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史晓靖  徐源 《科教文汇》2010,(13):68-69
诗歌中任何感觉的表达都被称为意象,意象是理解诗人情感和意图的关键,是整首诗的灵魂所在。威廉姆.布莱克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先驱。他的诗歌意象丰富,寓意深远,在意象的营造和运用方面是当之无愧的专家。本文通过解读布莱克《伦敦》中的视觉意象和听觉意象,分析、总结诗人的情感和隐含意义。  相似文献   

2.
诗歌中任何感觉的表达都被称为意象,意象是理解诗人情感和意图的关键,是整首诗的灵魂所在。威廉姆.布莱克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先驱。他的诗歌意象丰富,寓意深远,在意象的营造和运用方面是当之无愧的专家。本文通过解读布莱克《伦敦》中的视觉意象和听觉意象,分析、总结诗人的情感和隐含意义。  相似文献   

3.
於蕾 《科教文汇》2010,(17):57-57,60
我们在中学古典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应教会学生掌握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知人论世",以此为解读古诗词的起点,以引导学生准确领悟和把握诗情诗境。"知人论世"对于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欣赏,对于更深刻、更透彻地全面了解作家的创作本意和思想情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璇 《科教文汇》2009,(11):90-90,118
为有效改变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单向理论灌输,忽视学生情感体验"的教学现状,利用信息化手段,将体验教学引入课堂中,以感悟、体验为切入点,同时建立学习型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使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相似文献   

5.
廉立华  冯卉 《科教文汇》2011,(19):122-123
"愤怒"是人类共同拥有的情感之一,具有极其深刻的内涵和寓意。许多语言学家已经对英语和汉语中的"愤怒"情感进行了深入研究。这篇文章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以"愤怒"的概念化为切入点,从认知模式和表达方式入手对日常汉英语言中"愤怒"情感概念隐喻的共性和相对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并尝试从中探讨其产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梁岚  白玲 《百科知识》2023,(12):69-70
<正>中国典籍翻译是对外推介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媒介,而古典诗词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和结晶,语言凝练、节奏整齐、意象丰富。意象是构成诗词的元件,也是诗词生命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因此意象的解读是古诗词学习的生命和灵魂。成功的诗词翻译在于成功的格式塔意象再造。  相似文献   

7.
郭如美 《科教文汇》2009,(3):116-116
试从音乐与古典诗词的关系分析入手,阐述音乐对培养学生诗歌理解感悟能力的促进作用。诗词教学中运用音乐能够使学生进入意境,加深对意象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音乐融入古典诗词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试从音乐与古典诗词的关系分析入手,阐述音乐对培养学生诗歌理解感悟能力的促进作用。诗词教学中运用音乐能够使学生进入意境,加深对意象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音乐融入古典诗词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品读诗歌,理解诗歌意象,由象而境,由境而情是鉴赏诗歌的有效途径。扑捉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突破意象表层含义去体悟其内在意蕴,是顺利进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感情的关键。领悟诗歌主旨,从中获取不为自己所亲历的人生感悟,体悟另类情感,以提升自己生活品味,感受阅读的愉悦,是我们读诗的目标之一。由象而境,由境而情方能"曲径通幽"。  相似文献   

10.
孙娟 《科教文汇》2010,(22):50-51
许渊冲教授在实践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提出"三美"论,对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翻译了大量的诗词作品,传播了中国文化,也提高了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本文旨在用"三美论"解读许老英译李商隐《无题》的上片,再现原诗中的"意美"、"音美",看译者如何"戴着镣铐跳舞",指出在诗歌翻译中以"三美"论为指导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蔡琳雅 《科教文汇》2008,(14):61-61
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诗是开启心灵的艺术,诗可以提升人的文化素质,赏析诗词的关键还在于对诗词意象的把握与意境的探究上。  相似文献   

12.
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诗是开启心灵的艺术,诗可以提升人的文化素质,赏析诗词的关键还在于对诗词意象的把握与意境的探究上。  相似文献   

13.
吴兴玺 《科教文汇》2008,(27):247-247
情感是一座桥梁,在艺术创作中沟通着创作者与表现对象。艺术家通过思考形成了对创作对象的感情,又以自我意象和创作语言将感情孕育于作品中。在观众对作品的欣赏即再创造中,感情又是沟通观众与作者的桥梁。  相似文献   

14.
"雨"一直是我国历代文人的宠儿,雨在他们的作品中充当着重要的抒情角色,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诗词中涉及到雨的佳句层出不穷,成蔚然大观之势,仅《全唐诗》中的雨意象就有七千多处。从清新灵动、或浓或淡的愁绪、清丽雅致、别有深意几个类别来分析王维诗歌中为数不少的"雨"意象。  相似文献   

15.
窗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文学意象,以全宋词为考察对象,从宋词窗意象的风格特色揭示宋人通过窗意象而展现的各种情愁,并对宋词“窗意象”频繁出现的原因及“窗意象”与其他意象组合而产生的美学风味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郑愁予是中国的现代诗人,但他的诗歌中蕴含着浓郁的东方意象,自觉地回归古典诗词中传统的审美意境,他的诗以婉约清丽,苍茫迷离的古典审美情调,和波澜壮阔的情感意味,在现代中国诗坛的舞台上,历久不袁。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树立"一本"(以学生为本)、"二让"(让语文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三维"(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的基本理念;按照文本解读(前提)、目标设定(方向)、资源准备(基础)、教学流程(关键)、教学反思(延伸)等基本程序和策略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18.
《科技风》2017,(4)
芭蕉是我国古典文学创作中十分常见的写作对象,自魏晋南北朝时期芭蕉就已经出现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直至唐宋时期,关于芭蕉的意象写作已达到巅峰。在此时期文学作品中芭蕉意象已经形成并且逐渐固化,除简单的芭蕉外,还出现了诸如雨打芭蕉、败蕉等特别形式的意象,其已成为诗人情感的寄托载体之一。本文就唐宋诗词鼎盛时期的芭蕉意象写作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9.
意象派诗歌是指二十世纪初,以英美青年诗人为代表创作的诗歌,这批年轻人活跃于伦敦,反对维多利亚时期的浪漫主义诗风,推崇诗歌创作时运用鲜明的画面感-即意象来抒发情感。而美国著名诗人庞德就是意象派诗歌的推崇者。他的意象派诗歌主张以鲜明的意象和简明的语言来创作,而庞德的《在地铁车站》就是其代表作。  相似文献   

20.
曹兴平  贺涵  冯琴  胡家镜  郭凌 《资源科学》2020,42(5):933-945
旅游目的地意象是目的地形象形成的前提,也是游客旅游决策的前置变量。成熟的游客将会投入更多资源参与决策过程,也更依赖目的地意象而非目的地形象作出旅游决策。本文以安徽宏村为案例地,以发表在旅游社交网站中的游客照片为研究样本,采用NVivo11软件进行内容编码,并用UCINET6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对编码后的节点数据进行了共现网络的量化分析,从景观元素及元素组合两个层面解读游客对宏村的意象感知。结果表明,自然风光和建筑构成了游客凝视下宏村的主体意象元素。由徽派特色民居和古村落水景等元素构成的“水墨宏村”意象游客关注度最高。空间上,各种景观元素有机组合,人文建筑与自然风光交相辉映,田园景观与古村群落相互映衬,当地独特的文化元素和古村落乡村生活画卷相得益彰。本文还基于游客照片分析的目的地意象研究个案,解读了游客凝视焦点和核心诉求,总结了皖南古村落旅游开发及营销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研究结论有助于古村落目的地明确自身资源保护和利用方向,优化旅游产品开发和供给,精准打造古村落IP并进行市场营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