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元代戏曲家周德清是江西高安人,他编撰的《中原音韵》是元代的一部重要曲韵韵书,对后代的戏曲创作影响很大,对汉语音韵研究特别是元代语音系统的研究也有重要价值。《中原音韵》音系是否有入声,在学术界意见分歧比较大。通过对《中原音韵》中周德清关于入声的论述以及其中一些关键词的分析,可以认为《中原音韵》音系是有入声的。  相似文献   

2.
元代戏曲家周德清是江西高安人,他编撰的《中原音韵》是元代的一部重要曲韵韵书,对后代的戏曲创作影响很大,对汉语音韵研究特别是元代语音系统的研究也有重要价值。《中原音韵》音系是否有入声,在学术界意见分歧比较大。本人通过对《中原音韵》中周德清关于入声的论述的分析,并参照前辈学者成果,认为《中原音韵》是没有入声的。  相似文献   

3.
《中原音韵》是汉语语音史上重要的一部韵书,对于汉语语音研究有重要价值。学术界对《中原音韵》的语音基础问题分歧很大。本文通过对古入声字在《中原音韵》、现代洛阳方言以及普通话中的声调比较分析,得出《中原音韵》的语音基础正是当时的大都话也就是现在的北京音系。  相似文献   

4.
《元曲选·音释》是明代戏曲家臧晋叔编辑的《元曲选》中的注音部分,考察其中的清声母入声字,可以发现其归派情况大抵与《中原音韵》相同,但也有些许的例外和略微入声的痕迹,有待进一步的考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齐微韵入作去中收一“剧”字,当是入作平声阳而误收。今河北容城县“剧村”之“剧[ki ]”正是阳平声。剧村与元大都(今北京市)两地语言相同或相近。讨论入声的消失与否,笼统地说“广大北方地区”或“中原之音”,极易陷入以偏概全的失误。可以容城方言为基础和《中原音韵》、早期杂剧作家的用的以及现代北京话相比较,从彼此异同了解中古入声消失的时、地。周德清与早期杂剧作家用的根据的是不同方音。容城方音与《中原音韵》清入声作上声是一致的。容城方言是《中原音韵》语音系统的基础。《中原雅音》同样反映了中古入产消失的实际。容城口语中一些清入作上声字的现象,其年代早于《中原音韵》。入声的消失,由大都往南的保定地区应该是较早的,大约是在13世纪中叶。  相似文献   

6.
《蒙古字韵》一书的性质,前人多所牵涉。但或因在探讨《中原音韵》音系时《蒙古字韵》仅属旁证,故而缺乏对其本身的系统考察;或因囿于先入为主的成见而抹煞了八思巴字表音的实际功能,导致对其入声的性质产生误解。本文以近年系统研究《蒙古字韵》音系的两位学者:杨徵祥、李立成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处理为讨论时象,提出自己对《蒙古字韵》一书入声性质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中原音韵》是近代汉语语音史上最重要的一部韵书,《中原音韵》音系研究已经取得的成果可以代表近代汉语语音研究的水平。迄今为止,尚有一些重要的问题还没有最后达成共识。本文对目前在《中原音韵》研究上存在争议的音系基础和入派三声问题进行梳理与述评。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证《中原音韵》的基础音系为元大都(今北京)音系:1.北京语音历史传承;2.北京的历史地位;3.北曲的创作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刘莉 《考试周刊》2013,(47):27-29
《中原音韵》的基础音系一直都是学界关注并存在争论的问题,本文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中原音韵》之"中原"不是指元朝大都,而是元代初期以开封话为代表的河南话音系,这个论断可以从历史沿革、早期元曲的创作、音系对比等角度寻找论据。  相似文献   

10.
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元代的一部曲韵韵书,对后代的戏曲创作影响很大,对汉语音韵研究也有重要价值。分析周德清的汉语通语观,探究周德清对元代汉语通语是如何评价的,对于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元代语音情况,有重要意义。本文指出周德清对元代的汉语通语给予了很大的重视,是十分重视元代通语即中原之音在戏曲创作上的运用的。有的学者认为,周德清在编撰《中原音韵》时,其家乡方言对他是有一定影响的。本文对这一观点作了否定。本文还比较了《中原音韵》与元代戏曲语言的关系,讨论了《中原音韵》的音系性质。  相似文献   

11.
由于受20世纪初思想、文学革命思潮的影响,《中原音韵》的研究者大多认为,俗文学——北曲及其韵书《中原音韵》都绝对反映实际语音,于是将《中原音韵》及其作者捧到了不恰当的高度。我们的宗旨是,在承认《中原音韵》绝大部分是当时实际语音反映的前提下,注意探求那些受艺术语言特殊规律制约的因素,以达到对一些难以索解的问题诸如入声有无及桓欢韵等的圆满解决。  相似文献   

12.
宋人音释中包含有各种不同性质的音切 ,应进行甄别、离析 ,取同一性属的音切进行考察。宋代通语音不仅存在 ,而且对当时文人的影响甚深、流播甚广 ;现代吴方言、客赣方言语音上的一些重要特点 ,宋时已经存在。宋代通语音中有比《中原音韵》更接近今音的因素。据宋人音释 ,可证宋代韵书中有许多反映“时音”的音切  相似文献   

13.
《唐书释音》为宋人董冲所撰,属于宋代音释类著作,该书的音释材料集中体现了宋代实际语音,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唐书释音》声调系统穷尽性考察研究,得出《唐书释音》的音系主流为宋代通语音系,但这个音系与北方邵雍提出的音系相比,显得较为保守,发展速度较慢。  相似文献   

14.
《啸余谱》中收有《中州音韵》一卷,体例安排上基本同于《中原音韵》。本文从作者及成书年代、版本、音系三个方面出发,概括论述了上世纪初至今《中州音韵》的研究成果,并重点叙述了学术界对音系方面全浊声母有无、音系性质如何两个热点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来自中古通摄、宕江摄的部分入声字在《中原音韵》中同时收在两个阴声韵里。这种两韵并收的现象,反映了入声字在演变过程中不同的发展阶段。文章通过词汇扩散理论进行分析,表明这种现象反映了入声字在消变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共时变异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中原音韵》是元代周德清所著,是代表近代官话的一部韵书。关于"《中原音韵》有无入声"的问题,历来已久,而且争议非常大。对这一问题的争论主要表现在:有无入声;如果有,是什么样的入声。本文将从"问题的起源"、"各派别的观点及代表人物"、"问题的焦点"三大方面来谈谈对"《中原音韵》有无入声"这一问题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7.
《嘉应学院学报》2019,(1):96-99
明刻本《盛明杂剧》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南方士大夫群体的杂剧创作水平与用韵水准。全书基本上以《中原音韵》音系为用韵标准,但因创作地域、作者以及受众的整体"南化",难免受到方音与古音残留的影响,总体呈现出南北混合音系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的《自序》和《正语作词起例》中,曾三次用“鞞”字作为入声字的代表,但是,各个韵部的入声派入三声中都没有这个字。《中原音韵》原刊本至今没有发现,这个疏漏将难以得到弥补。本文假定“鞞”字是“鞸”字之误。  相似文献   

19.
胡垣《古今中外音韵通例》居于官话音系发展的最后阶段,反映的也是清代江淮官话语音系统。《音呼声韵总谱》音系中见、精系声母的腭化,照系声母的独立性,仍母与日母合并等现象,充分表现了清代末期江淮官话声母系统的语音特征。  相似文献   

20.
《彙音妙悟》是第一部闽南方言韵书,记录的是两百年前的泉州音,在闽南方言音韵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从作者与成书年代、版本、音系等几个方面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概述,仅为闽南方言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