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BBC《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与央视《杜甫》同为对诗人杜甫的影像探讨,但在叙事策略、形象呈现上各具特色,其根源在于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BBC《杜甫》作为传递中国文化的尝试,折射出中西方文化认知的严重不对称.打破文化认知不对称关键在于立足中华文化,讲述富有中华气度和人文内核的中国故事,创作更多体现中国独特审美情趣和美学的优质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2.
梁晶 《现代视听》2012,(1):52-54
异国形象的塑造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涉及到创作者自身的经历、文化背景与意识形态,涉及到异国形象自身的呈现方式和变化过程;还要受到广大的社会需求和文化心理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功夫熊猫1》和《功夫熊猫2》在文化形象上的对比,探讨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构建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氓》与《美狄亚》是中西方文学史上较早描写弃妇形象的作品。它们细致地刻画了妇女在婚姻家庭中不自由、不平等的地位的现象,谴责了夫权统治对女性的凌辱,塑造了善良忠贞、刚毅反抗的妇女形象。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植根的土壤不同,造成中西方弃妇形象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在以《史记》和《汉书》为中心的史传文学中,卫子夫是一个粗线条而不乏传奇性的女人,2014年播出的电视剧《大汉贤后卫子夫》以粗线条的历史记载为基础,进行了大胆的想象和再创作,将卫子夫塑造成一个"不争、不显、不露"、有才情、有美貌、有见识的女人,实现了对卫子夫形象的跨时空、跨媒介传播。笔者认为电视剧中出现的卫子夫形象,与传播主体的文化认知与艺术追求及其所处时代的文化氛围有关,同时也与电视剧这种传播媒介的特质及所对应的受众的审美趣味有关。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 1月8日,辽宁人民出版社邀同百家讲坛著名讲师纪连海一起在京举办了《纪连海叹说四大美人》新书发布会。喜欢看《百家讲坛》的朋友们都比较熟悉纪连海,熟悉他讲清史,却不知道他对中国古代的四大美人也有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的编辑第一次听说纪先生要“叹说”四大美人,也很惊讶,但他们还是相信,纪连海既是历史专家,也是讲故事的高手,一定会将“四大美人”的传说讲得有声有色。  相似文献   

6.
《舌尖上的中国3》作为以展现和阐述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纪录片作品,一经播出就引起热烈反响,其中对于匠人形象的塑造,是本片至关重要的一环。在该环节中,声画蒙太奇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展现出独特的美学风格,具备得天独厚的艺术魅力。它既是匠人形象塑造中的一种审美形式,又是一种表现形式。通过对它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舌尖上的中国3》对匠人形象的塑造和表达,更有助于探讨当代语境下纪录片主题与创作语言的统合方式。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世界的国家形象塑造中,文化形象的作用日益凸显。作为我国文化形象的一个子系统,良好的新疆文化形象不仅可以优化我国整体的文化形象,还可以给新疆带来直接利益。新疆作为我国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如何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凸显新疆独特的文化魅力以塑造良好的新疆文化形象,是当前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文化形象的塑造需要媒体进行积极有效的文化传播。本文以新疆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为研究对象,找出其有关新疆文化的报道,从新闻框架理论出发,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出新疆电视台是通过怎样的新闻框架来建构新疆文化形象的。研究表明《新疆新闻联播》对塑造良好的新疆文化形象整体上来说是成功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形象不够全面、立体、文化创新较为缺乏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以女性角色为主的电视剧、电影层出不穷,可以发现,导演和观众对女性形象的审美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作为以男性形象为主的电视剧,《琅琊榜》以其不多的女性角色塑造,为我们呈现出关于女性审美的研究范本,并直观地展现出中国电视剧女性形象的审美转变。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业性报纸《申报》在其广告中塑造了大批全新的女性形象.《申报》广告编辑以媒体人的角色使命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在开掘女性形象商业审美价值的同时,充分彰显了其社会审美价值,促进了女性解放和社会文明的转型.  相似文献   

10.
杨洁 《大观周刊》2011,(21):33-33,20
明代文学的典型代表是小说和戏曲,而戏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便是汤显祖的《牡丹亭》。对《牡丹亭》的研究,此前已经有很多学者作过,而且取得不少优秀成果。但就笔者所看到的资料,发现很少有人对《牡丹亭》做跨学科领域的延伸性研究,本文试从审美文化学角度对《牡丹亭》作以阐释,以期洞悉其深刻的审美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1.
《中华审美文化通史》是由周来祥先生主编的,这就很容易让人拿来与他在80年代主编的《中国美学主潮》加以比较。事实上,从《中国美学主潮》到《中华审美文化通史》,的确可以看出周先生对其美学思想的坚持和在学术研究中的不断创新。学术研究是一种累积式的推进,在《中华审美文化通史》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坚持与创新同在,如果要总结,大概有三点最为突出:一是一如既往地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历史变迁的背景下,《玲珑》杂志应运而生。对《玲珑》对女性自身形象和社会形象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不难发现《玲珑》杂志引进西方潮流,号召女性在自身形象上重视外在端庄秀丽、精神积极,注重自身的内涵修养;在社会形象上,强调女性要有事业心和独立性,还要维持家庭的幸福美满。此外对办刊者的办刊行为进行了研究,《玲珑》杂志虽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但其办刊者在对女性形象的认识和新时代女性形象的塑造上仍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南宋邓椿的《画继》是继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之后中国画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画史著作。《画继》中出现了多处以《圣艺》为代表的有关宋徽宗的记载,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也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本文以《画继》中对宋徽宗的记载与评价为依据,来透视邓椿对宋徽宗画史地位的认知和画史形象的塑造,并以此窥见南宋美术史家著史态度的微妙变化。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画继》中宋徽宗的形象,包括其艺术成就的定位,"形似"和"神似"观,编纂画册和对待画工的态度及文人审美倾向等。第二部分通过分析《画继》对宋徽宗喜好文人画的记载,透视邓椿自身对于文人审美情趣的偏好。而这种对于文人趣味的倡导,体现了宋人审美风尚集体转变,也反映了《画继》与之前两部美术史著作著史态度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良友》画报的广告为研究对象,将它置于作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商品经济中心的上海时代背景之中,分析其对女性形象建构下的身份认同。《良友》画报广告对女性在建构符号下的身份认同表现为作为审美女性的性别身份认同、作为贤妻良母与职业女性的角色身份认同以及作为时尚的阶层身份认同。传统与新型交织并存的女性形象,反映了男权话语依附下一定程度上女性地位的提升与思想解放。  相似文献   

15.
张璐璐 《今传媒》2012,(10):80-82
影视作品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形式,对塑造国家形象起着重要作用,宫廷剧中后宫争斗、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影片叙事内容不胜枚举。这种叙事角度虽然抓住了观众的眼球,但却容易在国外造成一种文化扭曲。当今影视剧中极其流行的宫廷剧,像《宫》、《美人心计》、《步步惊心》这些"穿越剧"很容易让他国对中国文化造成曲解。本文就这一现象,以中国古装宫廷剧为切入点,思考在全球化视野中,如何制作优秀的国产影视剧作品以及建构正确的中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6.
安思国  张静 《现代传播》2003,(6):106-107
20 0 8年 ,奥运会将在中国北京举办 ,这无疑是展示中国形象的一个绝佳机会。那么 ,中国如何在国际传播中树立自己的国家形象 ?树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形象 ?在全球化语境下 ,由于西方文化在事实上的强势地位 ,要能为国际社会所接受 ,必然要以这种文化习惯所构建的中国形象求得国际社会的认同。但文化全球化也并非是由西方向东方单向的流动 ,它也包括不发达国家本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渗透 ,并以自己的民族性、独特性占得世界多元文化的一席之地。未来世界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作用。中国《申奥片》① 、《申博片》…  相似文献   

17.
东方戏剧《牡丹亭》和西方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均为爱情而造文;剧中主人公.的形象,几百年来给读者、观众尤其是青年男女以心灵的震撼。两剧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表现的时代不同,创作手法不同,民族的审美心理也不同,但审美作用、教化功能却是殊途同归,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18.
巩杰  杜空军 《东南传播》2011,(10):108-110
央视纪录片《敦煌》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影视人类学和生命美学特征。《敦煌》具有神秘、浩渺、悠远的神佛圣境和审美意境,自然、明净、神秘的灵性物情与审美意象,宁静、明净、澄澈的敞亮人生与审美关照。纪录片《敦煌》呈现给观众的是天、地、佛、人、物和谐和美的自然人文生态系统。它带给观众的是神圣的佛境之美,灵性十足的物情之美和宁静敞亮的人生之美。《敦煌》是地域文化纪录片的精美之作,具有浓郁的西部地域文化特色和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继承与超越中,史诗片《孔子》再现了一个充满仁爱精神,有着七情六欲,有着春秋大梦的真实孔子,表现出身处乱世和逆境中的"公共知识分子"应有的形象,体现出中国电影艺术独特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具有鲜明的跨文化传播特质,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带来了更多的希望。  相似文献   

20.
审美文化研究在当今美学界、文论界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审美文化研究的著作也层出不穷,聂振斌先生、滕守尧先生、章建刚先生合著的《艺术化生存》无疑在审美文化研究中是别开生面的。首先,作者运用中两审美文化比较的方法,显示了与其他研究者的不同之处。这种比较研究拓展了审美文化研究的视野,为审美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视角。中西审美文化比较是指一种比较活动,这种活动的目的不是比出孰高就低,谁前谁后。在作者看来,比较更像在“对话”,有了这个高度,审美文化比较可以看成是异质文化之间的对话。与审美文化比较相对应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