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无锡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无锡地区8年间(2000-2007年)人均生态足迹变化情况的纵向比较分析,研究区域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主要从生态需求(DEF)、生态供给(SEF)、生态赤字与生态效率四个方面衡量无锡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而分析无锡地区生态赤字的成因,依此提出促进无锡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生态环境的优劣影响旅游经济的发展,而旅游经济又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影响。基于长三角16市2010—2014年的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该地区的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并分析了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间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出明显差异,且耦合协调度空间区域类型处在变动之中。研究结果有助于长三角地区16市正确处理发展旅游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从而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环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生洲 《青海科技》2004,11(3):7-11
本文概述了青海湖地区的地理、生态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分析了青海湖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因,提出了改善环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生态环境脆弱是影响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原因之一。甘肃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严峻形势,不仅严重影响着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安全,也对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这就要求从战略高度认识这一区域生态问题的重要性,同时在扶贫开发中,把生态环境建设摆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以适度开发、发展生态经济、加大智力与科技扶贫力度和重视生态文化等策略,促进甘肃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的良性互动,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呼和浩特市地处我国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 ,干旱少雨 ,生态环境脆弱 ,水资源是这一地区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和最重要要素。 2 0 0 0年呼和浩特市委、政府制定了“加快现代化首府城市建设”,以及“建设生态市”的宏伟目标和战略规划 ,要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再造秀美山川。水是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面临的最大挑战 ,生态环境与水又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 ,呼和浩特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关键是要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放在最突出的位置 ,这就要求必须建立科学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水务统一管理体制 ,保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西部地区面临着既要加快经济发展,又要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确保生态环境安全的双重任务和两难选择。西部地区要走生态与经济双赢的道路,理性的选择是以经济发展生态化为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西部地区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要把发展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与人文价值协调与统一起来;要以发展循环经济为载体,建立西部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还应该重构和完善科学的政绩考核标准和评价机制,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7.
西部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环境屏障,在国家战略中处于重要位置。但是,目前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日益破坏,问题的严重性不得不引起关注。本文从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出发,面对西部地区生态恶化的严峻挑战,提出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羌塘自然保护区面积辽阔、自然环境恶劣、生物多样性复杂,对该区域进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羌塘地区生态环境特点,确定了环境评价指标及指标量化标准,建立了羌塘地区生态环境等级,得出了区域内生态环境状况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在高强度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的影响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资源环境面临严峻问题与挑战。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中亚地区的生态环境退化已经上升为全球干旱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地区之一,严重制约了中亚及周边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文章针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中国新疆、中亚地区及周边区域的典型生态环境要素:植被要素和水资源要素,基于长时间序列的卫星遥感数据,研究和分析了其参数时空演进格局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中亚地区近几十年的生态环境总体上呈现退化趋势,具体表现为水储量减少、湖泊面积萎缩、地表土壤水分减少和植被退化等。  相似文献   

10.
榆林市是我国沙漠化危害严重地区之一,是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之一,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着力解决榆林林业发展,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对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生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杨定  杨振山 《资源科学》2021,43(2):293-303
生态贫困研究对于理解生态环境恶劣地区生态环境与贫困作用机制、支撑巩固减贫成果的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对高寒地区的生态贫困评价和影响因素探索较少.本文以藏北深度贫困区色林错地区为例,构建生态贫困评价体系,将BP神经网络模型和DEMATEL方法相结合,对该地区生态贫困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色林错地区各乡...  相似文献   

12.
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生态环境也逐步突显;改善生态环境、探讨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途径,已成为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必须首先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在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法律对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保障作用尤为明显,积极采取各种法律措施,保护和治理西部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旨在为推进互联网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以系统间耦合协调发展为导向,整合互联网经济与生态环境两大子系统5个要素,27个指标因子,构建互联网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测度模型。以2017年统计数据测算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互联网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结果/结论]构建的互联网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测度模型可行性高,能反映中国互联网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整体情况。中国互联网经济与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不平衡,协调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呈现东部沿海高于中部、西部地区,东北地区高于西南地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一个地区的森林资源保护状态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该地区,甚至其周边的整个生态环境。结合实际,针对合理开发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水平协调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省为例,在对其九个地区的城市化综合水平与生态环境水平进行测度的基础上,用相关的模型对两者之间的协调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泉州、福州和厦门属于较高协调的地区,而其他地区的城市化综合水平和生态环境水平协调度不高,甚至一些地区有失调的趋势,本文对此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辽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河流域是我国七大流域之一,也是我国环境保护重点工程之一。流域位于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随着地区经济及城市群的快速发展,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及城市化和工农业等的高度发展所引起的污染等都是导致辽河流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根源。本文将从辽河流域的水生态环境、土壤生态环境和植物生态环境方面对辽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提出生态环境防治对策,以期为辽河流域的生态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论西部退耕还林与县域经济结构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的极端脆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长期阻碍着西部地区潜在优势的发挥,使资源配置效益降低,大部分地区陷入“富饶的贫困”,人地矛盾十分尖锐,更为重要的是西部地区处于我国的江河源区及其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的  相似文献   

18.
黄河流域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胁迫诊断与优化路径识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凤君  马丽  许堞 《资源科学》2020,42(1):127-136
黄河流域是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格局的重要支撑区以及国土生态安全的关键区域,也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安全支撑区和粮食安全基地。但受区位条件、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等因素影响,该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单一化产业体系加重了地区生态环境负担。本文在辨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主要限制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地区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本底、大气环境、水资源与水环境、生态功能的胁迫特征,总结了地区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矛盾及需要把握的关系;提出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目标,必须处理好产业开发布局与流域生态环境安全格局稳定、重点区域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重点突破与系统统筹的关系。为此,建议该地区应优化产业发展路径,积极推进以绿色循环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以地区资源环境约束促进能源基础原材料产业规模控制和效率提升;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确定适宜的产业发展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推进重点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城市群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强能矿资源开发的生态空间管控与生态修复,实施一批区域性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工程。  相似文献   

19.
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格局与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弘扬古丝路文明先进文化,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生态文明,是协调丝路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格局的基础上,总结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模式,提出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跨国共建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土壤、植被等重要生态要素存在明显的地带性梯度变化规律,生态背景总体较为脆弱,大气和水环境污染存在跨界传输的通道,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的实施,沿线地区人类活动将明显加剧,工业化、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将明显增强,部分地区脆弱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威胁不容忽视,需要各国积极行动,共同构建丝路生态文明。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的整体性和跨国迁移性特征,应尽快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合作机制,在共同应对全球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协同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加强沙漠化和荒漠化治理技术联合创新,加强水资源科学配置高效利用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合作,共同应对长距离污染物传输问题等领域率先行动起来。  相似文献   

20.
《软科学》2018,(1)
针对政府评价标准存在的模糊性和随机性问题,探究基于DPSIR模型、熵权和正态云模型的政府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发现我国总体生态环境绩效水平不高,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环境绩效水平有待提高,建议加强污染物排放的控制与监管,建立以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审计、生态环境诉讼以及政府生态环境绩效评价等为内容的生态环境问责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