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怀疑论美学的基本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怀疑论美学的基本方法来源于东西方怀疑论哲学的扬弃和改造,它综合和提炼传统哲学的思辨方法并且掺入自己的领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主要十种方法:存疑(Epokhe)、否定(Negation)、悬置(Epoche)、对立(Antitheses)、均等(Isostheneia)、提问(Question)、想象(Imagination)、体验(Erlebnis)、无言(Aphasia)和宁静(Ataraksia)等。这对当今的美学研究开拓新的思维路径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现象学视域中的知觉理论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胡塞尔的意识知觉阶段、梅洛一庞蒂的身体知觉阶段和杜夫海纳的审美知觉阶段。以克服或超越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局限性为目标,梅洛一庞蒂对胡塞尔的意识知觉进行了修正和完善,杜夫海纳则创造性地综合各家优长之处,将现象学的知觉理论推进到了美学领域。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为现象学美学的研究奠定了哲学基础,提供了研究和分析方法,这也在审美知觉理论上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3.
裴云 《华章》2011,(16)
本文从分析胡塞尔哲学与杜夫海纳美学入手,探讨胡塞尔哲学对杜夫海纳美学方法论的影响,由此指出杜夫海纳美学方法论的现象学特征.  相似文献   

4.
现象学乃是与分析哲学和唯心辩证法并驾齐驱的现代西方三大哲学方法之一。分析其在哲学史上与其他哲学流派瓜瓜葛葛的关系,我们发现它始终站在了“人”的立场上以捍卫人的主体尊严为旨归,强调人存在的意义。“主体人思”可谓现象学的基因和血统.也是现象学到现象学文艺美学的通道,其间延伸的接口则是“意向性”这一概念。这种延伸使得“对象”、“主体”、“意义”等概念得以统一,继而统一美学中的形式论、主体论和价值论。其结果形成了“意向性客体”及“准主体”的作品观,“主观交融统一”、“四层次结构”的文艺本体观和以审美知觉具体化为核心的接受观等人学色彩浓重的现象学文艺美学。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艺术作品与审美对象、审美知觉及美学与现象学三个方面评介了杜夫海纳的思想。他认为审美对象不仅有感性的外观,也有内在的结构,既有创造者的主观性,也有欣赏者的主观性,从而体现了自在与自为的真正结合。他认为“审美知觉的最高峰是揭示作品表现性的那种情感”。他对审美的不同层次、审美知觉与一般知觉的区别、审美对象完成的条件等问题都有所贡献。他认为审美经验处在人类经验的根源的位置上,处在人类与万物相混杂中体验自身与世界的亲密关系的关键点上,由此,通过审美经验的研究,便能实现现象学为哲学所规定的任务,美学的发展也就走向了现象学哲学。杜夫海纳的现象学美学在美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其现象学的基本立场所决定,他的美学体系从本质上来说仍然是唯心主义的。  相似文献   

6.
论艺术崇拜     
“艺术崇拜”是一个为文艺理论、美学所几乎未论及的审美接受现象。本文从文化学、历史哲学、美学等视角描述和阐释“艺术崇拜”的生成原因,并且深入探讨它在审美现象学意义上的内在功能以及它对于艺术文本的价值评价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美即虚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现象学、怀疑论的视界,对美的存在本质进行形而上的新话语和新思维的追询与回答,从而诞生“美即虚无”这一异于传统美学的本体论,并对虚无这一概念进行深入全面的阐释和赋予它崭新而丰富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8.
论艺术崇拜     
“艺术崇拜”是一个为文艺理论、美学所几乎未论及的审美接受现象。本文从文化学、历史哲学、美学等视角描述和阐释“艺术崇拜”的生成原因,并且深入探讨它在审美现象学意义上的内在功能以及它对于艺术文本的价值评价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建立自己哲学体系的起点,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同样也是他整个美学体系的起点和秘密。英国著名的黑格尔研究家芬德烈(J·N·Findlay)指出:“研究精神现象学的主要报酬在于看出:黑格尔以后体系的每一个概念和原则没有不是在精神现象学中可以找得到的,而且常常是在更透彻、更有启发性的形式中找到。”的确,他在以后写的《美学讲演录》中所发挥的种种深刻、精采的美学见解,都能在《精神现象学》中找寻到它们的源头和萌芽。  相似文献   

10.
新批评派的有机形式观由“独立自足性”、“有机整体性”和“对立调和性”等概念组成。从渊源上讲,它是对传统的有机形式论及其所包含的对立调和思想的再度申说和改写。从哲学美学上所讲的想象力的对立调和到艺术创作中想象力的对立调和,再到艺术接受中心理情感的对立调和,最后到文本结构方面的对立调和,新批评将作品变成了一个独立自足的、具有对立调和意义结构的有机整体,同时也将传统美学和文论中丰富的“有机形式”论思想简单化了。  相似文献   

11.
罗曼·英伽登是波兰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他师从胡塞尔,继承其现象学思想和研究方法,建立了其现象学美学的基本框架,构筑了独特的分跨三者的现象学美学系统,开创了一个新的美学理论的时代,对二十世纪西方文艺理论的研究和美学思想的推动发展作出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分析罗曼.英伽登的文学作品理论的特色和对后世文学理论建立之影响。  相似文献   

12.
多模态语篇分析的兴起从符号和语篇两个层面拓展了传统语篇分析的研究外延,其中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建构起来的视觉语法为语篇中视觉符号的解读提供了操作框架。立足该框架,通过分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主题海报的呈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成意义,移植性应用视觉语法分析方法的同时结合中国文化语境对其分析过程进行本土化填充,不仅能深化既有研究,也能为多模态语篇分析研究拓展新方向。  相似文献   

13.
曹文轩在其理论和创作实践中一直关注美感,倾心雅致,其小说中大量的意象描写充分展现了他独特的美学追求。本文通过对曹文轩和废名小说的美学理念及小说中意象的解读,探讨曹文轩对于古典主义美学的传承及小说的诗性现代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核心范畴,也是一个极具民族文化审美特点的范畴,笔者以为,既然“意境”具有如此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那么与其拿它不断与其它的古典美学范畴或概念比较,倒不如将它设置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范围中进行分析比较,这样,“意境”的种种内蕴会比较明晰一些。  相似文献   

15.
德国现象学美学家盖格尔在美学研究方法上,超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方法之争;在美学学科定位上,将"审美价值"作为美学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标志;在艺术本质问题上,主张艺术是一种存在体验;在艺术功能的理解上,认为艺术能够提升我们至生命的顶点。盖格尔的美学兼有主观论美学和客观论美学之长,却又超越了二者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16.
谢林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美学思想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与谢林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德国耶拿浪漫派.谢林的一系列思想,包括自然哲学、艺术哲学和神话观等都极大影响了德国浪漫派.但他们在目标和观念上还是存有分歧的.  相似文献   

17.
现象学美学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象学的现代性体现在其哲学精神与方法论原则中。现象学美学的主要理论贡献体现在破除美是一种实体的观念、美学是研究审美价值的科学等五个方面。国内目前的现象学美学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需要加强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8.
作为感性学,美学是一种低级认识的科学,它主要关联于艺术与审美。但是,美学的哲学化,以及美学与哲学的交融与互渗,却表明了美学与哲学的密切关联。在本性上,这种关联揭示了,理性在近代既规定了哲学,也规定了美学;同时,近代美学也被置于认识论哲学的规定之下。由此,美学与哲学发生了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