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联合国规定60岁及60岁以上者称为老年人。据统计,到1995年底,全球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超过9亿,而我国就占1.2亿,占我国人口总数的9.76%。据联合国人口司预测,到2000年世界的老年人将增到6亿,到2025年11.2亿。国际上规定 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7%时,标志着进入老龄化社会。据中国老年学学会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老年人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2亿,约占总人口的10%,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及质量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因此,增强老年人体质,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通过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的问卷调查,了解陕西省老年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旨在获取陕西省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第一手数据资料,为科学指导广大老年人进行健身锻炼,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当前西北城市中老年体育活动的发展乔梁,李信本世纪末,当我们步入小康水平的时候,也同时迎来了老龄化社会,即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占人口总数的10%.当今,我国已有1亿老年人,占全世界老年人口的1/5。老年人经验丰富,是社会的宝贵财富.然而,自然规律决定了...  相似文献   

4.
人口老龄化与太极拳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日益增长的趋势。按照联合国的规定,60岁及60岁以上的人为老年人(世界卫生组织则以65岁为老年人的年龄界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年人占该国家或该地区的人口总数的10%以上,称之为“老年型国家”或“老年型地区”。 我国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事业的改善,群众性体育的开展,许多危害群众生命和健康的传染病得到控制和消灭,人口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逐年提高。我国也将跻身老年型国家行列,成为世界上人口  相似文献   

5.
根据60岁以上老年人在进行体育锻炼时,一般不宜过于剧烈,锻炼连续时间不宜过长的特点。在进行网球练习时,老年人同样要遵循这些原则。目前,在全国各地,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网球练习时,普遍都采用双打,事实上双打练习时所跑动的距离仍是相当大的,运动强度对老年人来说也是较为剧烈的,一盘球打完后,感到很累。为此,我们采用了三人网球的练习方法,也就是四人进行双打的网球变成了六人对打。这样,三个人在半场,空位少了,跑动距离少了,运动强度降低了,无疑对老年人的身体锻炼会带来更大的好处。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70岁以上老年人体育锻炼等级与健康体适能状况之间的相关性,对365位参与锻炼的7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体育锻炼问卷调查及健康体适能测试,建立了体育锻炼等级与健康体适能线性回归方程模型。结果表明,完成测试的70岁以上老年人中具有规律性体育锻炼习惯的比例较高,其健康体适能总体达到良好水平,回归方程显示体育锻炼等级与健康体适能呈正相关,运动时间与强度能有效预测7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适能状况。提示制定70岁以上老年人运动处方时应以规律性锻炼为基础,可适度提高运动时间与强度,为提高或保持健康体适能水平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相似文献   

7.
意大利一位医学专家最近指出,75岁以上的老年人体内胆固醇含量适当高一些并非坏事,其寿命反而比胆固醇含量低的老年人高。 锡耶纳大学慢性病研究所所长图利奥·迪佩里最近在米兰发表了上述看法。他说,这是对英国5000名75岁以上的老人进行调查后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华东地区城市老年人体育锻炼动机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老年人的体育需要出发 ,对我国华东地区七个城市的 5 85名 6 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面谈或问卷调查 ,旨在探索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结构及内部特征 ,为控制与预测老年人体育行业 ,推进老年人的体育锻炼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首届老年人奥运会(70岁以上)是在1970年诞生的。这第一次老年人奥运会只进行了四天,共有200名参加者,并且只有三个项目——跳水、游泳和田径。从这以后每年老年人奥运会都增添新项目,渐渐增加到30多个项目,参加人数也越来越多,甚至上千人。  相似文献   

10.
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心理效益促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体育锻炼促进心理效益理念为指导,运用心理测量方法对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促进心理效益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者较多,锻炼年限较长,每周锻炼频次较多,每次锻炼时间较长。锻炼的主要项目为:长走(散步)、健美操、舞蹈和气功;(2)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3)参加体育锻炼5年及以上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好于5年以下的老年人;(4)每周参加体育锻炼5次及以上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好于每周锻炼5次以下的老年人;(5)每次锻炼30分钟及以上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好于每次锻炼30分钟以下的老年人。这一研究对促进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   总被引:348,自引:8,他引:340  
国家体育总局于1997年对我国社会体育现状进行调查,主要结果为:1996年我国16岁以上城乡居民中的体育人口为15.5%;在参加群众体育活动点的人口中,老年人占74%;在活动点从事体育项目主要是气功、健身操、交谊舞、武术、秧歌等;全年体育消费100元以下家庭占58.3%,100~200元占 27.8%;体育在居民余暇活动中占第 3位;79.8%的体育场馆在城郊区,场馆中 44.1%对社会全部开放;65%的人从未听说过《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相似文献   

12.
化东地区城市老年人体育锻炼动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郦树龙 《浙江体育科学》2002,24(2):44-46,52
从老年人的体育需要出发,对我国华东地区七个城市的585名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面谈或问卷调查,旨在探索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结构及内部特征,为控制与预测老年人体育行业,推进老年人的体育锻炼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许多事实证明,肌力减弱不仅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下肢力量的减弱导致摔倒的危险加大。根据资料显示,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40%的人至少摔倒过一次。老年人摔倒以后易引起骨折和其他的损伤,造成活动能力下降。另外,老年人的某些临床病症也都和肌肉的力量减弱有关。一些高龄的老人还可能死于骨质疏松、髋骨骨折等病。  相似文献   

14.
肺活量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的。测试结果表明,大约每十年下降18%。老年人这种衰退的趋势,特别明显。老年人由于肺组织肌肉和胸腔的弹性逐渐减弱,功能慢慢衰退,所以一次性呼吸量比青壮年大大减少。但是,科学家在观察中还发现,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人,他们肺活量的减退非常缓慢,即使是60岁以上的老人,假如能长  相似文献   

15.
健康老年人常速行走的步态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采用生物力学测试方法,对50例60岁以上的健康男女老年人,进行平地常速的步态分析。结果表明,所有运动学与动力学指标,均反映了老年人行走能力随年龄增长趋向降低的事实.这尤其在运动学各指标上反映明显。  相似文献   

16.
影响我国老年人晨练的心理及社会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使群众体育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通过对我国部分百万人口以上城市的60周岁以上老年人的调查,对影响每天参加晨练与不参加晨练老年群体心理及社会因素进行比较研究,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影响老年人每天参加晨练的心理和社会因素,以及能够对自己身体状况和日常生活情绪做出积极评价的老年人每天参加晨练的人数比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我国已步入老年社会,目前大约有1亿3千多万60岁以上的老年人。老年人健康水平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如何使老年人健康长寿,是整个社会关注的问题。目前全国各地约有2.3万多所老年大学,在校学员200多万,其中70%的人学习书画,可谓书画大军浩浩荡荡。随着我国老年人的逐步增多,这支大军还会不断壮大。既然全国有那么多书画爱好者通过学习书画能否起到健身、长寿呢?  相似文献   

18.
简讯     
1.为推动国家体委老年网球活动,增进老年人身心健康,活跃老年人精神生活,国家体委老干部局和国家体委老年协会于10月下旬在北京体育馆网球馆举办了元老网球赛。比赛项目为男女双打。参加者女子年龄在55岁以上,男子60岁以上。何振梁、郑凤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冬泳运动对老年人身体机能方面的影响,对哈尔滨冬泳协会的60岁以上的、锻炼时间5年以上的老年人75人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坚持合理的冬泳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改善和增强心、肺功能,延缓衰老、提高人体健康水平,对预防和减少心血管疾病以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广州市老年人心理衰老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心理衰老量表以及老年人社会状况调查问卷,对广州市121名老年人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该人群衰老状况大部分在中等以上水平,本组样广州市老年人总体来说心理状态很年轻。通过调查了解到:面对未来;社会地位变化;自觉社会适应能力是影响该人群心理衰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