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文军 《教师》2011,(11):25-27
仁者为山,智者为水,作为校长,既要是仁者,又要成为智者,要用仁者的博大与智者的智慧经营学校教育,用文化为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乐园,这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2.
常言道,对一人一事的判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非表示不同人对同一人、同一事,可能作出不同的判断。其实,对一人一事,仁者见其“不仁”,智者见其“不智”,或更近于常理。更何况仁者之间、智者之间所见也不尽一致。问题在于,何为“智者”,何为“仁者”?按照孔子所代表的中国儒家价值观念,“智者”、“仁者”到底应当如何看人看己、对人对己?  相似文献   

3.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韩炳华老师在教学、爱生和敬业上堪称智者、仁者和勇者。这三者何为一体,呈现的是一位默默耕耘的教育者形象。  相似文献   

4.
仁者知人,智者善治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仁者知人,智者善治》。读完故事后,我对鲍叔的感触最深。鲍叔此人,我敬之爱之。我敬佩他,因为他谋略非凡,深知"他山之五,可以攻石"的智慧。鲍叔之于管仲犹如伯乐之于千里马。  相似文献   

5.
透过苏轼诗歌对水的描写,可以见到东坡的人格形象:乐水智者、济世仁者和近水隐者。乐水智者是东坡的天然人格,喜水的天性使苏轼趋向水边,写下许多感受水领悟水的诗篇,显示着其天然人格的影子;济世仁者是东坡的现实人格,使东坡关于水的诗句有了关怀民生万物的仁者之思;近水隐者是东坡的理想人格,是在现实的冲击中对天然人格的追觅和回归。  相似文献   

6.
仁者为山,智者为水,作为校长,既要是仁者,又要成为智者,要用仁者的博大与智者的智慧经营学校教育,用文化为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乐园,这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学校文化是指学校主体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面貌、制度规范和学校精神气氛等,其核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中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它常常对学校的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它决定着学校精神面貌,左右着学校教育发展的方向。一所学校发展的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发展,教师发展的因  相似文献   

7.
谈智德     
肖群忠 《中国德育》2014,(24):40-44
正对于很多中国人而言,无论其对《论语》的熟悉程度如何,一定会对这句话印象深刻,那就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智者是喜水、快乐、活泼的,而仁者则是爱山、恬静、长寿的。也就是说,在儒家看来,智与仁共同构筑成儒者的理想人格。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了"五常":"仁义礼智信","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智"则贯穿其中  相似文献   

8.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人的心理活动与地理环境有关,他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其意是说,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为什么喜爱水?仁者为什么喜爱山?宋代朱熹的解释是:“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熹朱四书集注·论语》卷之三)用今天的话来讲;思维敏捷的人(智者),善于通达事理,有如流水活跃,对待世界事物,应变如流,灵活性大.带有这种气质的人,对自然环境中的水,感受最深,所以乐水.懂得义理,安于义理,  相似文献   

9.
从《论语》中可见孔子的人格魅力:他是学者,是智者,是仁者,又是通者。  相似文献   

10.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王维是仁者,是智者,他更懂得:淡泊以明智,宁静而致远……  相似文献   

11.
“君子”是孔子提出的一种理想的人格范式。“君子”之风也始于孔子的大力倡导。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境界规定为“仁者不忧 ,智者不惑 ,勇者不惧。”“仁者不忧” ,要求“君子”具有“仁者爱人”的情怀 ,律己宽人的精神 ;“智者不惑” ,要求“君子”具有渊博宏富的学问 ,严谨求实的学风 ;“勇者不惧” ,要求“君子”具有尚义重行的勇敢 ,坚强进取的毅力。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风 ,是与他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英语教学,现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英语教学状况到底如何,利弊各占多少百分比,仁者智者各有所见。  相似文献   

13.
关于学校管理,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秘诀,但无论是仁者所见之仁,还是智者所见之智,其中有四种力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4.
师者智慧     
程洁 《学前教育》2009,(12):22-23
古希腊人把教师称为“智者”,认为只有那些有智慧的人才能为人师。中国古人韩愈也曾写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今中外对教师的要求都包含着德和才两方面,教师既是智者,也是仁者。  相似文献   

15.
随笔二则     
仇媛媛 《教育文汇》2012,(12):54-55
仁与德:有动静之别说仁者与智者有动静之别,你会认同,因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静,智者动"。说仁与德有动静之别,你可能不太认同,因为仁德本是一体。从仁、德的表述中,我是看出点不同的。关于德,子曰:"德不孤,必有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德是一种静态的持守,犹如一个  相似文献   

16.
高山仰止     
在中国文化中,山是仁者的象征,胸怀博大,宽厚仁爱;水是智者的代表,聪慧秀逸,灵活机敏,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也。  相似文献   

17.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我都没能做到:仁者不忧虑,智者不迷惑,勇者不畏惧。”子贡说:“这是先生自己所说”。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文学作品的美学特质的研究已有很多,角度也各不相同。本文尝试将其概括总结为“仁者之美”与“智者之美”,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9.
袁济喜 《中国德育》2014,(19):36-39
正今天我与大家一起探讨国学与人生智慧的问题,这是一个十分有意思的话题。上个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林语堂写过《孔子的智慧》一书,他从《论语》中读出许多人生的智慧与趣味,大家不妨看一下这本书。中国古代所说的智慧不同于西方的概念,西方的智慧重在技术与谋略,而中国的智慧重在道德精神的建设。中国人的智慧是有境界的智慧,智者是知识与科学的体系,而仁者则是人文的体系,智者与勇者只有与仁者相结合,也就是科学与人文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在《史记》中创造性地塑造了一批异于传统贤者、仁者、勇者——"智者"的人格形象。这些"智者"洞察时势、筹计画策以成事功,是时代的风云人物,他们有执着的目标,坚定的意志和敏锐的洞察力,能超越世俗常态而直取本质,他们因时因势而起,是时代的弄潮儿。时代造就了智者的人格内涵与取向,同时也在其中打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迹。智者形象是司马迁的发现和创造,是其对文学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