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晚清著名公使郭嵩焘与薛福成均为近代中国西学东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其《伦敦与巴黎日记》《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反映了我国早期驻外使官对西方图书馆的接触和认识。研究和比较他们的图书馆思想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图书馆观念的形成以及图书馆史研究的深入。参考文献20。  相似文献   

2.
1876年,因云南马嘉理事件,郭嵩焘被钦派出使英国,前往英国道歉,同时出任常驻英国大使(后兼任驻法大使)。郭嵩焘以日记形式记录下了他在出使期间的所见所闻,包括他所见的各国博物馆的情况,为我们展现了十九世纪末期西方博物馆的形象。本文通过对郭嵩焘在《伦敦与巴黎日记》中记录的有关博物馆方面的材料做一个细致的整理,在此基础上,从不同方面去"恢复"当时的西方博物馆,构建郭嵩焘眼中的十九世纪西方博物馆形象。  相似文献   

3.
康有为是晚清著名的维新派思想家、政治家。他第一个将宪政思想与变法实践相结合,从而组织和领导了著名的百日维新。其宪政思想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前期(1898—1911),主张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后期(1911-1927),主张在中国建立虚君共和制政体。  相似文献   

4.
康有为是晚清著名的维新派思想家、政治家.他第一个将宪政思想与变法实践相结合,从而组织和领导了著名的百日维新.其宪政思想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前期(1898-1911),主张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后期(1911-1927),主张在中国建立虚君共和制政体.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卓越的报刊活动家和新闻理论家,他继承了早期维新派的办报主张并吸收借鉴西方新闻理论的成果加以发挥创造,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达到了时代的最高水平.然而,梁启超把新闻自由和平等民权作为振兴国家的工具,对其作为具体的个人权利也很少提及,忽视了对新闻自由观念自身价值的合理性,因而,梁启超的新闻自由思想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刘莉 《新闻知识》2005,(1):49-51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卓越的报刊活动家和新闻理论家,他继承了早期维新派的办报主张并吸收借鉴西方新闻理论的成果加以发挥创造,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达到了时代的最高水平。然而,梁启超把新闻自由和平等民权作为振兴国家的工具,对其作为具体的个人权利也很少提及,忽视了对新闻自由观念自身价值的合理性,因而,梁启超的新闻自由思想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薛福成是近代洋务改革派、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著名外交家。作为倡导学习西方的先进人物,他一生秉持"西学中源"说,有鲜明的思想特色。这一思想源于他对中国文化的充分自信,他认为西方强盛之由在中国有据可查,中国要做的是"考旧知新"。  相似文献   

8.
近20年来,晚清出洋大臣的史料不断刊出,为研究清末外交史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其中,郭嵩焘、薛福成、张德彝等出洋大臣,系近代中国最早出国的知识分子,他们在外国尤其是在欧美的记载(如奏章、日记、札记、随笔等),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考察、认识西方的重要文献,向来为学界所重视(如郭嵩焘的《伦敦与巴黎日记》、薛福成的《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等)。  相似文献   

9.
论早期维新派的图书馆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早期维新派对西方图书馆事业的考察与介绍、对封建藏书楼弊端的批判、提出大开公共藏书楼的建议及其与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关系几个方面入手,论述了早期维新派的图书馆学思想在近代图书馆产生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郭嵩焘(1818—1891)于光绪二年(1876)年首任驻英国公使.光绪四年(1878)兼任驻法国公使。郭嵩焘在出使英国期间,因《使西纪程》而遭到非议;又因《申报》的报道引起名誉纠纷。这两次事件反映了中西传播环境的差异.以及西方新闻媒介对中国官方舆论的微妙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王韬,作为中国早期维新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国近代报业的开拓者,有着"中国报业之父"的美誉。他在长期办报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办报经验,形成其特有的新闻思想。我国新闻事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得益于王韬所建立的新闻思想以及他所开创的报刊政论文体。本文以《循环日报》为例,从报刊性能、办报宗旨以及报刊人才培养三个方面探析他的新闻思想,探索其新闻思想给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郭嵩焘是中国近代第一位驻外公使,他在清朝末年的官场上数度浮沉,却始终不断发展和完善他的中西文化思想,并希望以此开拓愚昧腐朽的清政府的世界视野。  相似文献   

13.
1865年,阿古柏乘新疆各地爆发起义之机入侵,并得到英国的支持。1877年1月,中国第一任驻英国大使郭嵩焘抵达伦敦,就阿古柏入侵新疆问题与英国政府展开了外交交涉。在交涉中,郭嵩焘可谓是有失有得,但最终在这场激烈的斗争中,他的思想经历了转变,经受住了考验,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相似文献   

14.
张荫桓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外交家、教育家,在出使外洋的三年间,他积极创建华侨学堂,并主张设立海外领事馆,竭力维护华侨、华人权益,极力维护国家的形象。  相似文献   

15.
陈万全 《兰台世界》2013,(13):127-128
<正>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祖籍湖南浏阳,1865年3月10日出生于北京宣武城南懒眠胡同,是中国近代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诗人、维新派的重要人物。除此之外。谭嗣同在体育方面很有造诣,他强调从动的哲学观点去认识体育,积极推行学校体育教育和民族体运动,他把体育看成是实现毕生政治思想与教育思想的重要方法。谭嗣同的体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70年代,在那内忧外患的非常岁月,以王韬为代表的早期中国报人勇敢地面对现实,摒弃了“言不论政”的陈规,在报刊上大胆地评说时局,议论朝政,针砭时弊,鼓吹变革,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精神。特别是王韬主编的《循环日报》,以其质高量大的政论,在中国报坛上竖起了一面旗帜,为已经存在和即将问世的近代报刊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从某种意义上说,维新运动中的改良派报刊政论,是对王韬开创的报刊政论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时务报》的主要创始人汪康年,就曾立志要把该报办成象《循环日报》一样出色的报纸,“欲与天南逐叟争短长。”这说明王韬对维新派报人影响之大。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上看,王韬的报刊政论都是维新派政论家们的启蒙范文。他的报刊政论实践,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报刊评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克威 《兰台世界》2013,(Z2):138-139
<正>康有为是晚清著名的维新派思想家、政治家。他第一个将宪政思想与变法实践相结合,从而组织和领导了著名的百日维新,成为当之无愧的时代弄潮儿。那么康有为宪政思想的渊源何在?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给予分析阐述。一、康有为宪政思想形成的历史根源鸦片战争后,西方异质文化开始传入中国,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自足、封闭的体系。一些思想敏锐的士大夫,很快认识到西方异质文化的优越性,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  相似文献   

18.
晚清时期著名的外交家郭嵩焘,倡导借鉴西方教育经验,到英、法等国进行实际考察,开设外语学堂等。本文简述了郭嵩焘的生平经历,进而梳理了他的英语教育思想,希望对英语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威权,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1]6.1876年,清廷派出了第一位与"地上的世界"接触的"天朝"代表,这便是中国第一位常驻西方的外交官--"出使英国钦差大臣"郭嵩焘.郭嵩焘(1818-1891),湖南湘阴人,平生主要做过两件大事:参与镇压太平天国,鼓吹兴办洋务并担任首位驻外大使.正是这后一件事,使得人们在"流转百世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2].  相似文献   

20.
早在光绪三年(1877年)四月,清政府出使英国的大臣郭嵩焘就注意到了英国地理学会,并参加过该会的活动。他把地理学会意译为“地理学馆”,或直接根据“Geographical Society”音译为“奇约喀剌非尔苏赛意地奇约,地也;喀剌非尔,谓图写之;苏赛意地,会也”,①并对外国地理学同行的交流活动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当时,政界和学界对地理学和地图学的兴趣仅仅处在萌芽状态。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的惨败使中国人日益感到民族危机的严重,一些有识之士也纷纷从各种角度寻找国家强弱的原因。这时,积极寻求机会建立地理学学会的邹代钧看到了中西学术团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