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社会阶层变迁与体育人口结构性增长策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体系的现状及特点,分析社会阶层变化给体育人口发展带来的契机和挑战,据此提出体育人口结构性增长策略:1.以中青年中间阶层为重点,年轻的“农民工”为突破口,有效提高中青年体育人口比例;2.增加农村体育投入,改善体育人口的城乡结构;3.关注城市弱势体育群体,提高低收入者体育人口比例。为把握现阶段我国社会阶层构成和特点,并据此制定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实现我国体育人口结构性增长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华东地区农村体育人口的类型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体育人口的区域分布不均衡;人口学上,16~25岁的群体比例较大,且性别比失衡;各类型体育人口在文化结构、经济收入和阶层分布等方面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不同类型体育人口在体育参与动机、参与项目、铜板效应和参与环境、体育消费等方面既有趋同性,也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广州市城乡居民体育人口不同阶层的体育消费状况时,明显地看到了不同阶层体育消费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提示体育企业在开发各类体育产品消费者市场时,不能采用单一的市场营销策略,而必须客观地分析市场、合理地细化市场,采取各种类型的营销策略组合。而合理有效的营销策略组合则是建立在合理地选择市场细分变数,恰当地为自己产品定位的基础之上。本文在描述和分析广州市城乡居民体育人口不同阶层体育消费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以社会阶层作为体育消费者市场细分变数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农村体育人口与非体育参与人口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把握当前影响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因素,以福建沿海地区的农村为例,采用文献资料法、社会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农村体育人口和非体育参与者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群的社会学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农村体育人口的闲暇时间较多;体育人口比例性别差异不明显、与年龄成U型结构、与文化程度成反比、与家庭人均收入成正比、与家庭成员数量成U型结构、与体力劳动程度成反比;非体育参与人口的比例女性明显比男性高、与年龄成正比、与文化程度成反比、与家庭成员数量成倒U型结构、与体力劳动程度成正比。体育人口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是:增强体质、娱乐和社交、兴趣等原因。制约非体育参与人口的主要因素是没有时间、缺乏体育设施、缺乏体育组织、没有锻炼伙伴和没有体育指导等。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我国农村体育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农村体育的发展,关系着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还处于低水平,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区域间发展也不平衡。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乡镇为重点发展农村体育,扩大农村体育人口,积极发挥村委会的组织作用,挖掘与整理乡土体育,是我国农村体育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6.
运用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安徽省城镇体育人口社会各阶层发展特征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体育人口发展受阶层结构、文化层次、经济状况和性别的制约;城镇体育人口各阶层间受教育程度严重失衡;不同阶层群体在锻炼场所选择上体现了不同的特征。政府应采取措施,建立公平合理的阶层收入分配制度,建议防止两极分化,建立社会阶层之间健康流动机制,确立正确的性别价值取向,加强体育生态环境建设,以促进社会各阶层体育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农村体育人口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南京地区、苏南、苏中和苏北4个区域1千多名农民为研究对象,对江苏省农村体育人口的比例、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体育锻炼动机、体育健身项目、锻炼场所、锻炼形式和锻炼时间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江苏省农村体育人口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对武陵山贫困地区农村体育人口的现状调查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运用分层抽样法、数理统计法、走访调查和文献资料调研.探索武陵山贫困地区(湘、鄂、渝、黔4省市边区)农村体育人口的现状,找出武陵贫困地区农村体育运动发展存在的问题,为制定当地体育发展规划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武陵贫困地区农村体育人口大大低于我国农村体育人口的比例;经济发展落后,体育观念陈旧.基层体育组织缺乏,场地、器材严重不足,繁重的体力劳动导致农民体力透支等是导致该贫困地区体育人口极低的主要原因。建议:加快贫困山区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完善基层体育组织,改善体育锻炼场所,是真正改善武陵贫困地区农村体育面貌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9.
东北地区农村体育人口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我国东北地区中部农村体育人口现状.结果表明,男性比例略高于全国体育人口中男性比例.体育锻炼频度低,经济收入不高,体育观念陈旧,基层体育组织匮乏,场地设施严重不足等是导致农村体育人口偏低的主要原因.应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健全农村体育组织和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大力宣传全民健身计划;多方筹资、构建多元投资体系,政策倾斜,加大资金投入,解决好农民身边的场地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经济发展尚未到达"刘易斯转折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仍将继续向城市流动,而且呈增长趋势;我国城市化发展已由原来的"自上而下"政府管制模式转变为"自下而上"市场经济主导模式,市场经济继续推动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发展。农村人口的继续流动和迁移将对输入地、输出地和流动迁移人群自身的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鉴于对我国农村人口流动的现状和未来迁移趋势考虑,我国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战略应将重点放在城市中农民工、农村留守人群、小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建设上。  相似文献   

11.
广西农村中小学体育政策在组织机构、活动开展、物质保障、师资等方面为引导与支持广西农村中小学体育的发展发挥着良好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从政策学视野进行研究后认为:提高政策水平,科学确定政策问题,加强政策宣传,提升政策执行力,注重政策评估,将是推动广西农村中小学体育政策科学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农村社会体育开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农民的体育锻炼现状、农民对体育的认识状况以及农民的体育消费状况等四个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3.
欠发达地区农村体育发展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只有占全国绝大多数的农牧民达到了小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康。体育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而对欠发达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的积极应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4.
影响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非经济因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体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的农村体育事业建设还处于一种发展非常缓慢的状态。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首要因素是经济,但经济不是唯一因素,还有大部分非经济因素。对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非经济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开展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深入挖掘、开发农村传统体育项目;发挥大众传媒作用,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对农村体育的认识,建立良好的农村体育发展软环境;加强农村基层体育组织、专业人员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5.
16.
以“山东省农村体育”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社会调查、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农村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借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平台,对山东省农村体育发展战略进行探讨,旨在为促进山东省农村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农村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辽宁省农村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为农村健身工程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农村推广老年太极拳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剖析了新世纪初期农村老年群体的社会经济背景、身心特点,阐述了太极拳运动的健身、养生功能及其在农村中的推广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农村老年群体中大力开展太极拳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农村乡镇中小学体育现状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湖北省农村乡镇中小学体育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湖北省农村乡镇中小学体育教师学历达标情况较好,但数量不足,兼职比例过高,工作负担较重,工资待遇偏低;体育课开设情况较好,但教材使用、教学组织情况较差;体育场地、器材、资金严重不足,限制了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早操与课问操情况较好,但课外体育锻炼、体育比赛情况较差。建议加强宣传教育,促进观念转交;加强组织领导,推进依法治教;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工作待遇;加强教学管理,推进教学改革;多方筹集资金,改善基础设施;建立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之间的交流机制。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城市与农村体育健身活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文献调研、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浙江全省全民健身状况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城市与农村两地人口间在健身认识、健身的组织形式、健身场所的选择、健身项目的选择、一次健身的持续时间以及受教育程度与健身活动之间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结论是缩小城乡社会体育发展的差距,使体育经费、场地设施、体育社会指导员等资源合理分布和使用,提高整个浙江的群众体育水平,从而更好地促进我省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