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诗经·召南·何彼襛矣》一诗的写作时代,古今看法截然不同,值得重新进行考辨。《毛诗》所附《诗序》认为"《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分系于周、召二公,属于文王和武王之诗~①,即所括25篇诗均作于西周初期。《何彼襛矣序》云:"美王姬也。虽则王姬,亦下嫁于诸侯。"~②该诗二章:"平王之孙,齐侯之子。"《毛传》云:"平,正也。武王女,文王孙,适齐侯之子。"~③也认为该诗是当时描  相似文献   

2.
本篇介绍诗词中一些有关清官良吏以及敢于直谏、执法如山的构典故.(一)甘棠《诗·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孔颖达疏:"谓武王之时,召公为西伯行政于南土,诀讼于甘棠之下,其教著明于南国,爱结于民心,故作是诗以美之.《经》三章皆言国人爱召伯而敬其树."召伯,姓姬名奭,周文  相似文献   

3.
任煜 《档案》2020,(1):33-40
作为现存较早的《诗经》写抄本之一,日本宫内厅书陵部所藏的镰仓时代抄本《群书治要·诗》以选本的方式对《诗》进行摘抄节录,以一定的选取标准囊括了《诗》特定篇章的经、传、笺部分,保存了《毛诗正义》刊成之前《诗》的部分面貌。同时,作为传入日本的《诗经》抄本,其多用俗字、虚字,与其他《诗》之版本相比多有文字异同且存在传文、笺文混乱现象。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校订文字、明确传笺体例与内容,对研究特定时期内《诗》的流布情况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现今仍有许多学者对《隋书·经籍志》总集多有收录某些作者的个人作品集存有争议,如“毛伯成诗一卷”、“江淹拟古诗一卷”等;清朝的大学者姚振宗在其《隋书·经籍志考证》中也对“毛伯成诗一卷”、“百国诗四十三卷”等作品集何以被编入总集存有疑问。对此,文章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总集序与《隋书·经籍志》总集之小序所述进行比较,并对《隋书·经籍志》总集中的多个作品集进行分析,最后提出《隋书·经籍志》总集的概念与《四库全书总日提要》总集的概念,与我们现在所理解之总集的概念有所不同;后两者的“总集”是单纯的总而集之,而《隋书·经籍志》总集是“选而集之,而后总为一类成为总集”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灵台”考     
杨玲  马皓斌 《档案》2022,(5):26-30
作为一个名物词,“灵台”在不同典籍中的含义各不相同,却又彼此关联。《诗经·大雅·灵台》中的“灵台”是表现文王仁德、承载政治意义的一座建筑。《庄子·外篇·达生》和《杂篇·庚桑楚》中的“灵台”指“心灵”。唐代王冰在注释《黄帝内经·素问》时又用“灵台”命名人体穴位。通过考证可知,“灵台”含义每一次转变都受到《诗经·大雅·灵台》的影响。甘肃省灵台县之得名也与此诗密切相关。于此可见《诗经》在传统文化中地位之重要,影响之深远。  相似文献   

6.
"采采"一词,在《诗经》的四篇中出现九次。《秦风·蒹葭》中的"蒹葭采采"、《曹风·蜉蝣》中的"采采衣服",此二"采采"俱用作形容词,释为盛貌,其词性古今无异议。然《周南·卷耳》"采采卷耳"和《周南·芣苡》"采采芣苡"(此句在篇中反复六次)中的"采采",诸家对其词性及注解却颇存分歧。《卷耳》中的"采采",今人高亨认为是动词,译为"采了  相似文献   

7.
《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是大家熟悉的句子,但"扑朔"究为何义?旧注曰:"足不前也"(《中文大字典》)、"兔走貌"(《古诗笺》)、"跳跃貌"(余冠英《乐府诗选》);就是没有解为"短小貌"的。我以为就是短小义。《诗·召南·野有死(?)》:"林有朴樕"。毛传:"朴樕,小木也。"陈奂《诗毛氏传疏》云:"朴樕为小木,犹扶苏为大木,皆叠韵联绵字。"而朴樕之义,又非专指小木。《尔雅·释木》:"朴樕、心."王引之《尔雅述闻》云:"朴樕与心,皆小貌也,因以为木名耳。古者谓小为朴樕。"并引证《汉书·息躬夫传》:  相似文献   

8.
啸之新考     
"啸",早在先秦时代就已出现。《诗经·召南·江有汜》即有"江有汜,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的记载;《王风·中谷有蓷》:"有女仳离,条其啸矣";《小雅·白华》:"啸歌伤怀,念彼硕人"。《楚辞》中也有关于啸的记载,如《招魂》:"秦篝齐缕,郑帛络些。招具该备,永啸呼些。"《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说吴王"登台向南风而啸,有顷而叹,群臣莫有晓王意者,子胥深知王之不定,乃荐孙子于王。"自东汉开始,名士多好长啸。《后汉书·向栩传》说向栩"恒读《老子》,状如学道。又似狂生,好被发,著绛绡头。……不好  相似文献   

9.
田鹏 《兰台世界》2016,(4):154-156
先秦元典中"诗"的含义存在演进过程,对其本义的理解应结合语境。以《论语》和《孔子家语》为代表的儒家元典中,孔子"论诗"可分为三类:先秦普遍意义上的四言诗;包含先秦诗学精神和政治教化功用的一种文体;《诗经》三百篇之原始定本。可以结合《诗经》逸诗在其他先秦典籍中之应用推测出孔子或其他先秦学者在删诗时秉持的文学之审美性和政治之实用性标准。从相关《诗经》著述序跋中可以总结出,南宋王柏的诗经学著述《诗疑》受朱熹诗经学观点的影响,也提出"删诗",有学术功利化的色彩,其说和"孔子删诗"说的区别在于其创作动机。该观点体现了南宋时期诗经学研究的经学性和文学性的冲突。  相似文献   

10.
一、封禅与玉册档案的概念封禅,专指我国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仪式。《史记·封禅书》中对"封禅"这样解释,"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日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日禅"[1]。被认为是"受命于天"的帝王要到五岳之首的泰山之顶积土以感激上天"天降大  相似文献   

11.
伐檀     
《伐檀》选自《诗经·魏风》。《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代。这部总集在成为儒家的经典以前通称为“诗”或“诗三百”。旧说系孔子所删定。近代研究者多疑其说,认为孔子实未删诗。《诗经》集中三百零五篇作品,是两千五百年前,反映从西周到春秋约五百多年间我国社会生活的诗歌创作。《诗经》内容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雅又有《大雅》、《小雅》之别。风是以民间歌谣为主体,大  相似文献   

12.
<正>"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先秦时代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其时,周厉王昏庸无道,信用奸佞,横征暴敛,阶级矛盾非常尖锐。西周贵族召穆公出于巩固周王朝统治的愿望,写此诗劝谏周厉王要安民防奸。诗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无纵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憯不畏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安徽萧县民间收藏的一件汉代画像石,探讨了古代在山东、江苏、河南交界一带地区存在的特殊习俗,即食用枭及使用枭进行祭祀,并且追溯了枭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演变过程。结合《诗经·豳风·鸱鸮》一诗汉代与唐代学者不同的解释,辨析商周时期鸱鸮的形象意义,可以看出郑玄所言才是符合《鸱鸮》一诗的本来含义。  相似文献   

14.
《诗经》中以"东门"为题的有五篇作品,它们是陈风中的《东门之池》、《东门之杨》、《东门之枌》;郑风中的《东门之(土单)》、《出其东门》。历来的注家对"东门"均言之颇简,偶有言及的或云兴也,或云国门,或说近于作诗人居地的门,漫汗不清。如说"东门"纯是兴也,没有确指,与实不符;如说国门,虽然不错,但语焉不详。检索《诗经》篇目,涉及东门的有五篇,北门的一篇(《邶风》),西门及南门均无,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笔者认为,《诗经》中的"东门"均有确指,它也许与诗人居地的都城建构及市集布局有关,也有一定的宗教及民俗背景。  相似文献   

15.
古代小说序跋与诗文序跋产生时间应相差不大,现存的《毛诗序》一般认为是汉儒毛苌所作,而现存最早完整的小说序跋性质的作品是刘歆的《上山海经表》,二人生活大致同时。不过,《汉书·艺文志》称":有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认为《毛诗序》渊源于子夏。汉代以后的学者,大多相信子夏曾作有《诗序》。宋洪迈《容斋随笔·子夏经学》(续笔卷十四)":孔子弟子,惟子夏于诸经独有书。……于《易》则有传,于《诗》则有《序》。"  相似文献   

16.
一朱熹对于《诗经》用力最勤,《诗集传》便是他研究《诗经》的成果之结晶。但是关于此书的成书时间,则历来说法不一。清人王懋竑《朱子年谱》卷三系此书于淳熙四年(1177),是年朱熹四十八岁,今人多从此说。这种说法的根据是今本《诗集传》卷首的《序》署曰"淳熙四年丁酉冬十月戊子新安朱熹序"。但是其实朱熹的孙子朱鉴在《诗传遗说》卷二中早已指出这篇序不是为《诗集传》而作:"《诗传》旧序,此乃先生丁酉岁用《小序》解经时所作,后乃尽去《小序》。"清人《四库全书总目》也认为此序写于《诗集传》成书之前:"卷首自序,作于淳熙四年,中无一语斥《小序》,盖犹初稿。序末称‘时方辑诗传’,是其证也。"今  相似文献   

17.
《诗经》是周礼社会的产物,以礼说诗有时使我们更能把握诗的内容和主旨。历代学者对《诗经·木瓜》的解释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果结合周代礼俗对《木瓜》重新阐释,也许会有一个令人较满意的结果。本文认为《木瓜》中的男女投瓜报玉实际上是周代贽见礼的起源和早期形式。  相似文献   

18.
正选祭,是在一次合祭中选择若干先祖举行的祭祀,主要流行于一期和四期(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2013年,页373)。既然是选祭,就必然有选择的标准。对于这个问题,学者或认为以直系旁系为标准(《殷虚卜辞综述》,页373),或认为以时代远近为标准(晁福林《关于殷墟卜辞中的"示"和"宗"的探讨———兼论宗法制的若干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3期,页156—166),但都没有注意到梦也是选择祭祀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一本直面汶川大地震,真实反映全国人民抗震救灾的诗歌集——《瓦砾上的诗——5·12汶川大地震祭》,近日由珠海出版社出版发行。《瓦砾上的诗》诗集共收诗作85首,按表现内容分为  相似文献   

20.
在《诗经·国风》的205首民歌中,涉及河南民歌的有《周南》、《王风》、《卫风》、《郑风》、《陈风》、《桧风》、《鄘风》、《魏风》等八国的百余首民歌,在《国风》中占有重要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