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 皮亚杰的“最高形式的适应”、“通过动作学习” ,布鲁纳的“训练迁移”、“发现学习” ,到人本主义教育要培养“能评量、创造的能动主体” ,都强调创造性的培养。从赞柯夫的“一般发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创造性劳动教育” ,也都十分重视创造性的培养。1999年6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 :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日益成为现代和未来教育关注和落脚的一个重点、一个热点。本文拟结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 ,对创新教育试作一些理论…  相似文献   

2.
教育的宗旨是实现人的发展,创造性和实践性是人的本质特征,只有把创造性实践能力培养作为终极目标的教育才能称之为人的教育。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教育理应将创造性实践能力培养作为终极目标。毕业论文写作因其写作过程的自主性、写作方式的开放性、写作过程与写作结果(论文)并重评价的综合性等特征,使其在本科生创造性实践能力培养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制定并实施科学的“毕业论文写作方案”、“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与结果并重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及“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监控管理办法”,是实现本科生创造性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五”大和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和思路,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更新思想观念、拓宽专业口径、改革内容方法、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改革。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受教育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为宗旨,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具体地说,也是实现“为培养创造性而教”的教育原则。因此,准确地理解“创造性”的涵义、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按照培养“创造性”的要求开展教育工作,才能有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一、对“创造性”的认…  相似文献   

4.
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造性,是当前每一位教育者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大学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大学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对大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课堂教学要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就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改革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讨论的时间;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与独创性;重视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培养学生创造力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教育的重要内容.所谓“创造性教育”,是指能够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来时代呼唤创造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为“创造性而教”将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分析现行教育中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堆能力培养和发展的因素、探讨教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堆能力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堆能力。  相似文献   

7.
刘继 《科学教育》2005,11(1):27-28
社会需要人才,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然而就这方面能力而言,我国的教育一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教授曾指出我国的教育存在着知识面太窄,缺乏基本素质训练等许多不足之处。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靠“一言堂”、“照本宣科”、“纸上谈兵”、“题海战术”是做不到的,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始终贯穿创新教育理念,这些问题才能解决。  相似文献   

8.
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学校教育中的教学过程,而创作能力的核心就是创造性思维。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促使学生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而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人形象地把问题称为数学的“心脏”,数学生命的源泉。  相似文献   

9.
与创新教育的目标要求相适应的大学教学应当是创造性教学,而大学创造性教学应将“问题”用作培养创造能力的基点、组织教学材料的主线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学校教育中的教学过程,而创作能力的核心就是创造性思维。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促使学生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而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人形象地把问题称为数学的“心脏”,数学生命的源泉。  相似文献   

11.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前提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生物课教学中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要始终贯穿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简要介绍了我国艺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阐述了艺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原则要求,在分析了当前艺术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认为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根据艺术专业的特点及特性,在培养过程中遵循艺术教育的“专业性”“实践性”和“创造性”原则,着力培养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结合西安音乐学院的实践,说明了在音乐舞蹈专业领域艺术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如何落实“专业性”“实践性”“创造性”的人才培养原则。  相似文献   

13.
创造性活动课程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和理论依据我校自1985年开始,在市教科所指导下进行了“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实验”;1992年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以培养小学生创造志趣和能力为特色的小学教育整体改革实验”,于1994年结题;1995年进行“激发创造性教育”的研究,至今...  相似文献   

14.
“2 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在地理教学中积极进行创造性人格、创造性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开展以“转变学生的传统思维模式 ,培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为目标的创新教育 ,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实施地理创新教育的途径有很多 ,根据中学地理教学  相似文献   

15.
史淑红 《考试周刊》2012,(68):103-103
中等职业教育的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通过“创造的引导者”——教师.应用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提供创造的环境,激发“创造者”——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创造的人格特征”,以发挥创造的潜能.要求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在英语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科学训练,拓展思维途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6.
开发数学开放题培养创造性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多有关数学开放题的文章都谈到 ,数学开放题有利于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或创新能力 ,但都没有深入探讨。为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 ,有必要回顾一下吉尔福特的创造性能力结构。吉尔福特认为从运演维度看 ,创造性能力分为 :评价、辐合性加工、发散性加工、记忆、认知[1] 。本文将从运演这一维度深入探讨“运用数学开放题 ,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这一基本问题。1 开发数学开放题 ,培养“发散性加工”能力无论是吉尔福特还是申克—丹齐格都强调指出 ,以追求多种答案和解决方法为特征的发散性认识加工能力就是一种创造性能力 ,后者更强调在最小信息…  相似文献   

17.
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亲验性教学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关键在于创造力开发教育 ,也即教育的各个环节都要具备创造性 ,尤其是教学环节。从常见的创造力开发的教学模式分析中 ,我们得出结论 :创造力开发应在认知能力培养、情感素质培养和环境构建三方面同时展开。亲验性教学模式正是这样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方位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培养知情合一的创造性人才 ,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8.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教育是当代政治、科学、经济竞争给教育提出来的新课题,也是贯彻落实“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高人的素质,培养现代化新人的需要。当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研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教育。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看作“国家之宝”,看做关系民族兴衰、国家存亡的大事。当前人类社会将进入信息社会。所谓信  相似文献   

19.
刘宝根 《山东教育》2004,(12):12-12
随着人们对创造能力的逐渐重视,培养儿童的创造性目前已成为全球教育关注的热点,“为创造性而教”也成为幼儿园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为此,许多幼儿园纷纷开设了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课,提出在教育教学中贯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于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为什么”逐渐多了;“动脑筋想一想”的鼓励多了;“回答得真好!”等表扬多了……  相似文献   

20.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使学生能独立思考、善于应变、勇于创新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而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 ,创造能力的发展首先依赖于创造性思维。因此 ,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笔者认为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积极思维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 :“发明千千万万 ,起点是一问。”因此 ,创设积极思维的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教师应紧密联系教学实际 ,深入钻研教材 ,从教材中发掘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