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自然”是马克思自然概念的核心概念。学术界大多把它理解为“人化自然”,也就是从实践的角度进行分析,突出其自然概念的社会-历史性质。其实,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也隐含着“自在自然”。马克思认为,“自在自然”指优先于人的天然自然,是人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人化自然”指以实践为中介的自然,突出了自然的“社会-历史”性质。  相似文献   

2.
对施密特自然概念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施密特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为文本依据,通过施密特对哲学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批判,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自然概念的实质。即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阚中的自然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经过人类的社会实践中介的自然、非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然,而不是哲学唯物主义所认为的作为本体论意义上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继而进一步指出了施密特对马克思自然概念解释的理论贡献与不足。  相似文献   

3.
阿尔弗莱德·施密特(Alfred Schmidt,1931-)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在其学术生涯中,他始终以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为基础,并且他从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角度和立场对马克思的自然观进行了重释,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是批判理论即批判唯物主义。他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不是本体论的,而是方法论的,也即马克思否定科学的、世界观的哲学。马克思是在非本体论意义上来理解自然概念的,并以“非本体论唯物主义”作为他自然观的基础。不是所谓的物质这抽象体,而是社会实践的具体性才是唯物主义理论的真正对象和出发点。这样,施密特突出了马克思自然概念的社会历史特征。马克思的哲学旨在批判“第二自然”和突出主客体的非同一性。  相似文献   

4.
阿尔弗莱德.施密特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在其学术生涯中,他始终以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为基础,并且他从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角度和立场对马克思的自然观进行了重释,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是批判理论即批判唯物主义。他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不是本体论的,而是方法论的,也即马克思否定科学的、世界观的哲学。马克思是在非本体论意义上来理解自然概念的,并以"非本体论唯物主义"作为他自然观的基础。不是所谓的物质这抽象体,而是社会实践的具体性才是唯物主义理论的真正对象和出发点。这样,施密特突出了马克思自然概念的社会历史特征。马克思的哲学旨在批判"第二自然"和突出主客体的非同一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马克思早期关于“人本自然”思想的基本观点,认为马克思前瞻性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世界的本体涵容和现实统一的和谐关系,克服了传统唯物主义本体论与认识论之间的矛盾和局限性,为当代哲学确立了生活实践的认识论原则。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具有丰富的含义,他既指出了自然之中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又分析了人与自然关系受到破坏的制度根源。正是在此基础之上,马克思向我们展现了他在丰富的生态思想体系。马克思对自然的认识对于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施密特在《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中首先继承了马克思关于自然界对人类具有先在性问题,来确立他唯物主义的立场。关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施密特从非本体论的层面提出了自然与社会"互为中介"的一对逆命题。其实,马克思在理解自然概念时,既从物质层面注重自然的先在性和客观实在性,又从实践角度强调自然所具有的社会历史特征。社会无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还是作为自然界的对立物,都可以中介自然;但自然只有作为社会的外部环境和生产要素时才能中介社会,当把自然看作全部存在物的总和的自然时,它包含人类社会,总体中介部分显然在逻辑上行不通。所以,施密特的这个"双向中介"理论中的"自然"的内涵不同,把它作为一对逆命题来理解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是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  相似文献   

8.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一书中提出马克思思想历程存在“认识论断裂”。审视阿尔都塞所谓马克思“认识论断裂”的三个理由,可以得出结论,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核心概念密切联系、人的问题构成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不可或缺的内容与主题、意识形态与科学理论的难以截然区分,这就表明阿尔都塞关于马克思思想中“认识论断裂”主张是有失偏颇的。剖析阿尔都塞所谓“认识论断裂”主张的失当之处对于弥补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人的本质与历史唯物主义关系上的困境、正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与人的内在联系、明确科学与意识形态的辨证关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自在自然和自然的自在运动是完整的马克思自然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把实践作为马克思哲学的解释原则是有局限性的,实践只是形成人化自然的因素之一,它不能解释自在自然和自然的自在运动.把“人化自然”说成是马克思自然观也是片面的.两种主张的提出是对马克思有关文本误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生产力思想的理解长期以来存在一个极大的失误,就是无视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把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一般”等同于“社会生产力”的特殊。这种片面理解在理论上肢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在实践上加剧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在指导思想上抽掉了可持续发展观的世界观基础。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亟须恢复和重建。  相似文献   

11.
人的本质问题的症结在马克思看来是人的存在与本质的断裂,表现为异化劳动的历史形态,而"自由自觉的劳动"是实现两者统一的桥梁。本文试图以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基点,从"劳动中介"思想的提出、思想的论证以及"生存论"范式的影响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次从"劳动中介"的新思维角度解读"人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从获得方式、内容和表现方式上对张载“见闻之知”和“德性所知”的关系进行阐发,而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予以阐释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3.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是李白亲和自然的人生总结。无论是得江山之助的亲和之兴,还是以自然为宗的独坐之趣,抑或是无江海而闲的丧我之心,其好入名山游的生态学意蕴的文化价值远远超过了诗人及其诗文本身。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从生态学的角度解读李白亲和自然的诗文,有益于我们反思当下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文学公共性是借用哈贝马斯在社会学领域提出的公共性概念形成的。文学公共性概念的提出为我们对中国文学的反思与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文学公共性的角度,通过文学公共性与个人性的关系阐释与解读闻一多的诗歌是一个新的尝试,一方面拓宽了闻一多诗歌研究的视野,另一方面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闻一多诗歌的创作。闻一多诗歌创作“泾渭分明”的前后分期实则是交织了一条公共性与个人性编织的红线。  相似文献   

15.
我国学者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问题一直有着各种说法,再一次全面准确地认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无疑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人本问题在马克思的原著中的主要表述体现一种多维考察,主要有自由精神理论、人的类特性理论、人的需要理论、社会关系的总和论四种,而人的本质是一个包含着多种要素、动态发展和日益完善着的系统的质。  相似文献   

16.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人性。而两者的人性论思想都蕴含丰富的德育价值,两者蕴含的德育思想既有共同之处又存在差异。两者都肯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分别提出由内而外与由外而内的德育方法。  相似文献   

17.
珀西·比希·雪莱的作品充溢着对自然的热爱,蕴藏着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憧憬,契合了当今生态主义思想。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雪莱自然抒情诗,促使人们对自身的生存处境进行反思,而回归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改变这种局面的一种方式,这也是雪莱诗歌当中所倡导的一种理念。  相似文献   

18.
环境哲学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智慧之思。它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基础上,以全新的眼光来解释世界,把“自然-人-社会”看作是一个辨证发展的整体,提出了关于自然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新认知,“自然权利”本质上是人的环境权利,人具有积极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责任。环境哲学是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础,它要求人们从机械世界观转变为生态世界观,从人类个体主义转变为生态整体主义,从片面发展走向人-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内在超越与“性”从“生”而“性”的演化过程息息相关。孟子继承子思的思想,以性为枢纽,将天内化于心,又将心提升而超越地达于天。荀子则沿着告子的思路发展了“生之谓性”的思想,反对先天的道德性。他从知的角度,将以“仁义”为特征的道内化于人性,从而构造出与孟子不同的内在超越的另一条路径。  相似文献   

20.
陈雪 《海外英语》2012,(11):175-176
Ecocriticism is the combination of contemporary ecological thought and literary study,which has the double features of both literary and cultural criticism.The Call of the Wild is Jack London’ s masterpiece,and also one of his most successful animal novels.This paper attempts to interpret this nov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sm to analyze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Buck’ s desocialization and his returning to nature.Also it emphasizes the theme that human beings should take their obligations seriously and live in harmony with na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