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将美术课程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其中"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这是训练学生对视觉媒体的感受和审美评价能力的重要途径,其教育功能自不待言。因此,"欣赏·评述"领域的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一直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美术  相似文献   

2.
人教美术数字教材是依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精神,以人教版美术义务教育教科书为蓝本研发的。其首要特点是围绕教材重点、难点,提供优质的示范性多媒体教学资源,支持信息化教与学。本文基于美术学科的四类课型——"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介绍人教美术数字教材中是如何配置教学资源的。  相似文献   

3.
《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课程以美术学习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美术"设计·应用"领域要求学生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为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拓宽工艺材料范围,笔者在教学中结合废旧材料变废为宝的环保教育,让学生体验各种创作材料,通过这条途径丰富"设计·应用"领域教学,积极研发"设计·应用"领域的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4.
欢迎邮购     
《语文之道——〈中学语文教学〉30年(1979-2009)文萃》,精选《中学语文教学》杂志30年来有重要影响的、具有标志性和文献性意义的百余篇文章编辑而成。全书以时间为经,主题为纬,分为"理论·观点""传统·思辨""大纲·课标""课程·教材""实践·探索""测试·评价""成长·发展""附录"等板块。文选以文说话,客观真切,不事雕饰,从中可以窥见我国语文教育教学变革发展的曲折轨迹。  相似文献   

5.
欢迎邮购     
《中学语文教学》2015,(3):44+77
《语文之道——〈中学语文教学〉30年(1979-2009)文萃》,精选《中学语文教学》杂志30年来有重要影响的、具有标志性和文献性意义的百余篇文章编辑而成。全书以时间为经,主题为纬,分为"理论·观点""传统·思辨""大纲·课标""课程·教材""实践·探索""测试·评价""成长·发展""附录"等板块。文选以文说话,客观真切,不事雕饰,从中可以窥见我国语文教育教学变革发展的曲折轨迹。定价:68元  相似文献   

6.
美术跨学科综合作业,作为促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并不是美术和其他几门学科的简单相加,而要经过整合,使美术的作业系统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美术课程标准》在《前言》中着重强调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美术课程标准》第三部分的“内容标准”要求通过“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7.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鲜明的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审美教育,是  相似文献   

8.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自主、主动、合作、探究、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培养创新精神和美术实践能力,通过学习美术提高生活质量。"本文将从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四个方面论述小学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有效教学设计,并以人美版二年级上册《百变团花》为课例,进行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为视角,研究了在美术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可行性,以及通过美术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0.
小学美术新课标把美术教学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其中"欣赏·评述"作为独特的学习领域呈现出来,足可见其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作者通过实践与探索,积累了一些开展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理性认识与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1.
“欣赏·评述”是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课程标准》指出:“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传统的欣赏教学,学生不知道怎样欣赏,更不知道怎样评述。  相似文献   

12.
正《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明确‘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关注每一个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表现和发展,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获。"美术是一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学科,课堂是美术学习和创作的重要阵地,教师应如何创设自由的美术课堂,让学生享受自主学习的快乐呢?一、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在小学生的世界里,他们稚嫩的童心最看重教师对他  相似文献   

13.
关于“略读教学”的浙江声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阅读方法指导上将"略读"与"精读""浏览"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各出版社出版的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中也都编排了"略读课文"。目前对略读教学的探讨宜定位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上。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略读课文教学要把握"粗略""应用""自主"几个关键词。  相似文献   

14.
<正>《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在前言中指出:"我国义务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制约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课标》把美术教学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  相似文献   

15.
庄琪 《现代教学》2015,(6):41-43
《上海市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以视觉形象为载体,体验感悟为途径,审美教育为核心,美术知识和技能为基础,陶冶学生情操,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和实践能力,对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有独特作用"。为了提升美术课的育人价值,拓展美术教学的课程内容,改革美术教学的方法,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培养学生具有国际  相似文献   

16.
史世殊 《中国教师》2013,(14):25-27
"生本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地尊重学生"和"全面地依靠学生"是"生本教育"的价值观、伦理观与行为观。新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为目的,是以学生为本的基本教育策略。《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明确指出初级中学(以下简称"初中")美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将美术教学内容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讲述"和"综合、探索"四个领域.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情况下,作为美术老师在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要更新美术教学观念,探索适合美术教学的路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使美术课堂教学更能够培养现代学生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8.
当前,学生书写不规范、书写潦草现象十分严重,很多教师为之扼腕叹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并弘扬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则设置了"书法·篆刻"模块。但由于缺乏专业教师,很多学校并未开设书法课。笔者认为,在高一、高二年级美术教学中,应该安排一定课时进行"书法"教学。书法教学的  相似文献   

19.
征稿启示     
<正>《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是由西北师范大学主管、西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主办的教育类学术期刊(双月刊)。本刊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以创新·求是·探索·争鸣为办刊理念,以服务国家战略、关注重大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引领教育发展为办刊宗旨,主要设置"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等主要栏目。竭诚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不吝赐稿!  相似文献   

20.
正美术教材是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新课程改革下的美术教材,其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刻,也越来越接近我们的生活。这为我们开发利用课外、校外美术教学资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中"注重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发挥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提高精神和生活品质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把美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