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拓 《快乐阅读》2012,(18):126
和谐劳动关系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而和谐劳动关系的形成和维持,依赖于劳动法对劳动关系的调整;在劳动力供求矛盾的紧张期和劳动争议的多发期,更依赖于公正及时地解决劳动争议。劳动争议调促裁法从劳动者维权的角度出发,制定了一系列针对当然社会的有利于劳动者和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2.
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实质上存在着两个时效的冲突 :一是申请仲裁时效为六十天。这个仲裁时效太短 ,又无中断、中止、延长的规定 ,极不合理 ,在实践中难以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与《劳动法》第一条规定的“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立法宗旨和目的相抵触 ,不能维护广大劳动者的根本利益 ,与“三个代表”的要求和精神也不相符。二是诉讼时效。本文建议人民法院直接适用诉讼时效审理劳动争议案件 ,以切实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维护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3.
劳动争议主体,即劳动争议的当事人,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是劳动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三条规定“企业与职工为劳动争议案件的当事人”。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在司法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劳动仲裁前置规则的存在变相地剥夺了劳动者的司法救济权,劳动争议当事人常常因时效问题被法院拒于司法救济的门外,他们的合法权益被侵犯却无处伸冤,劳动诉讼时效制度有名无实。此外,由民事审判机构兼行劳动争议审判权,用处理平等主体关系的民事诉讼程序来审理劳动纠纷,必然会存在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嫌疑。文章认为,要确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其提供可靠的司法救济途径,修改当前的劳动诉讼时效制度和设立劳动法庭是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温州私营企业劳动争议呈现案件数量及涉案人数持续增长、集体劳动争议较多、争议原因相对集中、申诉主体以劳动者为主、争议解决主要通过仲裁调解、双方部分胜诉率最高等特征,其原因涉及企业主的趋利动机、劳动者的弱势地位、法制建设不完善、监管力量不足等方面的因素。因此,需通过加强劳动立法、政府监管、用人制度建设等方面工作,减少私营企业劳动争议的发生,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当前,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用人单位劳动合同不规范以及劳动者劳动权益意识不断增强等因素导致劳动争议逐年猛增。创新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对于预防和解决劳动争议、协调劳资关系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运用法经济学理论对劳动争议进行研究,以完善劳动争议预防机制以及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先裁后审"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下,劳动仲裁程序在劳动争议的解决中有重要的意义。该机制形成在计划经济时代,劳动者对单位有天然的依附关系,法律关系也相对简单,争议较少,这一机制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劳动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劳动权利意识开始觉醒,又加上一些用人单位恶意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劳资纠纷不断增多,矛盾日益激化。而我国劳动法规定的劳动争议仲裁程序在目前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大环境下解决劳动争议纠纷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笔者试图找出劳动争议仲裁程序目前的弊端问题,并积极思考解决该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8.
《广西教育》2008,(15):9-9
劳动者可拿着“调解协议”直接向法院申请支付令,劳动争议仲裁时间从60天延长至一年,“一裁终局”让劳动争议案件在仲裁阶段就能得到解决……这些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有力举措已在今年5月1日《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生效后实行。在此介绍该法的四大亮点:  相似文献   

9.
劳动争议是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为实现劳动权利和履行义务而发生的纠纷。在解决该纠纷中,合理地确定争议发生之日以及时效中断制度对于维护劳动者权益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劳动争议的预防及处理是管理界的核心课题之一.企业劳动争议存在的原因要包括:劳动者的法律知识匮乏;劳资双方互不信任;工会职能弱化、参与率低;内部管理不公平等.本文根据上述问题,提出基于效率优先的劳动争议预防及处理方案,从而防止和减少劳动争议、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针对员工与单位发生劳动纠纷时,用人单位往往否认和劳动者存在劳动关系的情况,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提醒广大劳动者,要注意收集和保存能够证明与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据,以避免在发生劳动纠纷时陷入被动。入职时要求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权利义务关系的最重要的法律文件。劳动合同的签订,可以在劳动争议过程中有效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故而在入职时劳动者务必要求和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相似文献   

12.
劳动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和劳动者劳动法律意识的迅速提高,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劳动关系向着积极方向变化的基本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劳动争议的减少。每一种处理劳动争议的模式都有其可取也都有其局限之处。多元化处理劳动争议是一个无可争辩的发展趋势。文章认为,建立跨企业社区劳动争议协商机构,建立区域性专业化调解组织,精简仲裁和诉讼程序,构建劳动公益诉讼制度,创新劳动监察机制等是完善各种模式、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亮点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从劳动争议的受理范围、劳动争议解决体系、部分仲裁一裁终局、期限、举证责任、免收仲裁费等六个方面,体现了对劳动者的倾斜保护,成为该法值得关注的六大亮点。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在调整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运行和人权事业的发展,劳动争议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对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从劳动争议的受理范围、劳动争议解决体系、部分仲裁一裁终局、期限、举证责任、免收仲裁费等六个方面,体现了对劳动者的倾斜保护,成为该法值得关注的六大亮点。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争议呈上升趋势,以至于在法律服务市场出现了专门代理劳动争议案件的律师.对这一现象可以从两个角度去审视:一方面,这是经济市场化的必然结果.在计划经济时代,人才流动受限,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有很强的依赖性,对自身权益受到单位侵害的情形只能忍气吞声.……  相似文献   

17.
在劳动争议案件中,举证责任的分配意义重大,关系到劳动者权益的维护和劳动法立法目的实现,<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首次以立法的形式对劳动争议案件举证责任的分配作出了较完备的规定,以此为据,劳动争议案件举证责任的分配应以形式分配标准和实质分配标准来进行合理的设计,以体现劳动争议案件的特点,以期实现实质公平.  相似文献   

18.
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近些年来的劳动争议案件逐年递增,而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中劳动仲裁程序的强制前置、劳动仲裁委员会的法律地位、能否有效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等问题成为理论和实际操作关注的焦点。我国劳动争议仲裁体制改革应当由单轨制转向双轨制,对现行法律程序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完善,才能更好地解决劳动争议问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争议案件大幅度增加,劳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矛盾的焦点。然而,劳动法制不健全,争议处理机制不合理,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特别是《劳动法》规定的60日的仲裁申请时效反而成了部分企业拖欠劳动者工资、福利待遇的最有用的武器。针对劳动仲裁和诉讼中的时效问题展开探讨,力图得出完善的途径,从而得以切实保障劳动者的权利。  相似文献   

20.
体面劳动是指通过促进就业、加强社会保障、维护劳动者基本权益,以及开展政府、企业组织和工会三方的协商对话,来保证广大劳动者在自由、公正、安全和有尊严的条件下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劳动保护机制,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尊重劳动,必须使劳动者通过劳动能换来美好生活,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