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旭 《出版广角》2013,(Z1):79-81
马歇尔·麦克卢汉是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之一,"冷媒介""热媒介"是他的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观点,也是争议性最大的观点。马歇尔·麦克卢汉是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之一,他提出了许多极具盛名又颇有争议的观点。"冷媒介""热媒介"是他的理论体系中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也是争议性最大的一个观点。本文试图全面、多层次、从整体上阐释这一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分析新媒介对社会的影响。一、"冷媒介""热媒介"划分的三个要素麦克卢汉在论述他的观点时喜欢运  相似文献   

2.
赵文良 《历史档案》1998,(2):133-134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也是十九世纪中国与西方关系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近年来出版了大量有关林则徐的学术论著,也有许多与林则徐研究的相关史料。为了推动对林则徐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拟出版《林则徐全集》,包括奏稿、公续、日记、文抄、诗抄、信和等,其中奏稿部分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负责,提供馆藏的林则徐奏折。参加编辑者在选材过程中,翻阅了大量的档案,基本摸清了馆藏林则徐奉折档案的有关情况,现就馆藏林则徐奏折档案史料作一简介。林则徐奏折档案史料此前已编辑成…  相似文献   

3.
正胡适的"闲暇决定论""一个人应该有他的职业,也应该有他非职业的玩艺儿,可以叫做业余活动。往往他的业余活动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因为一个人成就怎样。往往靠他怎样利用他的闲暇时间。"这句话是胡适说的,后来百岁老人周有光也说过类似的看法。看来"闲暇时间决定个人成就"的观点,是很多学人的共识。为了论证这个观点,胡适继续讲故事——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章草墨迹辨析、文献观点存疑等方面对"《淳化阁帖》中的章草法帖整理研究"一文作一补充论述,旨在使珍贵文献得到更深入研究和利用。  相似文献   

5.
从中西比较的角度观察,林则徐只是过渡时代的历史人物,他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拼命周旋,努力开眼看世界,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不愧为民族英雄;而这里的"英雄",在我看来并非仅仅限于他抵御外辱,更重要的是将他置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他以一生的胆气与热血,上报帝室知遇之恩,下谋天下苍生的安顿与  相似文献   

6.
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位名人——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清朝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诞生在福建省福州市左营司巷内的一间小屋子里.其父林宾日,字旸谷;母陈氏.对于林则徐的籍贯,史学界并无异议.但是,江苏省常熟市董浜镇徐市有人向常熟市文化局写信称:当地民间传说林则徐并非闽籍,他本是徐市一位在明朝做过工部尚书的人(徐栻)的后人,因家境败落而在幼年被闽籍林姓人领养至闽的;他之所以叫“林则徐”,就是反映了这层意思,等等.常熟市文化局对这封人民来信作了批示,要求市图书馆进行核查.常熟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我们对信访人“爱我常熟、建设名城”的出发点由衷地赞赏,但认为对历史的考察必须重证据.为此,我们在馆内外对林则徐的原籍问题进行了严肃认真的复查.  相似文献   

7.
朱波  仲毅 《新闻天地》2011,(8):36-36
走进林鸿汉在中央路观音里小区的住宅.迎面客厅里放着一个醒目的小黑板。林鸿汉呵呵笑着说:虽然退休了。可是一天都没闲着.就喜欢带学生和教书。林鸿汉的一个身份是南京金陵石化烷基苯厂中学的前任校长.擅长教学的林鸿汉,桃李满天下.仅江苏省就有50多名厅级干部是他的学生:而林鸿汉的第二个身份,则多少令人有些咋舌:他是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直系第六代长房长孙,林鸿汉还告诉记者:林则徐后代长房这一支子孙.悉数隐居在南京。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张辑哲老师对信息价值论述的基础上,针对"信息是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提出不同于张老师的观点。指出信息在历史发展这一纵向层面上的重要意义,并对信息功能进一步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9.
崇高的理想与伟大的人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清末政治家)生命只有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的。但是,假使他的生命溶化在大众的里面,假使他天天在为这世界干些什么,那末,他总在成长,虽然衰老病死仍旧是逃避不了,然而他的事业——大众的事业是不死的,他会领略到“永久的青年”。  相似文献   

10.
电视剧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态,根本基础在于其具有的独有特性。本文确立了家庭日常收视的传受特性是电视剧所有特性的发生学基础这一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从电视剧的艺术特性对其进行了论述。一、现实主义取向日本著名电视剧导演大山胜美在论述电视剧的艺术特性的时候,引述了美国电视剧作家巴蒂查耶夫斯基的观点,"电视剧的独特意境来自现实主义。"他说,这种现  相似文献   

11.
迄今为止关于张季鸾的研究章大多集中于他的“人论政”、“四不主义”等新闻思想,而对他的报业经营观论述较少,本试就他在这一方面的观点作一补充。  相似文献   

12.
卢晶 《大观周刊》2012,(4):9-9,11
林则徐一生为官三十多年,始终爱国爱民、勤政廉政、抗灾救灾、禁毒禁赌、大兴水利、研究金融、促进商业、力主民族和睦。在这一系列的贡献中,更是以禁毒抗英的壮举而闻名全世界。然而这样的林则徐的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这与他走上仕途之前在福州生活的二十八年的学习、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列举三点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3.
杨保军  陈亚楠 《新闻界》2012,(18):79-80
这是毛泽东关于新闻事业与经济基础关系的一个基本观点的俗称。这一观点他在1957年的讲话和文章中两次提及并做了叙述。1957年5月15日,毛泽东将他写的一篇文章《事情正在其变化》,发给党内干部阅读。在谈到党内知识分子新党员中一部分有相当严重的修正主义思想时,他说:"他们混同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与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原则区别,他们混同反映社会主义国家集  相似文献   

14.
黄爵滋(1793—1853),字德成,号一峰,又号树斋,江西宜黄人,乡试后在泸溪县(今黎川县)任县学训导。道光三年(1823)与其伯兄黄迪策同时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御史、兵科、工科给事中、鸿胪寺卿、大理寺少卿、通政使、礼部右侍郎、刑部左、右侍郎。在鸦片为害中国最烈时,他是第一个向道光帝提出严禁鸦片的人,连上三疏,言论风采,为一时清流领袖,道光帝乃采纳其建议,派林则徐前往广东办理,因而时人并称"林黄"。林则徐被贬,他也被贬为六部员外郎,时在道光二十三  相似文献   

15.
新近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陈胜粦教授著的《林则徐与鸦片战争论稿》(以下简称《论稿》),是研究林则徐与鸦片战争的可喜成果。本书对林则徐的研究,打破了孤立研究历史人物的旧套,将林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把他放在当时人群和社会思潮之中,紧紧把林则徐与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社会、中西关系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实事求是,推陈出新,是一部经过精心研究与独立思考,形成有自己特色和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著。《论稿》对林则徐的一生以及鸦片战争前后的社会历史,从诸多侧面进  相似文献   

16.
范平志 《兰台世界》2006,(17):57-58
林则徐于1832年补授江苏巡抚,其中两度出任总督。他在江苏任职的五年中,处理了清代极为棘手的钱漕、灾赈、水利、盐政、货币等实际事务。他面对地方上水灾、旱灾频繁、经济残破、官场腐败、民生凋敝的现实,进行了“兴利除弊”“、损上益下”的改革,试图“利国便民”,发展农商业,解决国计民生问题,以报“知荷圣慈体恤”,维护封建统治。一、林则徐以报国忧民之心,用精明干练的手腕,知难而上,妥善处理了漕务和赈务,维护了封建经济秩序林则徐到江苏上任不久,江南一带旱情严重,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形下,他接手处理焦头烂额的钱漕事务。他深知江苏…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鸦片走私的历史背景以及危害和林则徐的禁烟活动的学习,学习林则徐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应用于自己的人生,从而认识到"禁毒"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相似文献   

18.
2012年8月,笔者在一个评论写作研讨会上,听到著名专栏作家、上海商报副总编辑陈季冰谈到他把自己对评论的追求概括为"一个事,一个理",感觉很受启发,觉得这句话可能触及了新闻评论写作的某种规律,也暗合了笔者自己长期以来对于新闻评论观察和思考中有所感悟却没有能够明确表达出来的认识. 回来后,笔者不断地思考"一个事,一个理"这句话的含义.自己觉得,这句话不仅包含着"事"与"理"的关系问题,更包含着评论作者传播、表达观点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夺取全国政权前夕,毛泽东提出了传媒工作以生产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观点,但是随着党中央在指导方针上发生持续20年的"左倾"错误,这一正确的观点被"以阶级斗争为纲"替代。不过,他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提出的报纸批评、双百方针、政治家办报、党报五大作用等党报理论,都是他党报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只是鉴于当时背景,现在运用时要有所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20.
培养男孩的目标是什么?让他学习名列前茅?让他言听计从?培养男孩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让他成为一个优秀的男人。松永畅史针对男孩的淘气劲儿,提出重视男孩"小鸡鸡的力量"这一观点。"小鸡鸡的力量"简言之就是男孩调皮的能力,这也是男性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和行动力的来源。重视男孩的"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