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要善于和记者沟通,尽可能多地了解记者在一线获得的信息,据此挖掘记者稿件中最有新闻价值的要素进行再加工,使稿件更具深度。编辑要广泛阅读,收集信息,尤其是其他媒体的信息,往往能从中发现"金子",并指导记者写出好新闻。编辑也要走出去了解信息,尤其是对于一些尚处于酝酿阶段的信息,编辑更要主动出击,积极介入,指导记者如何跟踪采访,为成功写就好新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编辑要善于和记者沟通,尽可能多地了解记者在一线获得的信息,据此挖掘记者稿件中最有新闻价值的要素进行再加工,使稿件更具深度。 编辑要广泛阅读,收集信息,尤其是其他媒体的信息,往往能从中发现“金子”,并指导记者写出好新闻。 编辑也要走出去了解信息,尤其是对于一些尚处于酝酿阶段的信息,编辑更要主动出击,积极介入,指导记者如何跟踪采访,为成功写就好新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西方新闻界有句名言:"一名合格的编辑记者,首先应当是一位合格的资料员."可见,积累和使用好新闻资料对编辑记者的采编工作是大有裨益的. 新闻实践证明:积累并使用好新闻资料,是写出好的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编辑记者采编工作的一项基本功.有关方针政策的新闻资料,可以使编辑记者及时掌握中央精神,提高报道的政策思想水平;有关知识性新闻资料,可以丰富采编人员的知识和群众用语,改进新闻写作;一些优秀新闻作品方面的资料,便于编辑记者研究新闻业务,提高新闻报道水平.  相似文献   

4.
与许多业余报道员聊天,经常听到这样的话:给报刊投稿是白费劲,十有八九不见报。听语气,似乎稿件未刊用是编辑没慧眼识珠。以前,我也为稿子难见报常埋怨编辑。后来,我订阅了《新闻与写作》,从这里我慢慢掌握了一定的新闻基本理论和写作知识、技巧,先后在报上发表了几十篇稿件。为什么有的人稿子难见报?多数文章除了文字欠佳外,主要的是没有提出新问题、太平淡。稿件  相似文献   

5.
随着媒体之间竞争日益激烈,记者写作稿件水平的高低是媒体竞争能力的重要表现,记者写作的逻辑思维方式决定着新闻内容事实是否能够清晰表达出来,实际上,由于很多因素的限制,记者写作逻辑思维没有更好地体现出来,那样就削弱了写作稿件的水平和质量,为此记者在新闻写作中把握好感性理性,进而为受众写出高水平的新闻稿件。  相似文献   

6.
一、对文字的"再创作"作为新闻编辑每天都会面对许多的稿件,这些稿件对于记者来说都已经是成品,但是对于编辑来说,只是一些基本素材,尤其对于电视编辑来说,除了文字以外,还要对新闻画面进行处理。所以对稿件的再创作才是新闻编辑真正的工作,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1.首先编辑要熟悉记者的工作采访过程,如果不知道记者的工作内容,又有什么资格去删减人家的稿件呢?这个过程当中有时会了解到一  相似文献   

7.
作者附记:每年评选好新闻,由于“僧多粥少”(稿件多而名额少)的矛盾,总是“上榜”的稿件少、“落榜”的稿件多;加上评选好新闻也和人事一样,遭遇难免有幸与不幸之别:因此,不是所有好的稿件都能评上好新闻的。这应该被看作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在这些众多的“落榜”稿件中,确实也不乏佳作(它们本来就是由各地推荐上来的好新闻),其中有些甚至不比“上榜”稿件的质量逊色。从新闻写作研究角度考虑,特别是从相互学习、相互补充、促进新闻改革的角度考虑,推荐一些“落榜”的好新闻(这些稿件也都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和报道人员的心血结晶,它们和“上榜”的好新闻一样,都是我们新闻写作宝库中的财富),可能是不无益处的。作者参加了去年在上海举办的第八届全国好新闻评比会议,对此深有感触,为此撰写了几篇推荐的短文,借《新闻大学》一角,供广大读者批评、参考。  相似文献   

8.
稿件是新闻单位的“原料”。稿件的数量直接影响到宣传质量,稿件多,选择的余地就大。而增加稿源就要充分保护通讯员的投搞热情,让他们多写稿、多投稿(特别是县广播站专职记者比较少,大部分稿件要靠他们采写)。为了保护通讯员投稿热情,就要认真对待和慎重处理通讯员的稿件,尤其是通讯员的第一篇稿件。通讯员刚写稿、投稿的热情是脆弱的,业余通讯员更是如此。他们往往带有试探性,采写新闻稿件多数是由于新闻事件触发了“灵感”和责任感,他们绝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初写新闻稿件,可能从内容到形式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新闻写作要求,这就需要编辑人员: ——不要轻易地“否决”。对编辑人员来说,每篇  相似文献   

9.
广播电台的新闻记者可以说是集“采、写、播“于一身的广播人。现在记者不光采写新闻,录音报道中的文字稿件也由记者亲自播录。可由于播音不是记者的“老本行“,多数记者都没学过播音技巧。所以,在刚学播录稿件时,确实给记者带来了一定难度,比如:有的普通话发音不准确、吐字不清晰、平翘舌不分;有的念稿时停连、重音、语气、节奏掌握不好,播稿没有层次感、语速慢;有的没有播讲欲望,状态不积极;  相似文献   

10.
广播电台的新闻记者可以说是集“采、写、播”于一身的广播人。现在记者不光采写新闻,录音报道中的文字稿件也由记者亲自播录。可由于播音不是记者的“老本行”,多数记者都没学过播音技巧。所以,在刚学播录稿件时,确实给记者带来了一定难度,比如:有的普通话发音不准确、吐字不清晰、平翘舌不分;有的念稿时停连、重音、语气、节奏掌握不好,播稿没有层次感、语速慢;有的没有播讲欲望,状态不积极;  相似文献   

11.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语旨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记者在写作广播电视新闻稿时要有对象感.从语旨角度看,广播电视新闻稿的写作者——编辑记者在写作新闻稿必须要面对两种不同的新闻稿件的使用者,一是新闻稿件的传播者——主播,二是新闻稿件的终极接受对象——受众.因此编辑记者在写作时就应该结合广播电视的媒介特点来写作.  相似文献   

12.
在报刊中,常会出现差错。这与校对不仔细有很大关系,也与稿件字迹书写不工整、字体不规范有关。常出现在三个方面: 一、有些作者字写得漂亮,但若是写新闻就过于“狂”了,编辑们如看“天书”,有的稿件编辑们只好顺着意思往下溜,有的人名、单位、术语等溜不下去,又与作者联系不上时,稿件只能废弃不用。如“学员们”写成“党员们”,“起重机”写成“超金扣”,“几天”写成“12天”,“日前”写成“目前”,“目前”写成“日前”等。二、有些作者字写得不好不说,还相当“草”,编辑们不得不去“猜”,即使是一篇好新闻,如果编辑们时间精力不够,那这条新闻也只好到此夭折  相似文献   

13.
新闻稿件不被刊用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虽然是新闻但编辑看走了眼;有的不是新闻;有的虽然有点儿新闻性,写作水平太差;有的具备新闻性、写作也还可以,但不合时宜;有的完全可以发表,可惜版面有限挤了下来……于是,有些稿件就“死”了。已经“死”了的稿件,还能不能复“生”呢?能!只要有相应的机遇,只要有编排的技巧。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一位成熟记者来说,提炼新闻、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找到新闻点甚至是独家新闻,是必须具备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那么,如何才能捕捉到独特的新闻点,写出语惊四座的高水平新闻稿件呢?经历15年的记者生涯,笔者在基层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种捕捉新闻的好方法。从旧新闻中提炼新闻点。新闻突出个新字,但旧闻经过提炼、改造也能变成新闻。有的旧闻有了新闻由头,就能变成鲜活的好新闻;有的新闻刚刚发生,没有事实加以证明,采  相似文献   

15.
就多数稿件而论,报社编辑、记者采写的新闻比通讯员来稿,问题抓得准,稿件质量也高。但不可否认,两者之间,长稿往往也是出自编辑、记者手中的多。通讯员写来的稿件,可任由编辑删改,红笔一挥,长文便缩成短文,消息改成简讯。而编辑、记者采写的稿件,删改起来,常不如前者容易。因  相似文献   

16.
新闻必须写得精炼,对记者来说,这不是一个苛求。倘若每个记者提笔写稿的时候,都注意把冗长、噜嗦、逻辑不清、语法混乱的现象,通通清除,写出内容精彩,文字简练的稿件来,我想,这对提高我们新闻报道工作的水平是有很大好处的。编辑加工省力了,发稿的效率提高了,报纸版面上容纳的新闻也将会增加。对于这一点,我过去并没有自觉地认识到,往往把稿件加工的责任,推给编辑。  相似文献   

17.
作为地市报的一名老摄影记者,除新闻摄影作品不断获奖外,我年年也都有文字稿件获得省级以上好新闻奖。但说老实话,这些作品无论是采访,还是写作,都没有我2002年采写的通讯《深圳回来个新农民》花那么多精力,跑那么多路,访那么多人,改写那么多遍。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做到胸中有全局,才能掌握读者需要知道的大量新鲜事物,才能有新闻敏感新闻敏感不是记者头脑中固有的,而是在刻苦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培养锻炼出来的。记者思想理论水平的高与低,对党的方针政策理解得深与浅,对现实生活问题了解得多与少,知识面的宽与窄,都与新闻敏感密…  相似文献   

18.
新闻价值论     
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望,我们把“新闻价值”视作资产阶级新闻观加以批判和扬弃。然而,在我们具体的新闻工作中,记者的采访、写作却不是有闻必录的——他要用党的方针、政策和人民群众的要求、愿望去衡量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实,从而决定取舍;而编辑对记者稿件的处理也不是一视同仁的,他同样要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和人民群众的要求、愿望去衡量记者的稿件,从而决定稿件的取舍和编排的位置——这就是说,尽管我们在口头上、理论上否定“新闻价值”论,却又摆脱不了“新闻价值”理论的要求,并且不能不根据这种要求去指导我们的新…  相似文献   

19.
眼下,一些新闻报刊林立、新闻从业人员竞争剧烈的大中城市,出现不同新闻单位的记者互相“串稿”的现象,值得忧虑。某记者一旦发现一个好点子,前去采写后,立即与其他同行联系,或复印多份相送,或发电子邮件,当天或次日多家报刊同时见报。有的拿到“串稿”后,改头换面便署上自己的名字,内容大同小异;有的干脆一字不改,换上自己的名字,“本报记者×××”一署便交给编辑。反正新闻类稿件又不像文学作品长篇巨著那样在乎著作权。  相似文献   

20.
报刊、广播、电视的编辑经常遇到三对矛盾:一是与新闻受众的矛盾,编辑喜欢的新闻稿,受众不喜欢,或者是受众喜欢的新闻,编辑却没有选用;二是与记者的矛盾,记者采写的稿件,编辑看不上眼,或编辑对稿件的处理,记者有意见;三是与上级新闻控制者的矛盾,编辑认定的好稿,有时上级扣发或上级指定要发的稿,编辑不积极编发。对同一篇稿件受众、记者、编辑、控制者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就有不同的评价,就会产生分歧,编辑怎样才能处理好同受众、同记者和新闻控制者的关系呢? 首先,编辑心中要始终装着受众,把握好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