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库中的两颗璀璨的明珠。词在唐代时已经出现,到宋代达到了顶峰。学习宋词,应让学生了解词的发展历史,接触较多的作家作品,洞悉豪放婉约词风,从而培养学生鉴赏词的能力。词的鉴赏应从意境、主题、语言等方面进行,逐步教给学生鉴赏教给学生鉴赏方法。①从词的章法入手,把握词的意境。一是抓住开头,统领全篇,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一句就给全词奠定了豪壮的基调。二是利用过片(即下片首句)将全词连成一体,例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是由上片的歌颂英雄转到…  相似文献   

2.
柳永词《定风波》:“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无那”是什么意思呢?唐圭璋《宋词三百首笺注》的解释是“无那,无聊”。顾炎武《日知录》说“那”字是奈何的合  相似文献   

3.
“请大家说说看,对于本文还有什么疑问?” 这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词五首》的结束课,每课结束时我常提这样的问题。这时一个学生犹豫地举起了手,我示意她站起来说。“老师,宋词为什么这么愁?”  相似文献   

4.
一《唐宋词一百首》(吴熊和、陶然注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59页,欧阳修《采桑子》“垂柳阑干尽日风”,译文为“栏杆外柳丝垂地,整日在风中摇曳不停。”又: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页210释此  相似文献   

5.
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姜夔人绕湘皋月坠时。斜横花树小,浸愁漪。一春幽事有谁知?东风冷,香远茜裙归。鸥去昔游非。遥怜花可可,梦依依。九疑云杳断魂啼。相思血,都沁绿筠枝。(1)这是一首______词,“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出自姜夔的______。(2)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绕”字的表达效果。(3)后三句用的是湘妃的典故,在词中起什么作用?2.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忆仙姿贺铸莲叶初生南浦①,两岸绿杨飞絮。向晚鲤鱼风②,断送彩帆何处!凝伫,凝伫,楼外一江烟雨。[注]①南浦为送别之地,在古…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诗话》中也说:“诗有诗境,词有词境,诗词一理也。”他们都认为宋词也同唐诗一样具备意境。在诸多的意境中,雄浑、深静、迷离渺远应是最为常见的。一、雄浑之境宋词发展到苏东坡、辛弃疾时代,词的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以诗为词”、“以文为词”,融入自己广阔的视野、丰富的阅历和浓郁的生活情趣,还将炽烈的爱国热情和饱满的斗争精神倾注于词,极大地开拓了宋词表达的内容,给宋词注入了刚健壮烈的风骨。…  相似文献   

7.
宋词有豪放、婉约二派吗?戴建华高中《语文》六册入选《宋词两首》:苏武《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水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材提示:"本课两首词都是宋代豪放派的词。"这确是现代中国文学史家们的一般看法。如余冠英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苏武在我...  相似文献   

8.
这是我校汉语系教师杨新民的一部研究唐五代宋词的专著。作者对唐宋词发展史上的重要作家和流派进行了评述;对一些有争议的作家和流派在词史上的地位及风格提出了新的看法,并且探讨了词的美学特质。本书由两部分组成,即“唐宋词论略”和“词选”。“论略”是对唐宋词整个发展过程进行宏观上的把握。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着重比较论述花间词和南唐词的异同。第二部分从社会生活、习俗和审美时尚入手,论述宋词发达的一个直接的,重要的原因是社会享乐之风盛行。第三部分是对南宋词的评论。第四部分,探讨了词的美学特质。“词选”部分则选择50余位作家的近140首作品,对其美学意蕴、作家的创作心态及个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根据苏轼《卜算子》一词自宋以来的阐释资料,探讨了这首词在读解释中产生歧义的原因,并借以论述注释宋词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0.
宋词是中国古代诗歌苑囿中的一束奇葩,如何更好地解读宋词、更有效地进行宋词教学,是实践高中语文新课标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高中语文中的宋词教学,总结出“词之教学,读之为要”、“知人论世,伏线铺垫”、“抓住重点,有的放矢”、“以点带面,综合突破”、“以词论词,以词证词”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1.
王辉斌先生是活跃于唐代文学研究界的知名学者,已有《孟浩然研究》、《李白史迹考索》、《李白求是录》、《杜甫研究丛稿》、《唐人生卒年录》、《唐代诗人婚姻研究》、《唐代诗人控赜》等多部专著问世,引起学界同仁瞩目。最近又有新著《唐宋词史论稿》面世。全书新见迭出,不少观点是词学研究的突破。如在第一章中,作者明确指出,词起源于“中唐诗客”,戴叔伦的《调笑令》(边草)可能是现存最早的一首文人词。初盛唐的所谓“词”,全部是一些声词与乐歌。理由是:严格意义上的“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音律(音乐),一是声律(平仄),不符合平仄…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第五册中的《宋词二首》,其中一首是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另一首是姜夔的代表作《扬州慢》。据这册教材的责任编辑顾振彪同志说,编印这组古诗词的意图“主要是让学生阅读欣赏。”并要求“在朗诵中,体会诗、词在形式上的特点,理解其思想内容,学习其写作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其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这是指导性的意见,给我们教学这一课指明了方向,也解放了我们教师的思想。过去,长期受“左”的思想的影响,象这样的古诗词排斥在学门之外,即使教学一点古诗词也得首先强调“批判”,不能提“欣赏”二字。现在,明确提出古诗词“主要是让学生阅读欣赏”,“帮助学生提高欣赏古  相似文献   

13.
唐圭璋先生《词学论丛》之《石刻宋词》一文自清人王《金石尊编》卷一三五摘出宋张友仁《永词歌头》一首。  相似文献   

14.
以文化学的观念、方法来审视中国古典文学、探讨其中的文化意蕴 ,是当前古典文学研究方兴未艾的学术热潮。早在八十年代 ,当代著名词学专家吴熊和先生在其《唐宋词通伦》“重印后记”中指出 ,词是综合各种复杂因素在内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学———文化现象。可惜在是 ,宋词的文化学研究迟至九十年代才真正起步。这与传统上认为“词为艳科” ,文化品位不高 ,文化内涵也就似乎显得不够深厚的观念有关。然而仍有不少学者不为这种观点所囿 ,开始对宋词 (包括唐五代词 )进行文化观照 ,这是宋词研究迟到的喜悦。不难发现 ,目前的宋词文化学研…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有不少文学作品曾经被文学批评家称誉为“绝唱”,这一重要的文学批评现象迄今为止尚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以此为切入点,搜集了从宋至清的众多词学批评文献,发现共有120首宋词被誉为“绝唱”.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相关数据对宋词“绝唱”的创作队伍、时代分布、作品的题材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以揭示宋词“绝唱”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宋词三百首》中的叠音词,进行穷尽式收集、整理、归纳、统计,分析了叠音词的构造形式及意义,并探究了其词性分类,为后人继续研究叠音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1981年出版的《唐宋词简释》是词学大师唐圭璋词学阐释学和鉴赏学的经典著作。唐圭璋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任教中央大学,教授词选等课程,以朱祖谋所编《宋词三百首》重编本为讲释之资,对其中词作随课讲授,撰有释词讲义文稿,文稿当时虽未刊行出版,但不少释文已在一些报刊中发表。对于报刊中的这些词作释文,1981年版的《唐宋词简释》多数虽已收录,但仍有不少释文遗收、失收,因此文章对这些词作释文加以辑录。冀以一定程度上还原《唐宋词简释》当年讲词、释词时的原貌。  相似文献   

18.
王观,字通臾,如阜(江苏如阜县)人、(一作江苏高邮人)生卒年不详。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元丰二年(1079)为大理寺丞,知江都县,因事(一说枉法受财,一说官翰林学士时,应制作《清平乐》词,以(?)渎罢职)除名永为编管,遂自号“元丰逐客”,或称“王逐客”,恃才放诞,与陆子履友善。词集名《冠柳集》,不传。《全宋词》存词仅十六首,《全宋词补辑》从《诗渊》辑得《减字木兰花》十二首,均为寿词。王观生活的宋嘉祐、元丰派间,正是宋词发展的鼎盛时期。其登第前二十三年(10  相似文献   

19.
惆怅的宋词     
词是宋代文学的品牌。若在一个冬夜 ,手执一卷宋词 ,倚着寒窗 ,窗外雪落无声 ,天地一片岑寂 ,此时此刻 ,你会发现 ,宋词的字里行间 ,萦绕着一缕惆怅的情怀。连豪放如东坡者 ,也在词家公认的豪放词作之代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篇末抒发了“人生如梦”的感慨 ,更何况他的《江城子·记梦》呢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把对亡妻的哀悼写得如此痴情 ,如此动人 !《江城子·别徐州》更是写尽“人生到处萍飘泊”、“天涯同是伤沦落”的感慨 :“欲寄相思千点泪 ,流不到 ,楚江东” ,大有“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似文献   

20.
<正>《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第一次以一篇课文的形式出现的宋词。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宋词的韵律美、画面美、色彩美、意境美呢?一、"词"与"诗"比较,体会词韵教学片断一:1.师:同学们,读着这首词,你有没有发现词与诗有什么不同?词又有什么特点?2.指名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