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汉书》《汉书》首创纪传体断代为史的先例,记事始于汉高祖刘邦元年(前206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历时230年,包举西汉一代和短促的王莽政权。作者班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32年)。父亲班彪是史学家,曾作《后传》数十篇续补《史记》。班固以《后传》为基础,历时20多年,至死于狱中,尚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完,由班固之妹班昭补作,马续协助,写成了《汉书》。《汉书》以汉武帝中期为界,可分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基本录自《史记》,后一部分,就史料的原始性、系统性、完备性来说,在今天存世的西汉史史料中,没有哪一种可与它相比拟,它在西汉史研究中的重要性是独一无二的。  相似文献   

2.
王展妮 《兰台世界》2016,(20):155-157
本文以《汉书·儒林传》为主要材料,参之《史记·儒林列传》及《汉书·艺文志》,梳理了西汉《易》经师承传授关系,并探讨了西汉易经传承中的几个问题,认为《易》在汉初并非单线传承、西汉易学流传并非只有田何一家及孟喜《易》与焦、京《易》之间存在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3.
《二十五史》的形成与其发展历史要细说起来,是十分复杂的话题。简单说来,从太史公司马迁创立了纪传体编著了《太史公书》,即《史记》后,班固又为西汉一代编著了《汉书》,其后每代都有断代史出现。而后代断代史或“广断代史”(如《南史》、《北史》、《五代史》、《五代史记》等)的累积,又总是追随排列在通史  相似文献   

4.
从《史记》成书到《汉书》问世,两汉历史叙事的视角,经历了由第一、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双重视角向单一的第三人称视角的转变,此后,《汉书》的叙事视角随同其他体例一起成为断代正史的定格,而《史记》及其续补之作的叙事视角,也相应地固定为西汉中后期特有的时代风尚。《西京杂记》文本明显的《史记》型叙事视角和选材取向,不仅与《汉书》以后《后汉书》、《三国志》等断代正史的叙事视角绝不相类,而且与《汉武帝内传》、《汉武故事》、《博物志》、《搜神记》等汉魏六朝笔记小说的叙事视角明显不同,所以其原始文本的写作时代,应该就在西汉后期。这一结论与考古发现对《杂记》内容的印证等其它证据相结合,说明葛洪关于《杂记》文本源自刘歆的说法能够成立。  相似文献   

5.
《汉书·五行志》是一篇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史志文献,对于我们了解汉人灾异观念,特别是了解西汉《洪范》五行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不过该志体例繁乱,内容颇涉荒诞,因此素称难读,而中华版《汉书》在该志的标点、分段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汉书·五行志》的体例研究为基础,指出中华版《汉书·五行志》标点、分段不妥之处若干种,以及今本《五行志》中疑似存在的讹误、衍文数处,对《五行志》的某些内在体例也作了系统的辨析.  相似文献   

6.
荀悦是我国历史上对编纂有独特见解的历史学家,他在历史编纂方法和思想上多有建树。荀悦的历史编纂成就主要体现在《汉纪》的撰述上,他仿效《左传》的体例,对班固的《汉书》加以改变而成的编年体西汉史,集中体现了荀悦深刻的历史编纂思想,是中国封建史学传之于后世的宝贵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7.
《汉书·刑法志》是我国首部对远古到西汉时期法律制度的历史沿革、法令内容和实施利弊进行翔实记录和精确叙述的古代法律典籍,反映了西汉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一些基本的法律思想,有助于人们对西汉法律制度的了解和熟知.  相似文献   

8.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将诸子分为十家,这种分类与先秦西汉诸子百家学术的发展和西汉时期的政治思想文化及刘歆《七略》密切相关,对后世目录学著作的分类和诸子学术和中国学术思想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9.
自清代目录学家章学诚提出西汉刘歆《七略》中有“互著”之法后,历来都有不同看法。章氏据《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称省例而提出“互著”之法,实际只是一种推测;而反对者亦无强硬的实证。《七略》今已不存,我们只能据《汉志》  相似文献   

10.
先秦诸子的著作,经西汉末刘向、刘歆整理,载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的有140家,而流传至今的,不过20余种,其中主要有《管子》(管仲)、《邓析子》(邓析)、《墨子》(墨翟)、《老子》(老聃)、《文子》(老子弟子)、《关尹子》(关尹喜)、《列子》(列御寇)、《杨子》(杨朱)、《商君书》(商鞅)、《申子》(申不害)、《尸子》(尸佼)、《公孙龙子》(公孙龙)、《庄子》(庄周)、《慎子》(慎到)、《尹文子》(尹  相似文献   

11.
《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史志目录,是东汉班固在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整理编撰的《七略》基础上增删修改而成的。关于《汉志》收录文献情况,该志篇末称:"大凡书,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其中涉及到"家"的概念和数量,本文拟作些讨论。  相似文献   

12.
第二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出版(公元前221年——公元581年)第四节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著作(二)史学、地理学两汉时期,史学取得了重要成就。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和东汉班固的《汉书》,就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两部名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原名《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大约东汉以后才有《史记》之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多字,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大部分,记  相似文献   

13.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图书目录,它记载了从先秦至西汉的大量典藉,分类明确,评述简要,为后人了解西汉以前典籍概况、先秦学术思想源流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文章以该书为中心探亡寸汉代典籍整理特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辑考<汉书>疏议诏奏所引"<春秋>之义"48例,经统计排序,显示出<春秋>所代指各传在西汉朝政话语中的存在状况及其变化态势,表明<汉书>作者并未刻意窜乱所引疏议诏奏等史料而伪说"古学".同时,也反映出西汉不同时期内儒术语境的变化.<汉书>对"古学"的记述,正是作者在新的儒术语境中反观、解叙历史的结果,是时代学术风尚使然,亦不应认定为伪说"古学".  相似文献   

15.
严正 《图书馆界》2005,(3):22-24
小学类文献在我国古典目录学的著录中大多附列于经部,自西汉的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七略》以来大凡官修、史志目录中小学一类,莫不附入经部,私家著薄录之书,也多依此例。《汉书.艺文志》所收小学类文献凡十家,十二种,四十五篇,大多数已经亡佚。通过考辩笔者认为《汉书.艺文志》所收小学类文献全部是字书,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史籀》至扬雄作《训》一篇七种皆为古今字体之书,包括周之《史籀篇》(大篆),秦之小篆,汉之隶书、草书以及应用诸体。《别字》以下五篇为解释古今字之异同,说其读、言其义稍微带有训诂、训释意味的字书。  相似文献   

16.
在《史记》、《汉书》的记载中,"七"与"十"两字颇为特殊.陈直先生在《汉书新证》中曾说:"在西汉时,七字书作十,中画甚短,与十字极相似."②张勋燎先生则对此作过详细考证,指出:在先秦时期,即秦统一之前,"七"字写作"十"型,而"十"字写作"|"型或者在"|"中间加一点,此时"七"字和"十"字在写法上尚有分别,但到了秦统一中国之后,"七"字仍写作"十"型,但是竖画较"十"字型较短,而"十"字也写作"十"型,"七"字和"十"字的区别极不明显,整个西汉两百多年,"七"字都保持了秦代常用的写法.  相似文献   

17.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第一部史志目录,它在刘向、刘歆父子的目录学成果——《七略》的基础上成书,反映了西汉后期的学术及文学思想。文章通过分析《汉志》中诗的著录及《六艺略》“《诗》类”小序、《诗赋略》总序的相关叙述,初步揭示了《汉志》诗赋有别、诗皆入乐可歌、诗可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以及解诗应求其本义的诗学观。  相似文献   

18.
据典籍记载,最早整理汉赋的恐怕是西汉的司马迁,他在《史记》中全文载录了贾谊、司马相如的6篇赋作。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梁范晔的《后汉书》继其踵武而又发扬光大,二书整理、载录的汉赋共有11家,30篇。不过,史官的整理仅限于成就较高,影响较大的少数名作,并且其搜集的写本未必完备,校勘的方法相对简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当时的所有汉赋进  相似文献   

19.
一其人其书考信《小尔雅》虽然早在西汉时就已成书(《汉书·艺文志·孝经家》有著录),但长期以来被《尔雅》的巨大影响所掩盖,关注者甚少。从《小尔雅》问世直到清代这一千六百多年的时间里,只有两个人给《小尔雅》作过注,一个是东晋的李轨,一个是北宋的宋咸。两人的  相似文献   

20.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以下称《汉志》)著录有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这是对医学典籍的最早著录。《汉志》所著录的书籍,是在西汉刘向《别录》、刘效《七略》的基础上编制而成。所以,其所著录的医经、经方之书,俱是西汉以前存世的医籍。要了解这些医书整理和著录的情况,应先了解刘向等校书的方法。一、《汉志》对医经与经方的整理著录方法据《汉书·艺文志序》说:“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威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其中专门提到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