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女性期刊作为女性阅读的重要文本,是否具有社会性别意识,对于传播先进性别文化、促进男女平等意义重大。女性角色"出场"的定型化和"在场"的缺席、女性话语介入的矛盾体现、女性期刊编辑社会性别意识的缺失是女性期刊社会性别意识缺乏的主要表现。女性期刊内容应注重女性意识的提炼、加强对女性期刊编辑主体社会性别意识的培训、社会协同支持系统的培育是女性期刊构建社会性别意识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2.
女性期刊作为女性阅读的重要文本,是否具有社会性别意识,对于传播先进性别文化、促进男女平等意义重大。女性角色"出场"的定型化和"在场"的缺席、女性话语介入的矛盾体现、女性期刊编辑社会性别意识的缺失是女性期刊社会性别意识缺乏的主要表现。女性期刊内容应注重女性意识的提炼、加强对女性期刊编辑主体社会性别意识的培训、社会协同支持系统的培育是女性期刊构建社会性别意识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3.
"三八妇女节"自1924年传入中国,自此我国开展与"三八妇女节"相关的庆祝活动。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以《人民日报》1978-2018年相关报道为例,对其进行视觉修辞分析。研究发现,改革开放后女性主体意识逐渐觉醒,女性身份呈现多元化,媒体是从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出发建构女性形象的。  相似文献   

4.
我国女性纪实性情感期刊经过三十年发展,部分描绘了当代女性的生活图景,在男性话语世界中为女性争得部分话语权,但同时也存在着对女性传统美德的过分宣扬,强化了刻板印象;报道领域的狭窄性,多局限于私人领域;女性总体上仍是处于"被看"的"第二性"位置等问题。总体说来,我国女性期刊的女性意识只是形象"出场"阶段,而精神却并未真正"在场"。未来女性纪实性情感期刊应注意在意识建构上提升编辑的女性主体意识;在题材建构上报道女性在公共领域的奋斗与成果;在情感建构上注重多样化的情感展现。  相似文献   

5.
朱妍 《今传媒》2011,(4):101-102
2011年春节,微博"打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关键词之一,在微博客上再次激起滔滔民意。这是全民上下的一次通力合作,是网民主体意识的觉醒,也是微博客独有特性与强大影响力的再次展现。本文拟通过分析微博"打拐"事件,从中得出微博客的社会影响力,由"小微博"窥探"大社会"。  相似文献   

6.
刘秀丽 《文化遗产》2010,(3):139-146
"姊妹坐化"是江永"民瑶"与部分汉族社会民间宗教传说中普遍流传的一类主题,当地的姊妹结拜风俗及其与婚姻制度之间的矛盾是这一宗教主题生成的主要原因。"姊妹坐化"主题排除了儒家男性文人话语的干预,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且直接衍生出"婆神"崇拜,形成了一种以女性为中心的宗教叙事传统,并进一步促进了女性对宗教活动的参与,显示出女性在这一民间宗教信仰系统中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张航 《新闻前哨》2020,(4):94-96
女性生理期原本只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自古以来却被人们视为"污秽"之物羞于放到公共话语体系之中。女性生理健康话语权的缺失是传统文化侵蚀、社会环境的压迫以及专业知识科普的不足等诸多因素造成的。为了更好建立合理的女性健康话语体系,应该从加强性别平等观念,促进女性主体意识觉醒;提升公众媒介素养,形成独立思辨力;发挥女性群体中的意见领袖作用,提高女性参与公共话语积极性入手构建合理的女性健康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8.
学报编辑的“四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报编辑活动的目的是建构学报文化,这是人类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在这个活动中,必须强化学报编辑的"四种意识",即把关意识、文化意识、主体意识和精品意识.这对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增强学报的活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徐静 《东南传播》2022,(6):20-23
《前程似锦的女孩》是一部具有当代特色的好莱坞女性复仇电影。主创试图通过转换“凝视”的主客体,扭转父权制社会中女性形象在影像文化中的“他者”本质;并通过对多重符号的使用以及严肃议题的嵌入,建构以女性自我为中心的主体身份,反映了当代好莱坞女性复仇主义电影在寻求女性意识觉醒(consciousness-raising)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与创新。  相似文献   

10.
电视剧《甄嬛传》是2011至2012的年度大戏,剧情中出现的女性数量之多前所未有,从而勾勒出一幅个性鲜明、波澜壮阔的女性生活群像。剧中的女性分为"被看"和"看"两种。"被看"的女人实际上不过是"第二性"的"小主",而"看"的女人则显示出她们自身女性意识的觉醒。由于时代局限,这种女性意识的觉醒注定只能是悲剧性的,并且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11.
电视民生新闻在进行采访与创作时应有效遵循真实性、时效性、生活化与创新性原则。"以人为本"是电视民生新闻采访与创作中的"情",需要通过树立人文关怀意识,充分体现民意;强化创新精神,深化民生新闻独特性与深刻性来体现这一主体思想。"客观性"是电视民生新闻采访与创作中的"理",需要通过坚持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深入群众获得第一手资料,全方位了解事件真相来体现这一主体思想。  相似文献   

12.
自上世纪70、80年代至本世纪初,以金庸小说为代表的中国新派武侠小说拥有一大批的忠实读者,小说中塑造的如黄蓉、阿朱、赵敏等角色令人印象深刻。近年来,"女子武侠"作为大陆新武侠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新派武侠小说有着根本性不同。本文试从媒介的角度提供一种武侠女性作家的女性主义意识兴起的原因,有别于传统的学术界从媒介的内容相关来阐释,认为是新媒体打破了原先的性别"信息系统",使得群体间的身份认同脱离了物质地点上的联系,男女间"社会场景"的融合使创作主体乃至社会大环境产生变化,促使"大陆新武侠"中"女子武侠"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
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诞生给传统的广播电视传播媒介带来了极大冲击,迫使广播电视这一传统媒介纷纷寻求与其他传播媒介融合,共同开创"融媒体"发展的崭新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广播电视编辑的主体意识和受众意识受到了挑战,必须做出相应的完善才能适应当下正在进行的融媒体建设。本文从融媒体、主体意识、受众意识三者的相关概念出发,对主体意识和受众意识在广播电视编辑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展开解析,对广播电视编辑在主体意识和受众意识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融媒体"下解决问题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4.
置于甘青地理的交界、族群互动的边界以及夏夷文明中间区位的土族,是陇西民族走廊中人口较少的民族。土族哭嫁原因的复杂性、情感表达的集中性、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共同解释了处于中间圈民族文化的杂糅性特征。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改变,作为哭嫁的主要参与主体,其在仪式中的表达立场因之变迁。从“学哭”到“要哭”,是土族女性表达中“被动”到“主动”的变化的过程,其情感表达逐渐走向独立。哭嫁不再是女性单一宣泄情感的通道,增加赋权、提高地位、传承文化和职业所需,成为土族女性群体在新时代表达的情感希冀,女性在仪式中的主体意识随之建构。  相似文献   

15.
农村信息传播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必须通过主要接受对象农民来实现。米利肯和布莱克默曾说:"任何社会变革的最主要条件是人必须改变。"①所以,农民的主体意识、主体素养及能力的提升不仅是农村信息传播致效的关键,也是农村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和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9,(3):51-61
通过社交媒体的力量,"MeToo"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女性的赋权。但这场运动在行动过程中的话语表达容易陷入早期女权运动的二元对立。从当代女性主义理论的自我反思来看,"MeToo"运动作为一种实践运动,除了要解决性侵和性压迫问题,还要警惕这种激进女权运动被其他意识形态收编利用。在社交媒体的流量逻辑刺激下,男权主义和消费主义会对女性主义进行殖民化,加深普通女性群体对女权认识的本质主义,伪女权主义意识也会进一步强化"MeToo"运动中一般女性的"非此即彼"思维。"MeToo"运动要反思这种本质主义的他者化,使这场运动真正推动社会公平与女性民主化,在社交媒体的公共领域中寻找价值共存与社会共识的"中间领域",通过理性与情感共同推动保护女性的制度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滋生了许多社会问题,网络暴力就是当下的一大"奇观"。女性作为现实社会的弱势群体,尽管对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她们往往在自由、机会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在网络空间更易受到网络暴力的侵害,这一现象值得我们反思。女性遭受网络暴力的形式多样,这不仅给更多的女性带来了生理和心理的双重伤害,并且也恶化了网络空间环境,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固发展。追究其原因,主要是公民意识低下、网络技术难以把控及社会性别意识主导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北宋经书子籍刊刻与“典籍中心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勇强  陈久恩 《出版科学》2012,20(3):99-104
北宋是中国雕版印刷的勃兴期。这一时期,以国子监为主导,各地官私机构相继刻印了大量经、子类书籍,蔚为大观。经书子籍雕印既是中国以典籍为中心的传统学术惯性,也是科举政治的必然选择。这类印本在社会的广泛传播流行,导致"疑古"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典籍的神圣,对北宋的学术发展产生潜在的影响,进而形成"六经注我"为特征的宋学。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封建社会的"武举制"起源于唐代,是专为习武之人开启仕途之路的科举考核,是对封建社会科举制的完善和补充,唐代的武举制得到社会积极响应,促进唐代民间武术类体育大发展,对唐代社会尚武精神的兴起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2014年8月31日,香港小姐总决赛落幕,邵诗获得冠军,许多媒体称之为"折桂冠"。这是杂糅了"折桂"与"桂冠"两个不同的典故。古代把名列第一比喻成"桂林之一枝",后世便用"折桂"指科举及第,现也指考试或竞赛取得优异成绩。而"桂冠"是用月桂树叶编制的帽子,古希腊人常授予杰出的诗人或竞技的优胜者。后也可指冠军。"桂冠"可以夺得、赢得,但不能说"折"。这一错误也常见于体育比赛报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