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61-1963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在民权立法上的行动先抑后扬。肯尼迪在其“新边疆”施政纲领遭受保守国会阻挠的情况下,暂缓最具争议的民权法案的立法行动,转而在行政层面上采取消除种族歧视的措施.为民权立法创造有利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这是肯尼迪在美国三权分立宪政体制下的一种政治策略,这一政治策略不仅使肯尼迪的“新边疆”得到顺利实施,而且在民权立法上也取得了突破。  相似文献   

2.
日本在1937年7月7日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面临亡国灭种之灾。美国罗斯福政府基于自身的国家利益,采取了消极的对华政策。随着与日本法西斯矛盾的不断加剧,美国对华政策逐渐发生了改变。但是由于国际局势及我国抗战形势的变幻,美国出于“先欧后亚“战略的考虑,又再次改变了对华立场。本文对1937年7月7日至1941年12月8日期间内,美国对华政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美苏通过雅尔塔协定协调和统一了对华政策。雅尔塔协定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蒋介石政府并没有被动地接受雅尔塔协定,而是采取了一系列主动的外交措施。在意识形态观的影响下,蒋介石政府推行了针对美苏的双重外交。即在致力于改善中苏关系的同时,试图将中苏关系限制在亲美的前提下发展,邀请美国介入中苏关系,限制苏联在中国的利益扩张。  相似文献   

4.
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艾森豪成尔(Eisenhower)政府在非洲的粮食用于和平计划未能取得满意的结果,肯尼迪政府适应形势的变化提出了粮食用于发展的主张,进一步发展了该计划。肯尼迪政府对非洲的粮食援助计划虽然有积极的意义,但并未能完全突破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冷战思维,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莆田学院学报》2013,(6):31-35
论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麦卡锡主义的政治高压下,中国学在美国濒临灭绝。福特基金会不仅出巨资拯救中国学,为美国重新打开中国之门提供了知识和人才准备,而且还资助美国对华政策项目的研究,直接影响着美国对华政策舆论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初,美国政府由于未掌握中国政局准确的情报,没有形成明确具体的对华政策。在此情势下,美国政府既与清政府交往,又与太平天国接触。在美国传教士的协助下,美国政府随着对中国局势了解的日益深入,并在英国对华政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其自身的对华政策。因此,太平天国前期是美国对华政策的探索酝酿到初步成型的时期。  相似文献   

7.
1957-1966年,美国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三届政府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一个独立的国家加纳采取了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对美国的遏制政策的继承和发展。冷战背景下美国对加纳的政策遏制了苏联的影响在加纳以及非洲的扩展,维护了美国的利益。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尤其是在美国的罗斯福政府和中国的蒋介石政府结为盟友共同抗日以后,美国的对华政策发生了三次转变--从中美同盟初期的"联蒋抗日"到抗日危急关头的"压蒋联共"直至抗战后期的"扶蒋反共",每一次的转变都是与美国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更重要的是美国的对华政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美关系的前途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二战前后,美国的保守主义权势集团在塑造中国形象方面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被他们塑造成为一个需要美国指导和帮助的蛮荒之地,蒋介石政府则被描绘为西方文明影响中国的最好媒介。在这种舆论影响下,美国保守主义权势集团成功地挫败了杜鲁门政府中希望尽早摆脱蒋介石政府并与新中国建立联系的自由主义主张,极大地限制了美国在对华政策上的选择余地,从而导致美国未能及时调整政策以适应新中国成立在东亚大陆造成的局势巨变。  相似文献   

10.
敌视政策是美国对新中国采取的主要政策。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尼克松入主白宫后,随国内外形势的巨变;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敌视中国政策的破产;中苏关系破裂。迫使尼克松政府从现实出发,一改极端敌视中国的态度,调整了对华政策。把中美关系带到一个新阶段,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苏联挑起第二次柏林危机后,美国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政策。美国的应对政策非常灵活,根据危机的发展情况、苏联的行动、盟国的立场随时做出修正,有一个明显的发展变化过程。美国的政策也是多元的,是美国国内及西方各种政治力量内部相互妥协的产物。本文通过考察美国政治领袖关于柏林危机政策的讨论及其实施,分析肯尼迪政府应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的谈判政策,以及美国政府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的主导政策及其根源,揭示美国政治领袖在第二次柏林危机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以后不久 ,美国兴起了一股强大的反共反民主浪潮——麦卡锡主义 ,它深刻地影响了美国国会、国务院以及军方在对华政策上的决策 ,从而使美国的对华政策在冷战的大背景下 ,经历了一个从“等待尘埃落定”到采取一条孤立、敌视和遏制新中国的外交路线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抗日战争前期,美国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采取了保守的“中立”观望态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中国抗战事业给予支持与合作,让中国牵制日本陆军主力,减轻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节节胜利,美国又实行“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帮助蒋介石夺取人民抗战的胜利果实。在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中立、结盟到“扶将反共”的演变,其每一步都是从美国自身利益出发的。  相似文献   

14.
美国新一届政府的对华政策面临着新的调整。可以预测 ,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框架不会出现重大转变 ,在贸易、人权、安全等具体问题上 ,美国新政府将会表现出共和党对外政策的色彩  相似文献   

15.
论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抗日战争前期,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采取了保守的“中立”观望态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中国抗战事业给予支持与合作,让中国军队牵制日本陆军主力,减轻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不断胜利,美国又实行“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帮助蒋介石夺取人民抗战的胜利果实。在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中立、结盟到“扶蒋反共”的演变;其每一步都是从美国自身利益出发的。  相似文献   

16.
许月明 《天中学刊》2011,26(1):28-30
二战后,美国对华政策一直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历经三次重大调整,但其战略意图、价值取向、终极目标一直没有改变,体现了惊人的延续性。美国不会轻易、主动地放弃遏制中国,尤其是在中国日益强大和崛起的前提下,美国的对华政策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都不会改变它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7.
美国对华政策是决定中美关系走向的重要因素,克林顿执政时期的对华政策受到政府、国会、利益集团和新闻媒体的影响。出于不同的利益需求,各方在影响对华政策的制定上起了不同作用,使得克林顿政府的对华政策表现出曲曲折折、摇摆不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利益集团虽然不是美国国会、政府和最高法院等机构的组成部分,但却一直是美国政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美国对华政策上存在着相互竞争的两大利益集团联盟,它们争夺在美国对华政策上的影响力,它们之间力量消长是美国对华政策左右摇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美军观察组”来延安标志着美国政府“抑蒋联共”对华政策的初步确立;通过观察组成员到延安后与中共的友好交流与合作,美国政府又采取了“扶蒋联共”的对华政策;但是由于美国根深蒂固的反共意识和对中国革命形势发展的错误判断,加上美军战略变化及美苏冷战的影响等,美国政府最终确立了“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20.
二战之后,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断调整其对华政策,以此来实现自己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但华盛顿方面调整的基点始终是支持亲美的国民党政府。由亍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加之中国内战形势的不断变化,杜鲁门政府对华政策的变化在中美两国交往的历史上压碾出一条明晰的辙痕来。深入分析这些,有助于加深认识美国在该时期的对华政策,从而把握战后初期中美两国外交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