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麻扎是伊斯兰教显贵陵墓的通称,是伊斯兰教苏菲派举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喀什穆斯林群众朝拜的主要对象之一.本文在对喀什麻扎做综合考察的基础之上分析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麻扎崇拜中萨满文化的表现及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指导下,本着发掘宗教中有利于现代化进程的积极因素,从伊斯兰教社会伦理道德与经济伦理道德两个方面,论述了伊斯兰教与维吾尔族现代化相适应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中世纪形成的伊斯兰建筑以伊斯兰教为基础,随各个伊斯兰国家历史文化而发展,其丰富多姿、和谐统一的艺术风格,突出地显现出阿拉伯民族性和其他世界性文化艺术融合发展的特征,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据特殊地位,对人类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维吾尔族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发展特点及与文化认同的关系。方法:采用生活满意度量表和维吾尔族大学生文化认同问卷对200名维吾尔族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维吾尔族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宗教、语言和国家认同对生活满意度的解释率是14.2%。结论:维吾尔族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呈中等水平并随年级的升高而下降,宗教认同、国家认同和语言认同对生活满意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维吾尔族在历史上曾信仰过我种宗教 ,如萨满教、摩尼教、佛教、景教、伊斯兰教等。这些宗教在维吾尔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既有积极的作用 ,又有消极的影响。本文通过简述维吾尔族宗教信仰变迁的过程 ,使人们对这一问题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从而也使人们了解宗教对维吾尔族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概述了我国维吾尔族人改信伊斯兰教以后的宗教历法—伊斯兰历法(是指希吉来历)的来历,并阐述了伊斯兰历与公历的互算方法及维吾尔族人的宗教节日。在介绍肉孜节,古尔邦节和纳吾鲁孜节等节日的基础上,谈论了民族风俗和有关这些节日的庆祝活动。  相似文献   

7.
不同历史时期的维吾尔族诗歌中多有咏唱"黑痣美人"的现象,这一源远流长的艺术表现方式既显现出维吾尔族有关"美人"的审美趣味,也折射着维吾尔族早期的生存环境、天象崇拜观念、民族体貌特征和后来所接受的伊斯兰教的影响。这一艺术表现方式在其历史延续的同时,也在塑造传承着人们欣赏"黑痣美人"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8.
土耳其是一个伊斯兰教国家,长时段的历史使土耳其在文化认同上有着欧洲情节,这使土耳其成了伊斯兰教世界的异类。在西化浪潮和当前的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时代,土耳其的文化认同成了特例,就是这种特殊性,土耳其成了近现代社会变革成功的典范,当代致力于入欧盟,积极争取完全"脱亚入欧"的历程。土耳其文化认同的双重性是由其长时段的历史决定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土耳其成为欧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又是伊斯兰文化的继承者,土耳其既是欧洲文明的遗产,又是奥斯曼帝国的遗产。是地理环境、长时段历史造就了土耳其文化的双重认同,这种文化认同在当今文明冲突的时代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多民族国家,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关系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而且这种关系复杂多变。本文使用自编问卷对南疆1219名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现状及其关系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都高于中等水平,且二者呈显著正相关;维吾尔族女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均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另外,父母是否为同一民族、所在年级和学习汉语时间长短等因素均对维吾尔族大学生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新疆维吾尔族中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对构建稳定和谐的新疆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问卷对新疆维吾尔族中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新疆维吾尔族中学生中华民族认同的整体状况是积极正向的,年龄、父亲教育水平对其有显著影响,学校教育是新疆维吾尔族中学生中华民族认同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以公民意识为视角进行文化认同培育是处理新疆跨界民族多重而又复杂的各种认同关系的有效途径。这就要加强对新疆跨界民族国家认同感的培养和权利义务观的教育,实施多元文化理解教育以构建国家精神疆域,挖掘中华主流文化和新疆跨界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普世价值,正确处理新疆跨界民族伊斯兰教信仰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维吾尔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编的文化认同问卷对200名维吾尔族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年级主效应在语言、宗教和身份认同上出现显著差异,性别主效应在身份认同上出现显著差异.家庭所在地对语言认同和宗教认同的解释率分别是4%和9%;家庭所在地和学习汉语的时间联合对身份认同的解释率为7%.结论:维吾尔族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认同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下降;影响文化认同的主要因素是家庭所在地和学习汉语的时间.  相似文献   

13.
四川师大历史旅游学院教授许晓光所著《天方神韵———伊斯兰古典文明》一书 ,已于 2 0 0 2年 4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这部 2 1万字的著作是四川省教育厅社会科学重点课题的最终成果。本书对当今人类硕果仅存的 5种古典文明之———伊斯兰古典文明给予了较为充分的介绍、阐述和评价。包括了伊斯兰文明的起源和文明的繁荣状况 ,以及这种文明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重点介绍和阐述了伊斯兰教怎样产生 ,伊斯兰帝国的形成及其辉煌时代 ,伊斯兰教为什么神秘色彩十分淡薄 ,穆斯林有什么生活习俗 ,东西合璧的伊斯兰哲学 ,饶有趣味的伊斯兰语…  相似文献   

14.
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宗教文化思想,主要表现为四个层次:民众潜层心理积淀、作为官方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生活的外在规范、作为宗教神学学说体系。由于伊斯兰教是一个宗教信条涉及现世生活一切内容的宗教,因此,在中东伊斯兰国家,人们被紧紧包裹在浓重的宗教氛围中,穆斯林的行为和思维方式都受到方方面面的约束,每个穆斯林被打上深深的伊斯兰烙印。伊斯兰信仰成为每一个穆斯林获得身份认同的依据。作为传统文化,它具有非伊斯兰地区传统难以相比的强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政治伊斯兰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利益.但与遏制苏联的全球战略相比,对付政治伊斯兰的问题显然处于次要地位,而且卡特、里根和老布什三任政府都试图利用伊斯兰力量制约苏联.老布什政府对阿尔及利亚选举进程的态度充分说明美国政府对政治伊斯兰力量的怀疑与不信任,也说明伊朗伊斯兰革命对美国的中东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时期,美国并没有出台对政治伊斯兰的明确而连续的政策.  相似文献   

16.
非洲法律文化的第一次重大变迁发生于公元7~16世纪,这是非洲本土习惯法首次遭受外来法律文化的巨大冲击。伊斯兰教法与非洲传统法律文化经过几个世纪的交汇和融合,形成了一种以前者为主,以后者为辅的新的法律文化构架,从而对非洲法律文化的的整体变迁产生深远影响。本文着重探讨非洲法律文化第一次变迁的过程及结果。公元7世纪,当阿拉伯人挟着姑兰经》,高举伊斯兰圣战的大旗奔逐在北非大地时,非洲国家发展史上的伊斯兰时代来临了。伊斯兰教通过武力与和平两种方式征服了非洲广大地区:埃及和马格里布地区经过长期的武力征服,到10世…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外来情绪Simon任务(Extrinsic Affective Simon Task,EAST)对42名维吾尔族大学生进行测查,以探究维吾尔族大学生对维吾尔族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在反应时指标上,维吾尔族大学生在维吾尔族文化上的EAST分数显著高于中华民族文化的EAST分数;在错误率指标上,中华民族文化和维吾尔族文化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维吾尔族大学生对维吾尔族文化的内隐认同态度更积极。  相似文献   

18.
我国清代著名回族伊斯兰学者刘智的三部代表作之一、他晚年的封笔之作《天方至圣实录》是一部有关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个人传记 ,同时也是一部伊斯兰教的创教及早期传播的史书。本文在对这部汉文伊斯兰教史书内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 ,系统地叙述了伊斯兰教的传说史及其真实的创教史与早期传播史 ,较完整地反映了刘智等回族知识分子的宗教史观。  相似文献   

19.
国外学者比较重视苏联时期中亚伊斯兰教研究,成果较多。冷战时期,西方学者主要关注伊斯兰教与苏维埃政权的关系、伊斯兰教在苏维埃国家反宗教和无神论宣传中得以存活的原因,以及伊斯兰教能否构成苏维埃政权的潜在威胁等;苏联解体后,主要关注中亚伊斯兰教复兴运动及其与中亚民族主义的关系。国内学者基于社会主义制度和无神论教育的前提,关注伊斯兰教在中亚的发展及其与政治的关系,对中亚伊斯兰教史缺乏深入研究。无神论教育、官方伊斯兰教、民间伊斯兰教及其相互关系应是研究苏联时期中亚伊斯兰教史的重点,我国学者还需充分利用苏联和西方学者的田野调查资料及其研究成果,以推动中亚伊斯兰教研究的深入开展,进而借鉴苏联时期无神论教育的经验教训,开拓解决民族宗教问题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新疆维吾尔族对首饰的审美观念受地理环境、伊斯兰教的影响,伊斯兰艺术也深深影响着维吾尔族的审美观念.本文仅从该民族的首饰装饰纹样谈起,探讨装饰纹样在新疆维吾尔族所体现出的不同精神内涵和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