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师:同学们好!今天有机会跟大家一起学习,老师感到非常高兴。相信同学们上课的表现,一定会让老师更加高兴的,你们说是吗?为了感谢同学们的支持,这节课老师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送给大家。(出示课件,播放音乐《老鼠爱大米》)师:怎么样,喜欢吗?生:喜欢。师:听到这美妙的声音后,你们想知道什么?(板书:问题)生1:我想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2:我想知道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师: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还真多,要想知道这些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还要掌握它的研究方法。你们有信心吗?生:有。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  相似文献   

2.
对“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这一提法,我们早已熟悉。最近听了一堂语文课,促使我对这一问题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 我听的是《避雨》一课。板书课题后,教师问:“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分别提出了六个问题:我想知道谁避雨,我想知道课文内容说了什么,我想知道雨下得怎样,我想知道这个人在什么地方避雨,我想知道她是怎样避雨的,我想知道避雨中发生了什么事。此时老师说:“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看能不能找到答案。”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交叉,但却都属于了解课文内容方面,由此引发了我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人美在眼睛,文美在标题。”的确如此。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起着统绾全篇的作用;题目又是文章的眼睛,透过它可以悟出全文。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题意呢?现谈几点做法。一、设置疑问,引发兴趣在教学某些课文之前,可以提出一些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释疑过程中理解题意。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我先提出疑问:“你们知道金华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叫双龙洞?”对这一问题学生很有兴致。纷纷动脑、动嘴。可他们只知道金华在浙江省。至于“为什么叫双龙洞”却无从回答。这时我抓紧时机介绍:《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我  相似文献   

4.
在学生已预习《小音乐家扬科》(六年制十一册)这篇课文的基础上,我抓住小扬科“被活活打死”这一悲惨结局首先讲读第五段。出示了以下几个思考题:1.扬科挨打时、挨打后情况怎样?2.最后一句话“白桦树哗哗地响,在扬的科头上不住地号叫”你怎样理解?学生学习这段后,大声为扬科叫不平:“有什么罪?要把这样一个只8岁的小孩活活打死?”问题由学生提出,我因势设问:“你们想知道小杨科为什么会被活活地打死吗?”“请根据思考题自学课文第四段。”只几分钟,学生纷纷议论:“看一下小提琴有什么要紧?”“哎,他偏偏要看小提  相似文献   

5.
提倡“寓教于乐”,自古有之。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怎样寓教于乐呢?我的做法是:(一)分散难点,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我授课时,力避照本宣科,原版照搬,学生囫囵吞枣、云山雾海;而是循循善诱,将例题的难点分散,让学生积极思考。例如:我在教学两位数乘多位数时,一开始出示复习题:“24×3=(?),24×10=(?)”。当学生答24×3=72,24×10=240后,又出示“72 240=(?)”。一名学生回答:72 240=312。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时要“向往美好的情境”。要使学生“向往美好的情境”,首先必须让学生能够进入情境。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抓住重点词语,激发学生想象,使情景得以再现,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动物过冬》一课里有这样一句话:小蚂蚁抬头一看,只见啄木鸟正在给大树治病。小蚂蚁喊道:“啄木鸟,黄莺、燕子都到哪里去了?”在学生表演读的时候,我发现他们忽略了“抬头”和“喊道”这两个表示动作的词语,表演没有到位。怎样让学生进入情境,自己感悟出这两点呢?我请了一名学生到台前当小蚂蚁,老师当啄木鸟,分角色表演。学生读了上文…  相似文献   

7.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教师课件出示明清时代的人形彩纹陶罐图片引入课文,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后说说陶罐、铁罐是怎样对待对方的。)生1:我读了这篇课文,觉得铁罐对待陶罐很傲慢,不尊重陶罐;而陶罐很善良,很谦虚。生2:陶罐很善良,想和铁罐做好朋友。而铁罐不尊重陶罐,常常奚落它。师:是的。(相机出示句子: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在这句话中,你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吗?生3:“奚落”是什么意思?生4:我知道。“奚落”的意思是讽刺别人,看不起别人。  相似文献   

8.
在上“纸”一课时,我先为学生表演小魔术“自动开放的纸花”。出示几朵用纸做成的花骨朵,请学生想办法让花骨朵自动绽放,孩子们用了不少方法,可效果都不好。此时,我端来一盆水,对大家说:“花儿要开,是需要营养的,老师这里有一盆营养液,大家把花骨朵放进去,看看它们会绽放吗?”当花骨朵落入“营养液”后,奇迹出现了,花骨朵全都快速、自动地绽放了,孩子们一阵欢呼。紧接着我又出示几朵纸花骨朵,让孩子们自己来试试“营养液”的魔力,当孩子们迫不急待地把花骨朵放入“营养液”中,等着观看盛开的花朵时,花骨朵却迟迟没有绽放。“这是怎么回事,难道‘营养液’没有‘营养’了?”孩子们的心里嘀咕着,  相似文献   

9.
一例一理     
举一个例子:《月光曲》(小语第七册)一文中的“幽”字分别出现在第2、8自然段中。怎样让学生理解这两个“幽”字的不同意思呢?有两种教学目的,产生两种教学方法,得到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第一种目的: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方法:教师讲,学生听。出示解释,学生抄。效果:学生知道第2段中的“幽”字是“形容地方僻静、光线暗。”第8段中的“幽”字是“使人感觉沉静、安闲。”但不一定能懂得同是一个“幽”字为什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可是,留意一下我们的课堂,学生真的成了学习的主人吗?笔者曾有这么一段经历,让我明白,理念与实践的确存在距离,它们的联结需要我们教师通过不断的反思来完善。“生活中的数”是北师大版课标教材数学第二册中的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经历、体验数法的多样化并优化是本节课应关注的焦点。于是,我在试教时作了这样的设计:(多媒体课件出示:100只气球)师:这里有多少气球?请你估计一下。(生答略)师:要知道到底有多少个气球,你有什么办法?生:数一数。师:…  相似文献   

11.
一、引趣质疑课件出示情景图,先让学生猜一猜,周长相同的长方形、正方形、圆,谁的面积大?生1:长方形面积大。生2:正方形面积大。生3:圆面积大。生4:我还不会求圆的面积呢。师:看了课题,同学们想知道哪些知识?生1:什么是圆的面积?生2:怎样求圆的面积?生3:怎样用圆的面积?生4:谁发现了圆的面积?……师:根据你们的提问,知道你们最想知道的是怎样求圆的面积?怎样应用圆的面积?那么下面我们主要就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学习。(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就有了一种学习的欲望,一种主动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获…  相似文献   

12.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学生对她怀有很深的情感。课件的开头用雄伟壮观的壶口瀑布,同时配上《黄河大合唱》,让学生自由感受和欣赏,仅用1分钟,就调动了学生的情绪,集中了他们的注意力。这时出示问题: “你知道吗?”(旁边有一个满脸疑问的娃娃  相似文献   

13.
教例一:错写特级教师靳家燕老师在教学《有这样一个小村庄》时,先让学生仔细看清书上的课题,然后看老师板书课题,老师有意漏写了“这样”两个字,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当即给老师指了出来。此刻,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有了这个词,你会有什么疑问?”学生提问踊跃,思维也体现出一定的深度,提出了两个核心问题:1.这样的小村庄是怎样的?2.为什会这样?学生自己提出了问题,肯定急于想知道答案,此时,教者抓住学生渴望得到答案的迫切心理,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当学习能满足学生需要时,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主动阅读的欲望,变“要我读”…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自己在教学之后,习惯在本子上记上几笔,记自己的一孔之见,记自己教学中的疏漏失误,也记学生学习中闪亮的光点。这样的教学后记,有助于知教知学,知己知彼,有利于总结和积累教学上的经验教训。以下摘录两个片断。 (一) 《群鸟学艺》(语文五册)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我试用填表法进行教学。教学中,我首先从课题着手,引导学生审题。“群鸟学艺”写的是鸟。课文写了多少鸟呢?是“群鸟”。“群”表明很多。什么叫“艺”?学生查字典后,知道是本领,技术、才能。“学艺”就是学本领。理解了课题的意思后,我提出一个思考题:“课文写了哪些鸟?它们向谁学什么本领?它们各是怎样学的?最后的结果怎样?”让学生读课文,自己掌握课文内容。这时我挂出小黑板,出示如下表格:  相似文献   

15.
六年制第六册“混合运算”中例2:6054÷6-11×80,我先后听过两位老师不同教法。第一位老师在出示例题后,教师发问:这道题里有哪几种运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相似文献   

16.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四二一”的家庭中,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不懂团结,在小事上斤斤计较,对自己、对社会缺乏应有的了解。因此,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紧密联系实际,安排了“我是谁”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在现实生活中,不同场合,人的角色是不一样的,关键是我们怎样当好这个角色。在上这节课时,我出示了问题:“我是谁?”这个问题太容易回答,孩子们认为我就是我自己呗。我又出示了四幅插图,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其实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角色,可以是学生,可以是顾客,可以是孩子,也可以是乘客……  相似文献   

17.
要善“抠”     
“噢,通行证,我就拿。”——这是《列宁和卫兵》中列宁说的一句话。一位老师教学至此,在“噢”字上做了一番文章:师:这里的“噢”是什么意思?生:是列宁想起应该出示通行证。师:列宁不知道应该出示通行证吗?生:知道。师:列宁为什么不主动出示呢?生:因为他工作很多、很  相似文献   

18.
课堂是一个充满灵性的变化过程,课堂上出现的“节外生枝”,教师若能充分利用,审时度势,智慧引领,必定会收获意外的精彩和别样的美丽.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读课题,读完后我鼓励学生说:“同学们读得真不错,读完课题后有什么疑问吗?”  相似文献   

19.
一、顺水推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 ,学生常会产生一些疑问或需求 ,教师要充分认识这些“学情”的教学价值 ,顺着他们的思路 ,顺水推舟 ,让他们自由发挥 ,有时往往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 ,教师让学生表演小壁虎借尾巴的情景 ,学生非常踊跃。一位被选中演黄牛伯伯的学生天真地问老师 :“我可不可以去吃草?”老师亲切地回答说 :“可以 ,你就去吃吧。”学生就乐滋滋地去“吃草”了。他的生动表演 ,赢得了全班学生和听课教师的热烈掌声。在接下来的一组表演中 ,一位学生问老师 :“表演的时候 ,可不可以不照…  相似文献   

20.
教学片断一:上课了,我出示一幅孔雀图,“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好朋友。”学生们立即说:“这是孔雀。”我问道:“你们知道哪个少数民族男女老少都喜欢跳孔雀舞吗?”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是藏族,有的说是新疆,这时,有位学生回答傣族。我马上对他肯定并表扬:“对,你真棒!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