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谈诗的美     
美,是一种专门的学问.关于诗的美学,也有许多专门的著述,我不搞文艺理论,对这些问题没有认真研究,今天谈这个题目必须把“我”字强调一下,不是“自我表现”,而是告诉大家,我讲的这些东西,没有什么“经典”根据,只是我“自产自销”的“土特产”、“家做鞋子”,是我个人的学习体会,一个诗歌作者的浅见. 诗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也可以说,在哪些方面着力,可以把诗写得更美一些?从我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体会到这样两点:  相似文献   

2.
诗与漫画     
诗同漫画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联系最密切的一种形式要算“诗画配”了。一首诗,配上一幅漫画,给人一种新的感受。 漫画、“诗画配”的形式的产生可能是受了国画或绘图小说的影响。从中国画的发展看,最先成熟起来的是人物画,唐代达到了高峰。唐、五代至宋,花鸟画日趋兴盛。到了明、清时代,打破了单一的绘画形式,形成了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形式,我们现在看到,在画上题上一首诗或一句诗,已经是相当普遍  相似文献   

3.
繁星兄要出版他的第四本诗集了。这也是他第四次嘱我作序。 我捧起他用心铸出的这块厚重的“成熟的界碑”,眼前倏地幻化出这样的图像:一位毕生跋山涉水走四方的新闻工作者,在他到了退休年龄的时候,他没有“退”到居功自傲沾沾自喜的花丛中,也没有“退”到无所事事打发黄昏的泥淖里,他“退”进了一方新的天地、一个新的梦境之中——这方天地就是诗的天地,这个梦境就是成为诗人的梦境。这方天地果然天高地阔,这个梦境着实五彩斑斓。应该说他是成功的,10年之间,他竟然写出了1000多首色彩各异的诗,出版了4本分量不同的诗集。…  相似文献   

4.
人间要好诗     
我非常喜爱诗歌,但对诗歌研究不多。我一生读的多是史书,写的多为散文。有同志请我谈谈读诗写诗的问题,不允许当“闭口道士”,只好讲这么三点:一、阅读观感我拜读总政老干部学院《诗词选集》,深受鼓舞。清代李家骏说:“只知诗到苏黄尽”。鲁迅也曾说:“好诗已被唐人写完”。现在看来,这种论点是不能成立的。这本诗词作  相似文献   

5.
人们常说“诗言志”,这大多用在那些忧国忧民的大诗人身上。杨先生的诗作说不准是否有“言志”的成分;但是我确信一点,杨先生的诗任说“高雅”也好,“打油”也好,说它是“诗画像”那是一点都不为过的。因为那些诗,从多方面把他的为人、形象、性格、喜恶、情感都活脱脱地展示出来了,读着他的诗,就宛如在欣赏一幅幅生动、诙谐的人生速写。杨先生喜欢运用自嘲戏语,发泄、释放自己的情感。他曾给自己的诗集取名为《银翘集》,并解释说:“我的打油诗多是火气发作时写的,用‘银翘解毒丸’来散火最合适。”他的自嘲诗很多,都挺风趣。例如,“少小欠风流,而今糟老头,学成半瓶醋,诗打一缸油,恃欲言无忌,贪杯孰与俦,蹉跎惭白发,辛苦作黄牛。”  相似文献   

6.
诗钟是一种中国特有的趣味性文学活动的作品,以竞赛方式在规定的格式和时限内写出一副七言对联;也有时不进行竞赛,而是与师友一同写作或个人创作。这一活动从清朝中叶兴起,到清末民初盛极一时,在社会文化生活以及政治生活中发生过相当影响。经过一度沉寂,近年在一些地方又逐渐兴起。 一、诗钟的体例 诗钟的得名,是由于最初沿袭“刻烛成诗”的办法限时,以细线坠铜钱系在线香上,线香燃烧到一定的时间,铜钱落在下面的铜盘中,铿然一响有似钟声,大家停笔交卷。在各地还有些其他名称,在福建则通称为折技,以诗钟之名为最通行。诗钟的格律,与律诗的“颔联”“颈联”基本相同,主要有分咏和嵌字两种体式。以下分别举例简介:  相似文献   

7.
美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它与哲学有着很深的渊源,从古希腊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提出“美本身”这一要领到鲍姆嘉登对美学内涵的界定,再到康德的“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形式”及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等命题的提出,美学始终处于认识论的范畴,具有较浓厚的理论色彩与纯思辨色彩。直到20世纪初期,存在论才开始被引入美学研究领域,并于大半个世纪以后再度勃兴,逐步进入主流美学思潮。西方现代美学由此实现了由哲学美学到人生美学的转向。著名美学家曾繁仁先生的美学探索也经历了一个由认识论到存在论的过程。他新近结集出版的《…  相似文献   

8.
辽宁大学出版社最近出版了一本很有学术价值的译著:《节奏的美学》。作为诗人,读这样一本诗节奏美学著作是非常高兴的。作者松浦友久先生是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研究院教授,文学  相似文献   

9.
诗是抒情的语言艺术.那么,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呢? 我在青年习作中,看到一首题为《和平,我爱你》的“诗”,抄录其中两节如下:“和平,我爱你/你给我美好的回忆/你给我思考的主题/从此,我寻求你/好在你的躯体下生息”;“和平,我爱你/建设,只有你才能承担/四化,只有你才能实现/人民,需要你……”。姑且不说,语言是否通顺准确和构思是否新颖别致,上面这些话首先是空洞无物的,从最低的层次来要求,  相似文献   

10.
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诗电影”就作为电影的一种风格样式在无声片时代出现,但仅仅只是着眼于节奏与诗的类似。紧接着,前苏联电影大师爱森斯坦接过了“诗电影”的大旗,创造出了“杂耍蒙太奇”,但也仅限于在镜头的隐喻上与诗相似。时至近二十年,诗电影才在世界影坛崛起并独树一帜,成为一种崭新的电影模式,不仅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写意性,而且更有其诗一般的含蓄美、净化美和意境美。诗也好,电影也罢,尽管他们不属于同一艺术范畴,它们仍然能相伴相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以为蒙太奇才是它们携手并肩的“月下老人”。  相似文献   

11.
“最武汉,最生活”。腾讯·大楚网尚在孕育之时,我就提出了这样的办网思路。  相似文献   

12.
我在八九岁时,第一次写了一首诗。 那时我父亲是好莱坞的大亨,派拉蒙制片公司的经理。母亲在各种学术活动里是个领袖人物,帮忙把“文化”介绍给二十年代充满活力的好莱坞。 母亲读了我的那首小诗,哭起来了。“柏弟,这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全泰山诗》为中心,对泰山历代诗歌创作的兴衰、嬗变、演进作一考察,认为其创作重心经历了从崇山祀岳到范水模山、从怀古咏史到歌风纪俗、从借景喻道到精神揭示的三重演变.进而认为《全泰山诗》所展示的内容,其实也是用诗笔写就的“泰山思想史”或“泰山心灵史”.  相似文献   

14.
我本来是学哲学,以为能穷极真理,结果大失所望,从哲学系毕业时对哲学却有点恨之入骨。据说哲学是聪明人的学问,自己不是聪明人,所以用一句最俗的俗话来个一言以蔽之:“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无奈身不由己,毕业分配到哲学所,强作“聪明人”。哲学所很宁静,很适合做各种纯粹的和不纯粹的玄想。我生来不善玄想,况且这是1984年,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热闹起来,耐不得寂寞的我想凑热闹去,正好解放日报招聘记  相似文献   

15.
一套装帧精美内容丰富的“当代中国美学思想研究丛书”(七种)放在我的案头上。这是辽宁人民出版社奉献给广大读者,尤其是美学和艺术工作者的一套既有学术价值又有普及作用的好书。这套丛书的编者试图通过对当代中国美学影响较大的美学家的美学思想的研究,勾勒出当代中国美学思想史的基本轮廓。从已经出版的这七本书  相似文献   

16.
为庆祝成立60周年,香港三联书店举办的“我的最爱:三联好书选举”活动,结果近日揭晓。据介绍,“我的最爱:三联好书选举”由读者从100种精选的香港三联书店图书中,投票选出最喜爱的10本。整个活动共收集了近3000张选票。选出的10本好书,将于该店秋季大减价期间以八折优惠读者。  相似文献   

17.
记忆与诗     
“一年已过去一半,就像去金神庙,已经走到梅家桥一样。”——就这样口气平淡地说着话,《飞廉的村庄》把我们带到了另外一个时空。这本关于乡村生活的写景叙事抒情的小随笔,是我读过的关于乡村的最优美的文字之一。舒飞廉最初在天涯闲闲书话每天一段地贴这些小文章时,也许并没有想着它们  相似文献   

18.
像我这样三十年前开始读大学的一拨人大都记得有本书叫《诗人哲学家》。几位兼攻哲学、文学的青年学者想要证实哲学是最有诗意的东西,于是他们到西方哲学家身上去寻找诗人的影子和灵魂,结果在帕斯卡尔、诺瓦利斯、施莱格尔、克尔凯戈尔、尼采等西哲身上找到了意想中的东西,攒成了周国平先生主编的这本书。但同时,这也反映出一种学术的病态--现当代学人似乎更擅长向西方文化去找寻精华。其实,与诗人遇上哲学家相仿,沿着中国古典文化特别是诗文传统溯源,将自己的一腔诗心诗意与书法这一“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熊秉明语)相融合,常年修炼,相信也会收获极有意味的结果。在我心目中,李一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做人有诗请、创作富内涵的“诗人书法家”。  相似文献   

19.
诗与知音     
伯牙鼓琴,心想着高山,钟子期则说:“峨峨兮,若泰山;”心想着流水,钟子期则说:“洋洋兮,若江河。”伯牙闭口弹琴,心中所想,钟子期就一定从琴声中听得出来。这等知音一直叫我叹服不已。难怪钟子期一死,伯牙终身不再鼓琴。近来,我不知不觉之间,把伯牙、子期、知音与诗联系起来,总觉得有些写诗者与评诗者之相知毫不逊色于伯牙、子期。三  相似文献   

20.
意大利大诗人但丁,在论著《飨宴》里,曾就诗歌发表这样的见解:“诗不是别的,只是按照音乐的道理去安排的词章虚构。”因此,但丁以为,诗歌是不能翻译的。文艺理论批评大家克罗齐,也持类似的观点。而美国现代诗人弗罗斯特则发表了这样精彩而绝妙的见解,他说:“什么是诗?诗就是翻译中失去的。”这么说来,我们不能不承认,诗是最难获得广泛传播的文学品种。同时,我们又不由得想起清朝诗人袁枚,他曾说过这样一句流传后世的名言:“诗如鼓琴,声声见心。”(《续诗品·斋心》)而英国诗人拜伦则说道:“诗是感情激动的表现”,“诗本身就是热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