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晴 《传媒观察》2004,(9):61-61
提起“经济报道”,人们立即会想到“观点 例子 数字”,“经济报道”也因此成了枯燥新闻的代名词。事实上,经济报道也可以写得生动耐读、引人入胜。像《经济观察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经济类报刊,近几年来不断尝试改革经济报道形式,在“活化”上下功夫。据笔者观察,引人入胜的经济报道一般都有以下几个共性:  相似文献   

2.
干江东 《新闻窗》2007,(4):114-115
如何把经济报道写好写活,更具贴近性和可读性?如何才能更好地反映党的经济政策、社会经济生活,吸引更多的读者?著名记者艾丰曾经说过:一个人困了,躺在床上,看我们的经济新闻,还愿意看,还能看明白,那样,经济报道就可算是写好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经济建设是我们党和人民政府的中心工作。我们新闻工作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报道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历来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因此,在当前搞好经济报道就显得十分重要。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没有人的努力,经济建设就无从谈起,无法落实,任何规划和计划都将成为一纸空文。因此,在反映经济建设的报道中,我们新闻工作者必须着力于写好人。只有写好人,我们的经济报道才能起到动员群众、宣传群众,使群众团结一心地从事经济建设的作用,从而使经济报道有声有色、生动活泼、充满吸引力和感召力。一在我们当前的经…  相似文献   

4.
经济新闻的报道量,无论是日报,还是晚报,都占有重大比例,系一张报纸的“拳头产品”。写好经济新闻,既是增强报纸吸引力的手段之一。也是提高新闻工作者业务素质的具体要求。然而,当今新闻界中经济新闻的写作。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新闻枯燥单调,成了“内行人不爱看,外行人看不懂”的罗列事例、堆砌数字的框架新闻。本文旨在针对经济新闻写作的“通病”,采取辨证施治的方法,有的放矢地“对症下药”,借以达到经济新闻写作要适应读者口味、更生活化的目的。那么,怎样选准经济新闻的写作角度,才能使经济新闻生活化呢?  相似文献   

5.
一提起“经济报道”,大家的第一个反应就立即会想到“观点+例子+数字”。正是在这种旧观念的影响下,“经济报道”也因此成了枯燥乏味新闻的代名词。但是从记者多年从事经济新闻报道的经验来看,经济报道也可以写得妙趣横生、引入人胜。现在在国内发行的多份经济类专业媒体中,  相似文献   

6.
在高度信息化的世界里,面对传统意义上的经济新闻报道模式——枯燥的数字、乏味的语言、浅层的表述,显然不能让如饥似渴的读者满意。也难以保证媒体在读者市场中的地位,如何放大经济新闻的市场化效应。这是各大媒体面临的一道新课题。笔者就与时俱进写好经济新闻作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7.
唐永忠 《新闻窗》2006,(4):22-22
如何把经济报道写好、写活,使经济新闻更具可读性和亲和力?许多成功的新闻实践表明,让经济报道形象化表现,把理性的东西感性化,用形象语言包装,从生活的角度来着眼、来入手,用“贴近性”代替“指导性”,用“新鲜性”代替“理论性”,加强经济报道的生活气息和现场真实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于冰 《新闻知识》2001,(8):14-15
从事新闻工作一段时间的人,大概没有谁敢说没采访过会议的。单是经济方面的会议就有什么展销会、交易会、洽谈会、博览会及某一具体部门的行业会议等。采访会议的记者都知道,会议报道既好写,也难写。说好写,是指一般开会的部门或组委会的秘书处大都会给参加会的新闻单位发通稿,或者即使没有通稿,也会发些相关资料,记者要想偷懒,东抄抄西凑凑也能交差。说难写,是指会议报道要想出彩还真不是一件容易事。为什么呢?去的新闻单位多,新闻资源(会议资料、有关人员讲话等)共享,题材上的优势大家都没有,你要不想出些出奇制胜的点子,…  相似文献   

9.
王治平 《新闻知识》2000,(9):18-18,8
谈到经济报道.我们会时常听到读者的抱怨,“报纸上的经济新闻难读”;记者叫苦,“经济新闻写不出新意”;编辑苦恼,“编的经济新闻不疼不痒”。类似“产粮多少”、“创产值多少”、“获利润多少”、“套话+数字+过程”式等,简单化、填空武,一厂一店式的报道常常占据着报纸经济新闻的版面,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这与我们新闻工作者对急剧变化着的社会环境缺乏深刻的分析和认识;对变化着的受众的新需求缺乏准确地把握;对新时期经济新闻的特征和社会功能缺乏全面地理解等有很大关系。 在经济活动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  相似文献   

10.
新闻传媒是社会的晴雨表,中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新闻报道视野空前开阔,经济新闻成为一枝独秀,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经济新闻摄影报道也成为各种传媒的重中之重。然而,长期以来,经济新闻摄影报道给人留下的印象都是枯燥无味,“经济新闻不好拍”成为业内不争的事实,许多摄影记者对经济题材感觉到无从下手。那么,怎样使新闻摄影报道更“可亲”,“可近”,“可爱”,《深圳8.10股潮》或许能给我们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不少通讯员的来稿,套话和空话较多,缺乏具有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事实,即使有一些事实,也是谁都能想到的,而一般人能想到的东西,是不能成为新闻的。那么,是不是身处基层就找不到值得报道的东西了呢?新疆经济报“西北军事”版有两个头条均来自连队,写出了新闻。下面分别介绍这两篇文章。军营生活相对大千世界的社会来,是较为单调、简单的。如果能够将部队新闻写出“思想”来,总结一下他们的经验,对于我们地方通讯员会有较多的启示,更应把新闻写活。一篇是: 面对乞丐长达半小时的乞讨(肩题) 巩建说:不!(主题) 本报乌鲁木…  相似文献   

12.
新闻传媒是社会的睛雨表,中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新闻报道视野空前开阔,经济新闻成为一枝独秀,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经济新闻摄影报道也成为各种传媒的重中之重。然而,“经济新闻不好拍”成为业内不争的事实,许多摄影记者对经济题材感觉到无从下手。那么,怎样使新闻摄影报道更“可亲”、“可近”、“可爱”,《深圳8.10股潮》或许能给我们启示。  相似文献   

13.
搞好经济报道,是党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全党大局服务的要求。因此。它与时政新闻等并称为“硬新闻”,是媒体报道的重头戏。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日新月异,各种经济现象日趋活跃,公众对经济报道的关注度大大提高。可是,传统经济报道中“概念+数字”的乏味形式又使读望而却步,读经常反映的是:经济新闻不如社会新闻鲜活、吸引人。怎样才能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激发读的阅读兴趣呢?笔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发现经济类报道可适当借鉴社会新闻、娱新闻等“软新闻”的报道方式,对其进行“软化”,以赢得读。  相似文献   

14.
近读《中华新闻报》记金铃写的人物通讯《一位老新闻的情愫/与许必华一席谈》(见6月4日《中华新闻报》第4版)。经反复细读、琢磨其写作特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首先,超乎常情,用第二人称的写法,凸现出独到的特点。这篇1800字的通讯,开头就是“你”:“屈指算来,你为我供稿已有两年了。”“你喜爱动笔耕耘。”以下的15段中,段段都有“你”。金铃同志运用这种对话的笔法,把采访对象摆在了与之谈心的位置,从而既有现场感,又有非常亲切的情感交流,穿插自然、引人人胜。这就有别于通常第三人称的写法,使通讯具有了独家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经济报道必须看得远一些,想得深一些。在新的形势下,前瞻性已成为经济报道不得不遵循的一个原则。100年前,一个黄头发的外国人坐在毛驴车上走过了汾河和渭河谷地,最后进入了四川,他就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年轻的社会学家E·A·罗斯。他在《变化中的中国人》一书中,关于中国环保、人口、禁烟甚至发展等的一些观点和议论,都极有预见性,即使100年后的今天看都不落后。究其原因,是因为他观察角度、思维方式的出发点,已明显地达到了20世纪初期科学发展的高度。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新闻辈出的年代,…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一些经济报道写法陈旧,不能正确处理新闻事实与理论思维的关系,引不起读者兴趣。 如何使经济报道为群众喜闻乐见,作为新闻采编人员,必须充实相关的经济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深入生活,才能从中找出特色。  相似文献   

17.
杨俊波 《新闻窗》2005,(5):46-46
近几年来,党报对经济新闻的报道力度呈明显上升趋势,这主要是经济建设巳成为党的中心工作,其次,经济前所未有的与我们每一个人的联系更为紧密。  相似文献   

18.
李节 《视听纵横》2002,(5):72-74
重大主题报道,这是中国新闻报道的一大特色,也是新闻单位在日常工作中实现正确的舆论导向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这类报道毕竟不如事件性新闻或社会新闻等等来得“好听”,尤其对于广播媒体来说,做得不好就容易做成说教式的报道,成为“对着空气说话的节目”。通过这两年来的报道实践,我们有这么一些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9.
文娱报道应摒弃媚俗之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尔滨广播电视周报》搞的专题讨论很好,这篇阅评也写得好。我们的文娱乐报道确应很好改进,要改变对明星不厌其烦的炒作、俗不可耐的吹捧,良知失范的攻击、无事生非的谣言充斥娱乐新闻版面的状况。改变要么媚俗品位差、格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经济报道已发展成为各新闻媒体的重点报道内容。在经济新闻的采写中,我经常觉得自己象一个生活捕手,每天在享受生活的同时,更多地是在承担一份责任,那就是捕捉住、采写出充满生活气息、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经济新闻。经济报道一般不像社会新闻那样具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