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畲族先民最早居住地在何方?畲族是哪个地区的土著民族?民族史学界一直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大致有如下几种说法:1.蒋炳钊教授认为“闽粤赣交界地区是畲族原住地,畲族是古越人的后裔”;2.徐规、施联朱两位教授认为“湖南武陵地区是畲族发源地,畲族来源于晋汉时期的‘武陵蛮’”;3.陈元煦教授认为“闽省是畲族的原住地,福建土著间人是畲族的先民”;4.最近,郭志超副教授提出“闽粤赣交界地区是‘山都’越人(包括本客人)的原住地,山都人与畲族文化习俗大别,畲族不可能与山都人同为本土越人之后。畲族是由湘经粤北迁入粤…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畲族以“畲”、“斜”、“Zhuo”等方言中的同音同义通假字作为族称,始于南宋嘉定中,比一般认为的始于宋末早的半个世纪。至迟到南宋中期,畲族作为一个独立民族的诸多要素俱已成熟,所以畲族的形成时间不晚于南宋中叶。当时畲族的分布范围相当广阔,以赣闽粤边的潮、梅、循、汀、漳、赣为中心,西及于粤北,东北有向闽西北、赣东北、浙西南推进的态势。客家与福佬两个民系的中间地带,大致也是畲族的分布区。至于畲族史诗与许多族谱把潮州凤凰山作为祖居地、发祥地,那只是畲族形成和保持民族凝聚力的一个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3.
《柳州师专学报》2019,(3):53-56
土家族婚俗是中国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运用象征人类学的"通过仪式理论"观照这一仪式,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分离阶段,娶亲前的准备工作都可归纳进这一阶段;其次是过渡阶段,这一阶段是土家族婚俗的核心,即最为盛大的结婚仪典;最后是融合阶段,婚嫁仪典完成后便属于这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新的社会角色以及社会关系得以确立。以"通过仪式"理论来分析土家族婚俗,有利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背景中进一步理解并保护这一民俗文化,唤醒土家族民众对历史的记忆以及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4.
聚居住于海南三亚市凤凰镇的回族人口仅七千多人,但他们在语言、来源、经济和宗教文化方面都很有特色。其结婚习俗体现了回族婚俗的统一性和地域性差异,通过对其婚俗的考察发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贯穿始终,这种影响对三亚回族凝聚力的形成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三月三”是畲族民间一个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近年来,温州成功举办了三届瓯越“三月三”畲族风情节,在极大地促进畲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为传承与发扬“三月三”畲族传统文化,应扩大畲族民众参与度,还原畲族民间歌舞本色,以活动为基础打造振兴畲族文化平台,创新传播形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我国畲族有三十三万人口,分布在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安徽等地。经语言学家的考察研究,畲族所使用的语言大致有两种。一、绝大多数人——占畲族人口的99%以上,说客家方言。“这种客家方言同现在汉族使用的客家方言不完全相同,同汉语客家方言的分布也不一致,”“这种话是一种超地域而又具有一定特点的客家话。”二、只有一千多人说畲语,  相似文献   

7.
本文力主以唯物史观方法论思想为指导对清末民初婚俗变革试作透视和分析。认为基于清末民初思想界对婚姻陋俗的批判,进而建立新的婚姻观,使当时的婚俗发生显著变化,迎来婚俗新貌纷呈。虽然它在其践履中因处于初始阶段而缺乏普遍性,存在历史局限性,然而这一阶段婚俗变革在中国近代婚俗流变历程中则居于重要地位。它既是维新变法时期“前识者”婚俗观演化的传承和拓展,也是后来“五四时期”婚姻文化变革的基础和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庄稼其”乐舞是土族纳顿仪式中“面具舞”(傩戏)环节中的第一场,通过歌舞演的表演形式揭示青海民和三川地区土族仪式乐舞中“礼”“巫”文化的互融现象。以土族“庄稼其”乐舞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仪式乐舞中“礼”“巫”文化的“异源同流”并交织产生出“礼”“巫”文化的多层叙事,不仅可以探索乐舞中“象”与“意”的美学观照,而且揭示了青海区域多民族共融共生的和合文化思想。特别是“庄稼其”乐舞中表现的“序”与“和”,“同与合”的文化叙事,体现了长幼尊卑的秩序观和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9.
“嫁”字考     
魏武 《现代语文》2008,(6):124-126
本文先从《说丈解字》系列著作中对“嫁”字的注解入手,剖析“嫁”字的意义,然后结合各种字书,对“嫁”字的来源和引申义进行考察,并对“嫁”字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探索,以期对“嫁”字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五邑侨乡传统婚俗中,“自梳女”、“公鸡拜”以及“守切婚”和“冥婚”等,都是被扭曲的婚俗。而繁琐的婚嫁礼仪,既是古代五邑民间风俗的画卷,又是旧式盲婚哑嫁的自然形态。现代五邑侨乡的婚俗正在向多样化、现代化发展。五邑侨乡婚俗演变,体现了侨乡民俗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从一般意义上说,汉族客家是历史上“司豫移民”在战乱中由中原南迁赣南、闽西、粤东一带原畲族聚居区的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一个民系,是畲、客文化互动的结果。近人称说客家话的都为“客家人”。在客家民系形成、壮大的过程中,畲族在血缘关系、客话的产生及农耕习俗等都曾对其产生深刻的影响。但有的论著仍偏面强调所谓“客家文化优势”“同化”畲族的“强势”效能,有违历实。本文试从这几个方面阐述畲族对客家及其文化特征形成所产生的历史作用,以纠正畲中“混入客”、畲族“说客话”及向来“刀耕火种”诸说的偏颇。  相似文献   

12.
在畲族漫长的发展历史中,闽东畲族民众创造并继承着一系列传统的祭祀仪式,由此而衍生出了独具特色的祭祀舞蹈,传承其个性化的民族精神文化。在丰富的祭祀语言中,将祖先崇拜、自然敬畏、传说等融合一体,丰富的仪式既为畲民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色彩,同时也带来了颇具个性的审美文化。通过对祭祀仪式这一特定现象进行观察,我们可以打开了解畲族文化,探究其精神世界的另一扇窗。  相似文献   

13.
按《说文解字》, “嫁”的意思是“女适人也”。根据《辞海》,“适人”的意思就正是“女子出嫁”。现在,我们提到“女子结婚”都会用“嫁”字, 但在古时候还有其他字词可以表达这个意思。除了“嫁”字,古人还用“归”字表达女子出嫁的意思。《诗经·周南·桃夭》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  相似文献   

14.
婚俗反映着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历史,是一个民族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外在表现。姚安县马游彝族的婚俗自民国以来至现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族内婚俗和“超哩若麦哩卓”两种婚俗演变为现在彝汉趋同的现代婚俗,并日趋简化而具有现代气息。婚俗的变化,主要根源于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彝族婚俗变化的直接表现是普遍的彝汉通婚,其既是彝汉民族融合的起点,也是民族融合的催化剂,也将是民族融合的终点。  相似文献   

15.
中英婚俗文化及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特殊的婚俗礼仪文化,西方英语国家的婚俗也有其特色,与中国婚俗的差异表现在文化根源不同、婚姻目的不同、婚神信仰不同、审美情趣不同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婚俗的演变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清末民初对婚姻陋俗的深刻揭露和批判,使当时的婚姻习俗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结婚、离婚自由的出现,婚姻法规和契约的颁行,结婚礼仪和服饰的改变,以及婚姻介绍方式的更新。虽然这种变化在其践履过程中因处于初始阶段而缺乏普遍性,但它在中国近代婚俗流变中却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维新变法时期“前识者”婚俗观演变的继续和拓展,也是五四时期婚姻文化变革的基础和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男大当婚,女人当嫁”。“结婚”的“婚”本写作“昏”,《诗经》中就有“燕尔新昏”的话。这个“婚”字,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了警辟的解释:“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日婚。从女从昏,昏亦声。”“女”这个形旁是表示性别的,“昏”有双重作用,既表义(“娶妇以昏时”),又表音。这是个形声兼会意字。与之有关的“娶”、“姻”、“嫁”都是形声兼会意字。“婚”本作“昏”,《说文》释“昏”:“日冥也。从日,氐省。氐者,下也。一曰:民声。”可知“昏”的本义是黄昏,也就是太阳刚刚落下去不久。天还没有黑透的时候。古时结婚为什么选择这么个黑灯瞎火、诸多不便的时候呢?此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约有三分之二是反映或涉及青年男女婚恋题材的诗歌.从婚俗的形式看,大致可分为以男女相悦为基础,形式自由的“自愿婚”,遵从“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以一夫一妻制为标志的“对娶婚”。本文对这两种婚俗形式的特点、历史根源与时代背景进行了论析。  相似文献   

19.
“人一结婚.不出5年。男的就不大敢仔细地完整地看自己老婆了.即使看了,也不会仔细看第二遍。然而.我找男朋友。是大大的有标准的。要富贵如比哥(比尔.盖茨)。潇洒如周哥(周润发),浪漫如李哥(里奥纳多)。”不要以为这是成人间的对话,更不要将它误作电影台词.这是湖北一个十来岁的女“神童”为她的“巨著”《正在发育》写的一段自序。  相似文献   

20.
催妆诗是唐诗题材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它是唐人浓郁的重诗的文化风尚与承袭北朝催妆婚俗相融合的艺术产物,是民俗诗歌化的结晶,也是诗歌创作题材深入到婚俗领域的反映和见证。其内容主旨一般比较固定,但也有变异;其功用原本单一,后趋于复杂,成为女方考核新郎才华的一种手段。它的体裁不限,多用典故;其创作及运用拘囿于特定的场合、作者及社会阶层,最终成为唐代婚礼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