绸之路”上的“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不绝于时月”,大批中国丝绸被运往中亚、东亚或地中海沿岸国家。  相似文献   

19.
西汉张骞通西域后,开辟了一条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中国大量的丝帛锦绣就循着这条道路源源不断地输往中亚、西亚及非洲、欧洲的国家,后人称这条中西交通陆上要道为“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20.
希腊化文明是在亚历山大帝国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既多元又统一的新型文明,连接中国与地中海的丝绸之路是在汉代张骞通西域之后全线贯通的,不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二者都有交集之处。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汉学家开丝路研究之先河,后来日本学者快步跟进,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中国学者一方面译介国外研究成果,一方面开始了自己的西域史地研究。现在,丝路研究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不同视角、不同主题的丝路通史和专史不断涌现。中国学者借助于天时地利,成为国内丝路段研究的主力,中国西域(新疆)文明的研究成果尤为丰富、全面,新的考古材料不断刷新人们对丝路文明的认识。希腊化文明的研究同样始于19世纪,但真正涉及到与丝绸之路的交叉时段与地理范围,则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希腊化世界的城市、钱币和艺术成为历史家、考古学家、钱币学家、艺术史学者重点关注的对象。尤其是巴克特里亚希腊化文明遗产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从而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遗憾的是,丝绸之路和希腊化文明二者之间的联系却没有得到国内外学界应有的重视,尤其是没有把丝绸之路的开通、发展与希腊化世界的建立联系起来,没有把丝路重镇、丝路钱币与丝路宗教艺术与希腊化文明的遗产联系起来,没有意识到中希两大文明的接触早在公元前后就已经通过丝绸之路得以实现。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