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6 毫秒
1.
晚唐五代敦煌康氏家族是敦煌粟特人中势力很强的胡人,他们是唐敦煌从化乡的主体,从石城镇迁徙而来,成为敦煌的豪族,从事商业手工业经营,同时还在吐蕃及归义军政权中担任各种官职,亦官亦商是他们从政的基本特点,敦煌文书中留下了他们很多丰富的记载。康秀华就是他们中的代表,吐蕃统治时期出任吐蕃部落使,并经营胡粉等高级奢侈品生意,归义军时期出任归义军使衙判官,最后升迁为瓜州刺史。  相似文献   

2.
敦煌藏经洞发现的22件汉、藏文宅经写卷,弥补了目前唐宋时代同类文献缺失之不足.敦煌藏文本P.3288V《宅经·五姓家宅图等占法抄》与P.T.127V《人姓归属五音经》均系依据汉文本《宅经》编译而成.它们的发现,表明宅经文献不仅在中国古代的中原地区长期流行,同时对吐蕃日常生活也有深刻影响,隐喻着归义军时期敦煌吐蕃移民转型发展、积极融入地方社会的具体路径,成为唐宋时代汉、藏认同融合历史归宿的重要见证.  相似文献   

3.
唐五代敦煌粟特人与归义军政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唐五代敦煌粟特人与归义军政权郑炳林唐前期沙州敦煌县有13乡,其中专门设置了以安城祆为中心的从化乡来安置粟特人。①吐蕃占领敦煌之后,从化乡的建置被取消。据池田温先生研究,其百姓多逃亡粟特及回鹘地区,留居敦煌者则依附寺院成为寺户。②陆庆夫教授则对遗留敦煌...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敦煌文书P.3568号<普贤菩萨行愿王经>的译者吐蕃沙门无分别进行了考证,认为他就是汉藏传世史籍记载的赞普赤松德赞和赤德松赞在位时期的吐蕃著名僧人朗巴弥垛巴(rnam par mi rtog ba),又称为南拨特计波.<普贤菩萨行愿经>在吐蕃、汉地佛教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敦煌文书中保存有多件汉、藏文译本,对研究吐蕃佛教史、唐蕃交流史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唐与吐蕃交往密切,二者通过战争、和亲、使者往来等,进行着持续不断的文化交流,其中包括大量的中原史籍传入吐蕃,对吐蕃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P.T986《尚书》和P.T1291《春秋后语》为例,对中原史书传入吐蕃的过程及其影响进行简单考察。  相似文献   

6.
正意大利学者康马泰著、毛铭译《唐风吹拂撒马尔罕:粟特艺术与中国、波斯、印度、拜占庭》2016年11月由漓江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康马泰结合主持中亚布哈拉古城考古的挖掘实践及多年研究的心血之作。全书分为四卷:《粟特艺术与中国》《粟特艺术与波斯》《粟特艺术与印度》《粟特艺术与拜占庭》。关于撒马尔罕大使厅壁画上的唐代端午节、中国北朝墓葬中的粟特艺术、粟特信仰与佛教、印度教神祇的关系等,书中都有精彩论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康马泰于1989年首先考证出撒马尔罕大使厅壁画西墙内涵,并对这些关于唐  相似文献   

7.
十善法是佛教一切善法的基础,通过对法藏敦煌藏文文献P.T.4V《十善法广论》的译注和内容分析,结合藏文文献探讨吐蕃时期佛教伦理道德法对吐蕃法律的影响及作用。  相似文献   

8.
敦煌粟特研究历史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近一个世纪以来,国内外诸多学者所关注的关于涉及敦煌的粟特问题研究状况的简要概述。对这些成果,本文分为四个方面来分别论述:一、对敦煌所发现的粟特文文献的研究;二、对敦煌粟特人宗教信仰的研究;三、对敦煌粟特人聚落的研究;四、对敦煌粟特人社会活动的研究。通过这一概述,以期对敦煌粟特问题的研究状况有一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后汉秦嘉徐淑诗文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俄藏敦煌文献》敦煌号第 12 2 13号《后汉秦嘉徐淑夫妇报答书》校释 ,并结合传世文献 ,较全面地考订了后汉秦嘉、徐淑夫妇的事迹及他们的传世诗文 ,从而肯定了俄藏敦煌号第 12 2 13号文书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0.
沈琛 《家教指南》2022,(3):139-147
本文对有关吐蕃与景教、摩尼教联系的5组史料的性质、年代与真伪进行了重新检视,以此探讨景教、摩尼教在吐蕃的传播路径与范围,并着重对学界所提出的摩尼教相关知识自剑南道传入吐蕃之说进行了辨析。景教与摩尼教的传播主要发生在吐蕃新占领的敦煌,西境拉达克一带的景教和摩尼教色彩粟特语题记属于麝香之路上的粟特商人或者使者。有关摩尼教与景教的知识可能正是从敦煌和拉达克两条路经传入吐蕃宫廷。这两种宗教也未能在吐蕃腹地获得实质性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
赵晓星著《吐蕃统治时期敦煌密教研究》一书,2017年3月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分为上下两篇,共24章,62万字。上篇《综合研究》,整理了吐蕃统治敦煌时期与敦煌密教有关的大量文献与图像资料,对汉藏文献和图像进行了初步的分类与比对,讨论了吐蕃时期敦煌密教的特点与发展阶段,总结了中唐密教在整个敦煌密教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揭露了朝廷拓边政策的荒谬“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意未已”,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指天宝年间,唐王朝多次发动的对吐蕃的战争。据《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元年十二月,陇右军破吐蕃大岭等军,河西军破吐蕃渔海等军。二年四月,陇右军击吐蕃,破洪济城。五年正月,王忠嗣与吐蕃战于青海、积石,皆大捷。六年七月,高仙芝破依附吐蕃之小勃律,虏其王及吐蕃公主。七年十二月,哥舒翰筑神威军城于青海上,吐蕃至,哥舒翰击破之。从上列战争的性质看,唐玄宗已一改开元初奉行的和蕃政策,而代之以战争政策。与吐…  相似文献   

13.
敦煌写本P.3773V《凡节度使新受旌节仪》反映了天使西来授予归义军节度使旌节的过程。本文首先对P.3773V内容进行了详细考证辨析,并通过与敦煌莫高窟第156窟《张议潮统军出行图》进行比对,明确了迎接天使之仪与节度使出行仪式不同,进而结合正史及敦煌文献中相关记载,归纳了归义军接待天使的基本过程及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传世佛教史籍中法照在五台山的感通故事及其与法照一生传教的关系 ,从新的角度提出自已的观点。利用敦煌文献P 2 130所提供的珍贵资料 ,对以往学者们尚未搞清的法照在并州传教、由并州入长安的时间 ,提出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马德 《家教指南》2006,(3):37-41
本文对甘肃各地收藏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吐蕃文文献(敦煌藏文文献)作了简要的介绍,重点对敦煌市博物馆藏梵夹式经页《十万般若颂》的分类叙述;同时就甘肃藏敦煌藏文文献的价值、意义作出初步判断.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敦煌文书P.3620《无名歌》的研究,考证《无名歌》的作者和写作时间,进而探究敦煌民族英雄张议潮的生平,分析吐蕃统治敦煌时期与唐王朝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7.
《天宝差科簿》中出现的"捉钱"与"市壁师",是与商业有关的色役。敦煌粟特人担任"捉钱"经营官营高利贷,推测也私自放高利贷获利;"市壁师"的任职使他们监督敦煌各行市场,以便商业活动有规范的顺利进行。这两种公务执事刚好反映出粟特人后裔在敦煌商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丁媛  于业礼 《家教指南》2022,(5):143-151
敦煌文献中,存有《素问》《灵枢》《难经》《金匮玉函经》《脉经》等医经类文献残卷多种,是这些医经在中古时期流传的证据。而相关的传世医经类文献,大多经过宋人校改,早已非其原貌。将敦煌医经类文献与传世文献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发现除在文字词句上,敦煌医经类文献对传世文献有重要的校勘意义外,也是梳理医经类文献文本流传与演变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9.
李并成  解梅 《家教指南》2006,(6):109-115
荣新江、冯培红先生于《历史研究》2001年1期同时刊出大作,均认为归义军曹氏统治者为粟特后裔.这一结论有商榷的必要.考之史籍早在秦汉之际中原曹姓就已入居敦煌,其子孙又在河西一带枝叶分布.据《曹通神道碑》等,唐初谯郡曹通家族又因官居于瓜州,且屡立军功,荫及子孙,遂成为瓜沙颇为显赫的大族.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很可能为其族属.此外从归义军曹氏之婚姻关系、曹氏统治时期粟特后裔的地位及其影响等分析,都无法证明曹氏为粟特后裔.莫高窟一些洞窟中绘有曹议金的大幅供养画像和题记,画面上曹议金丝毫没有胡人相貌特征,完全为汉族面貌.  相似文献   

20.
陆离 《家教指南》2006,13(4):62-66
吐蕃统治河陇西域时期在各地设立了扎论(dgra blon)之职,为军事官员,有不同级别,在汉文文书中被称为防城使,可能源于吐蕃本部,系吐蕃特有职官.吐蕃在河陇西域各地还设有上部、下部牧地大管理长(stod smad kyi phyug mavi gzhis pon chen po)、畜产大管理官(byang vtsho ched po)、副牧地管理长(gzhigs pon vog pon)、畜产小管理官(byung vtsho chung)等畜牧业官员,源自吐蕃本部,其中牧地管理长(gzhis pon)在汉文文书中被称为草宅使.归义军畜牧业职官受吐蕃影响甚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