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材分析 《花的勇气》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节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  相似文献   

2.
《花的勇气》是一篇略读课文,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生动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作者是从"失望",变成  相似文献   

3.
《花的勇气》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细致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变化,最后作者被花儿傲风斗雪的精神所感染,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勇气。一、教材特点1.情节情感,双线并进。情节的发展:只见绿地不见花——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看见花的原野——"看见"花的气魄。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课标教材《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围绕“生命”这个主题,选编了《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花的勇气》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对人生的感悟。《触摸春天》一文,描写了一个盲童在花  相似文献   

5.
《翠鸟》(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5课)这篇课文形象生动地介绍了一种生活在水边的鸟——翠鸟。课文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语词的运用非常准确、生动。笔者尝  相似文献   

6.
笔者记录了一堂语文课的教学时间分段,教者执教的《音乐之都维也纳》(苏教版第十册)一文:课的开始让学生自读学习全文(大约五分钟),初步了解课文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然后,教者让学生挑选感兴趣的内容再读,略作巩固,以达到知其所以然,如维也纳为什么一天也离不开音乐,维也纳为什  相似文献   

7.
课堂上孩子笑脸如花。班上正在进行《黄河象》(人教版第十册第19课)一文“有新意的复述课文大比拼”活动。  相似文献   

8.
<正>一、教材分析我今天讲的《花钟》这一课是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中的一课。本单元共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花钟》这课是一片精读课文,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原因,作者先讲观察后的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时间不同。并形象列举了牵牛花等9种花不同时间开放;接着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两个原因: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  相似文献   

9.
《翠鸟》(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5课)这篇课文形象生动地介绍了一种生活在水边的鸟——翠鸟。课文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语词的运用非常准确、生动。笔者尝试引导学生用字理析解的方式进行词语的品味和感悟,  相似文献   

10.
《海上日出》(六年制九册第3课)是著名作家巴金一九二七年去法国留学途经红海时在船上写的。课文描写了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歌颂了朝阳巨大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下面就《海上日出》一文中几组词语的  相似文献   

11.
《打碗碗花》(第五册26课)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我”对童年时代采摘打碗碗花的往事的回忆,表现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和勇于探索的可贵精神。课文故事情节简单,语言朴实生动,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因为课文主要是记叙“我”打碗碗花会打碗的说法有怀疑,想探索个究竟。所以,课文从第二自  相似文献   

12.
教材简析:《维也纳生活圆舞曲》是一篇选读课文,教学时可把它作为略读课文来处理。作者描写音乐之都维也纳,却对金色大厅、经典曲目、音乐家不着一字,而是另辟蹊径从生活的细节处入手,即从鸟鸣声(钟声)、花、生活场景等多角度、多层面展示了这座城市作为音乐之都的独特风情。  相似文献   

13.
在观摩交流课《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归纳课文的结构特点。短短几分钟后,有学生举手,流利地说出答案。随着该生的回答,教师用多媒体--呈现了标准答案:1.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2.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相似文献   

14.
方红梅 《教师》2010,(33):18-18
《花的勇气》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这篇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无花一寻花一盼花一见花—感受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  相似文献   

15.
阅读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异域风情”之《维也纳生活圆舞曲》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美丽的地球村》之《荷兰的花》。学习目标 1.感受维也纳与音乐、荷兰与花的密切关系。2.学会使用“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二册第六组课文是整个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组课文,”学习时,要注意综合运用小学阶段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詹天佑》是这一组的第二篇课文,也是整个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篇讲读课文。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出现了四个关联词语。教学时.可抓住关联词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本节课是一节二、四年级语文同科目复式课,二年级第24课《葡萄沟》第一教时,进行字词教学,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四年级第20课《蛇与庄稼》第二教时,进行讲读课文,完成课后作业。  相似文献   

18.
熊福建 《江苏教育》2012,(13):30-31
一、现象与剖析:当前课堂中缺失生命在场体验,导致了阅读教学的高耗低效现象一:手段和目的的倒置——生命在场体验的异化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学生就文本质疑,提出了近二十个问题,后来确定了四个问题作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相似文献   

19.
【教材简析】《花的勇气》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生命主题"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由作家冯骥才创作,全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该文构思精巧别致,以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寓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作者精美的文笔、深邃的内涵,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但由于课堂40分钟的限制,我  相似文献   

20.
一李清照的《醉花阴》《声声慢》是人教社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4中的一篇课文。而在课程改革之前的高中语文教科书中,仅有《声声慢》是作为自读课文中的篇目之一列出的。我认为,高中语文课标实验教科书将李清照前后不同时期创作的两首"闺怨词"组合在一篇课文里,应是别具匠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