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是“新”的定位。新大纲在导言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这不仅准确地阐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第一次给语文学科的特点作了定位,而且合理地解决了历时多年的论争,很容易为语文同仁们所接受。简言之,它既有科学性,又有接受性,且做到了二者的统一。1.从语文角度来看,当以工具性为主,人文性为辅。因为人文性不只语文所独有,政史地皆有人文性。而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工具;没有语文,就没有其他学科。2.就语文教学来谈,工具性更为重要。因为工具性是教学的基础;人文性必须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2.
一、语文既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也就是说要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前一段时间,语文界出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讨论,其实是对语文性质的理解各执一端。“工具性”论者强调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交际的工具,或者说是传递信息的工具。“人...  相似文献   

3.
“以言为先,言、文并重”是很多人认同的一个文言文教学原则,但它依然没有明确“文言文应该教什么”的问题,特别是关于“文”的落脚点。“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经过新课改的深化,无论新老教师,对于语文课程有了基本的共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思想性作为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属性,恰恰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对接点,并完全融入二者之中。面对今天的语文新课改,作者认为语文教育要做到培育学生文化知识与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是新课标和新课改所要求的。由于语文教学“人文性”的缺失,所以才呼唤加强语文教学人文性的问题。其实人文性是各学科所共有的属性,运用语言文字的工具性才是语文学科所独有的。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必须将其人文性和工具性很好地统一起来,力避顾此失彼,重此轻彼的倾向。  相似文献   

6.
吴娟 《鸡西大学学报》2009,9(5):117-119
学术界围绕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争执不休。工具论者从语言的工具性推及语文的工具性,认为语文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思想、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储存传递信息的工具,并因此将语文定位于工具学科。人文论者认为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学科是站在人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笔者认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才是语文的真正本质。  相似文献   

7.
提到“工具性”和“人文性”,人们很自然的联系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作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看似源自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实际上我觉得这二者之间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写作过程是不同于语文中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的.写作是一项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8.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明确自己教的是什么。也就是说,首先必须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因为它决定着语文教学的目的、内容、方法、效果,是实现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使语文教学走向科学化的前提。对于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几十年来一直争论不休:有一元论者,认为是工具性;有二元论者,认为是工具性加思想性;有多元论者,认为是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的综合。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这三位语文教育家是一元论者,他们认为“语文是工具”。他们由“语文是工具”这一本质属性出发,明确而具体地提出了语文…  相似文献   

9.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对“语文”这一学科的科学定位意味着:第一,汉语是我们的民族语言,足以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骄傲、去自豪、去传承发展;第二,它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糅合的、融合的,而不是简单的人文性+工具性.在人文熏陶的同时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才是新课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更应注重“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新课改强调,作业不再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是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应体现开放性、创新性、趣味性、发展性和人文性。  相似文献   

11.
尽管语文界对于语文的学科性质及教学改革见仁见智,但对于“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与统一”这一观点则并无异议。那么,既体现人文性又体现工具性应该作为语文教学的理念并应该付诸实践。然而,在语文教学的具体操作中,人们似乎一反既往,由原来的重视工具性、轻视人文性高速度、大幅度地裂变为重视人文性、轻视工具性,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并且已经造成不良后果。作为高中语文教师,笔者在教学中遇到的尴尬和困窘足以说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12.
我们对语文教材“三性”(工具性、人文性、时代性)的认识有没有真正达到辩证和科学的境界?笔者在此略陈感想,以示知无不言。一、工具性之特殊性语文学科的性质到底是什么? 所谓“人文”派与“工具”派之争,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站位之争。“人文”论者始终只是站在母语“习得”的角度说话,自然容易得出“语文教育即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13.
冯雷激 《教育现代化》2005,(11):110-110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它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同时又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角度界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同时也给广大语文教师一个信号:要充分挖掘文本丰富的人文内涵,追寻失落的“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不仅是重要的,更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语文的性质是什么”已成为“世纪性的困惑”,工具性、思想性、科学性、人文性都有过自己的一席之地,但将它们放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审视,又都有失偏颇。当代的语文性质是“科学人文性”,即工具性、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一是"新"的定位.新大纲在导言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这不仅准确地阐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第一次给语文学科的特点作了定位,而且合理地解决了历时多年的论争,很容易为语文同仁们所接受.简言之,它既有科学性,又有接受性,且做到了二者的统一.1.从语文角度来看,当以工具性为主,人文性为辅.因为人文性不只语文所独有,政史地皆有人文性.  相似文献   

16.
一、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表述   “新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 1996大纲相比,看似改了几个字,其实体现了语文教育理念的变化。 (1996大纲除了说语文是“交际工具”外,还加了一句“文化载体”,其实“载体”也是工具,表述似不够全面。 )即在肯定语文“工具性”的同时,又强调了它的“人文性”。我以为这较好地揭示了语文的本质属性,因为语文本来就是语言、文化的统一体,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说:“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 (语言和人是俱在的…  相似文献   

17.
历来,关于文学语言的根本性质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的争论一直持续不断。这里,我们仅就人文性或人文精神的弘扬方面,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审美能力。一、审美素质及其在语文素质中的作用在人类的各种素质中,审美素质是一项普遍而又特殊的素质。审美,与人类的其他活动,比如政治活动或生产活动不同,更少一些“实用的”和“功利的”目的,更多一些“精神的”和“文化的”的意义。然而它又是人类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没有它,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失去了“精神”和“文明”。语文教材或读物中的文学作品对于提高高中生的审美能…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一直受到较多非议,对它的争论多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过。2008年《语文建设》第1期刊登了教育部语言文字司副司长李宇明答记者问的一段话:“语文学界历来存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论,我觉得这一争论是无解的,别说语文具有人文性,物理、化学也具有人文性。语文具有工具性,数学、逻辑学也有工具性,老这样争论实在于事无补。”谈到语文教育的定位问题,他说:“如何定位语文教育,问题很大,也很复杂。我主张从语文教学的目的上给语文教育定位。从目的上看,语文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过好现代语文生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与工具性问题,是新课改以来教师们普遍关注的焦点话题.工具性孕育着人文性,人文性促进着工具性.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促进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良好融合,实现真正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培育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它的“工具性”。又应该注重教学中发掘培育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