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雅鲁藏布江流域浅层地温演变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雅江流域是西藏粮食主产区,其地温的演变规律,对研究该区域作物生产力形式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利用近36年雅江流域5、10、15、20cm地温资料,分析雅江流域地温的演变规律,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雅江流域5、10、20cm地温与海拔高度呈明显的负相关.局部地形对浅层地温影响显著;近36年雅江流域各层地温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平均增幅为0.20℃/10年,增温幅度以15cm层为最大.增温主要表现在冬半年;年内各层地温最高值基本都出现在6月份,最低值均出现在1月份;5cm层对冷暖气团引起的升降温过程反应最为敏感,越向深层反应越迟缓;夏半年地温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冬半年随土壤深度而上升;雅江流域地温年振幅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但各地向下衰减速度不均匀;地温突变主要发生在雅江中游的拉萨,且都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雅江中、上游地区浅层地温以异常偏暖年份居多,而下游则以异常偏冷年份居多.在异常年份中,20世纪70、80年代多异常偏冷,90年代后均为异常偏暖.  相似文献   

2.
格尔木盆区浅层地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格尔木市气象台1961~2007年气温、降水及0—20cm各层地温资料,对地温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格尔木盆区各浅层平均地温在年际和季节变化上均呈现升高趋势,四季变化中冬季地温升高最大,春季最小;各浅层平均地温均于1986年发生了气候突变,突变增幅率达11.4%-15.8%;气温上升是影响浅层地温上升的主要因素之一,降水对浅层地温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北坡D105点土壤温度的时间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位于唐古拉山北坡的D105点不同尝试土壤温度时间序列的分析,表明各层日平均土壤温度的时间变化具有很好的年周期,其变化曲线为-正弦曲线。浅层土壤温度的波动比其较深层土壤温度的波动大,但对同一层而言,其波动程度尽管在夏半年略大于冬半年,但差别不大。地表、0.05m和0.2m深处,土壤日最高温度的变化幅度要明显大于最低温的变化幅度;同时,日最高温与日最低温的变化趋势并不完全一致。积雪可能对土壤日最高温、日最低温和日温差有较大影响。地表1a中的最大日温差可达60.4℃(1998年3月27日),1a中极端日最高温度可达39.7℃,最低湿达-16.5℃。夏半年日温差明显大于冬半年,且日温差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到80cm深处已基本上看不到明显的日温差。  相似文献   

4.
利用1961~2010年林芝0~40cm各层逐月平均地温,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等气候统计方法,研究了近50年林芝浅层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等.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近50年林芝四季地表平均地温均呈不同程度的降温趋势,5~20cm平均地温除春季呈升温趋势外,其他季节为降温趋势;40cm四季平均地温均呈升温趋势,但升幅不大.20世纪80年代各层平均地温为正距平,是最高的10年;20世纪90年代各层为负距平,是最低的10年.各浅层平均地温未发生突变现象.年平均地温异常偏低年多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异常偏高年份以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初居多;20cm和40cm春季平均地温易出现异常年份.近35年日照时数明显减少、降水量增加,影响土壤热量的传输地温,这可能是地温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青海乐都县冬季塑料日光温室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温室内自动气象观测站和同期室外自动气象站的观测数据,分析研究了冬季塑料日光温室内外气象要素(气温、相对湿度、地温)的变化规律。日光温室具有明显的保温、增温效应,温室内日平均气温呈单峰曲线。早晨揭苫后,室内气温迅速升高,最大值出现在14:00-15:00,此后气温开始下降,直至次日草苫揭开前后降到最低,最小值出现在9:00。室内0cm的地温变辐大于低层温度变化,20cm和40cm地温则基本维持恒定,在夜间均高于上层地温,说明深层土壤有一定的蓄热作用;对冬季不同天气条件下日光温室内外气象要素关系进行了回归相关分析,发现温室内外气象因子间均有较高的相关性,可以根据室内外各因子问的关系建立相应的回归方程。利用该组方程可以对冬季日光温室内的气象要素进行分析,指导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6.
黄色粘虫板对烟粉虱有显著的诱捕效果,本文利用粘虫板监测烟粉虱日活动节律、分布,研究粘虫板南北面和不同黄瓜品种对烟粉虱诱集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烟粉虱在上午800-1000出现一个日活动高峰,夜间诱集量最小.粘虫板南面诱集量差异多于北面,但只在8:00-16:00差异显著.温室南部诱集量显著少于温室北部.粘虫板东西向悬挂诱集效果略好,但与其他两种悬挂方向相比差异不显著.但就粘虫板单位面积诱集量而言,中板诱集量略大.在日光温室内,粘虫板的诱集量随粘虫扳悬挂高度升高而降低,冠层下15cm处诱集量最大.粘蝇胶诱杀效果显著好于机油.晴天诱集量显著高于阴天.农药能增加粘虫板对烟粉虱诱集量.设置粘虫板密度越大,对烟粉虱种群控制能力越强,防效越好.设置40板/200m2,害虫种群密度成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以土壤水动力学为理论基础,以中壤土为例,进行室内非饱和土壤水分扩散度的测定,通过实测数据进行拟合发现土壤水分扩散度与土壤含水量之间符合指数变化关系,当土壤含水量高于0.253cm-3cm时,随土壤含水量的升高而急剧增加;当土壤含水量低于0.253cm-3cm时,主要以水汽运动形式为主,其随土壤含水量的升高而增加缓慢。  相似文献   

8.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土壤的垂直分异规律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梅琴 《大众科技》2009,(8):110-111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由于海拔较高,形成了较完整的垂直地带谱.文章主要研究武夷山保护区的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从山脚到山顶土壤心土颜色的变化是亮度由白转黑;土壤表土层颜色亮度总体是随海拔降低而变亮,心土层随海拔降低而变暗.PH值是随着海拔上升整体呈升高的趋势;有机质含量和A层的厚度随海拔上升而增加.根据夷山自然保护区土壤的垂直分异规律对武夷山土壤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地面气象数据是气象业务的基础.地面气象数据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其它气象产品的质量.地面气象数据虽然经过台站地面测报人员、预审人员的层层校对把关后.上报经审核人员核对仍然会有这样那样的疏漏甚至是错误.本文就是作者在2007年地面气象数据A文件审核中发现的一些台站出现的各类错情情况.从文中可见大部分错情经过测报人员细心校对是可以在台站避免的,比如地面温度的漏输,天气现象的多输,能见度、云状、云量错输等等这几类错情很容易被发现.还有一些错情经过台站预审人员预审可以被发现的,比如湿度查算错(这种错情往往涉及到水汽压、相对湿度、露点温度),上跨始日、雨量及下跨雨量输错,数据缺测应有备注而没有备注,地面深层地温偏高太多应视情况处理而没处理,自动气象站的检定在月报表上应有所备注等等,台站预审人员经过一段时间的预审可以积累一些经验,避免此几类错情的发生.还有自动站与人工站双轨运行的台站,自动站与人工站预审人员不是同一人员,此时应注意相互沟通,也可避免一些错情的发生.一些不知如何处理的报表问题,可以及时向有关业务管理人员请教,并在预审单中作出说明.希望出过以下错情的台站能吸取教训及时改正.  相似文献   

10.
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地表反照率特征及参数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肖塘站观测资料,分析了地表反照率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找出了土壤湿度临界点,分别拟合出地表反照率与太阳高度角、2.5cm土壤湿度经验公式,讨论了地表反照率参数化方案,运用CoLM陆面过程模式进行了Off-line试验,并与观测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肖塘地区地表反照率冬季大、夏季小,年平均值为0.27。太阳高度角≥15°时地表反照率趋于一个常数,且与太阳高度角满足指数函数关系。不同天气下地表反照率不同,雨天减小,雪天增大。晴空指数≤0.3时,地表反照率波动很大。肖塘地区地表反照率与太阳高度角和土壤湿度拟合效果不好;随2m气温和地表温度升高基本呈减小趋势,但不明显。土壤湿度对肖塘地区地表反照率年内变化没有影响,只对日变化有影响,且地表反照率对0.097~0.13范围内的浅层土壤湿度响应敏感。CoLM原模式模拟的净辐射、感热通量和地表温度平均日变化与观测数据有较好的一致性。地表反照率参数化方案改为0.27后,CoLM模式对净辐射平均日变化正午前后的模拟与观测基本一致;对地表温度平均日变化模拟得到改善,平均峰值低估0.51℃;地表反照率参数化后CoLM模式对感热通量平均日变化模拟能力没有提高。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影响着积雪的时空变化和季节冻土的水热变化,同时积雪变化对季节冻土的水热状态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分析积雪和气温对季节冻土热状况的影响,本文使用基于TFACE原理的试验装置在天山积雪与雪崩研究站进行了野外空气增温控制试验。野外试验设置了三种处理:自然状态、增温Ⅰ和增温Ⅱ。自然状态为无人为干扰的纯自然状态,增温Ⅰ为距积雪或土壤表层10cm气温增温约2℃,增温Ⅱ为距积雪或土壤表层10cm气温增温约4℃。结果表明:气温增加对积雪消融有显著的影响。在初始雪深为128cm条件下,增温I和增温II处理下的积雪消融时间比自然状态下分别提前19天和25天。在融雪期,气温、最大雪深和最大雪深发生的日期是影响季节冻土温度的重要因子。积雪覆盖条件下,季节冻土从深层开始解冻。而积雪的消失使土壤直接接受太阳辐射,土壤温度则迅速升高,从而使增温I和增温II处理下的季节冻土提前解冻。积雪消失后,季节冻土解冻的方向是从表层开始逐渐到深层。若积雪深度超过100cm时,积雪和土壤交界面的热交换基本达到平衡,此时土壤热通量损失达到最小值。融雪水对土壤温度特别是深层未冻结土壤有制冷作用。停止增温后,三个室外试验处理下的土壤温度随着时间逐渐趋于一致,并且土壤温度随着气温的波动而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不同时间尺度玉米蒸散蒸腾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映  董阳  党慧慧  董军  魏国孝 《资源科学》2014,36(7):1501-1508
运用涡度相关仪、包裹式茎流计对半干旱区玉米蒸散和蒸腾进行连续观测,并对田间土壤水势及其周围气象因子进行同步监测,分析了玉米蒸散和蒸腾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涡度相关仪测定的日蒸散量和茎流计测定的日腾量变化规律一致,相关性较好,但日内蒸散速率和蒸腾速率的变化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的变化特征;②不同深度土壤水分状况对玉米蒸散和蒸腾存在不同影响。对玉米蒸散起较大作用的是地表以下10~15cm深处的土壤水势,而对玉米蒸腾起较大作用的是15~20cm深处的土壤水势;③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太阳辐射始终是影响玉米蒸散和蒸腾的最主要气象因子;但在日内变化上,玉米蒸散速率和蒸腾速率与太阳辐射和饱和水汽压差均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气候变化尤其是气候变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下垫面作为大气的直接热源、水源,对气候的形成及维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地温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变化之间的关系,对探究气候变化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中国581个气象站1961-2010年0cm地温、气温数据,将全国分为8个区域,采用相关分析、M-K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对0cm地温的时空变化、区域分异以及季节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0cm地温变化与气温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中国0cm地温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2000年突变后升温趋势更为明显;中国大部分地区0cm地温都表现为升温趋势,且北方地区较南方升温更加明显,在过去50年中,南北温差呈现缩小的趋势;就各季节而言,冬季升温最明显,夏季升温最弱;相关分析表明,气温与0cm地温变化趋势及程度在大部分地区很相近,但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及20世纪后期,0cm地温与气温变化存在较大差异。相对于气温的变化,0cm地温的升温幅度更大,突变时间较晚。  相似文献   

14.
宁夏南部山区不同下垫面的小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不同季节通过对宁夏南部山区几种不同类型下垫面进行的小气候观测与考察,分析了该区不同下垫面的主要小气候特征(温湿度)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宁南山区不同下垫面气候特征均具有与大气候相似的变化趋势;封山禁牧后,下垫面随之变化,会产生干旱生态景观下的"绿岛效应"、"湿岛效应"和"热岛效应",说明封山禁牧措施对脆弱生态的恢复能起到明显的效果;退耕还林还草、进行植被恢复生态建设,对于促进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陈晓龙  王平 《资源科学》2021,43(6):1260-1274
北极地区是受全球变暖影响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北极升温速率超过全球平均速率的2倍,这一“极地放大现象”和海冰的快速消融不仅造成当地环境的剧烈变化,还深刻影响着中纬度的天气和气候系统。深入理解气候长期趋势的季节和地理分布特征,有助于应对北极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并为未来开发北极资源服务。考虑到北极地区观测台站稀疏带来的不确定性,本文利用多套格点化的观测分析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结合线性趋势分析,研究了1979—2017年60°N以北陆地地表温度、降水、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及相关极端气候指标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①各资料中气温变化的一致性很高,但对于降水在2008年之后的变化,不同资料差异较大,可能是金融危机下可用台站数量急剧下降造成的。②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能够很好地再现北极陆地温度和降水的整体增加趋势,变化速率分别约(0.57±0.07) ℃/10 a和(0.10±0.05) mm/d/100 a。春、秋、冬季升温趋势强,而夏季升温趋势较弱。北冰洋沿岸地区升温速率最大,局地可超过1.0 ℃/10 a。③降水的增加趋势在秋季最大。西伯利亚降水的增加与局地升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其中秋季西伯利亚东部平均和极端降水的增加趋势可达热力学约束的8 %/K。④夏季气温日较差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春季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地区的气温日较差呈显著增大趋势,其他区域则以减小趋势为主。气温年较差在北欧、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呈减小趋势,在西伯利亚西部和东部呈增加趋势。无论冬夏,温度最小值的升高趋势比最大值更显著;冬季温度最小值的升高趋势比夏季更显著。研究表明,地表升温是北极陆地局地降水增加的重要驱动因素,不同区域降水变化的差异则可能与环流变化有关;观测台站数量的减少对降水趋势的监测有显著影响;ERA-Interim可作为北极地区观测分析资料的重要补充,特别在台站稀疏地区和台站数量减少的时段,ERA-Interim可提供一致和可信的气候变化信息。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户用沼气自然适宜性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户用沼气的自然适应性评价为主要依据,以冻土和气温为主要指标,按照户用沼气池安全越冬和沼气常温厌氧发酵的自然适宜性标准,根据安全性、效率性、共轭性、行政区域的完整性等分区原则,把我国农村户用沼气的发展划分为南方自然适宜区、北方及川藏高原条件适宜区、高寒地带非适宜区等3大类型区,各类型区又分别划分为一定数量的亚区.其中,南方自然适宜区可分为华南(含藏东南)最自然适宜区等3个亚区,北方及川藏高原条件适宜区可分为华北平原至黄土高原简易覆盖保温适宜区等5个亚区,高寒地带非适宜区则分为东北西北部高纬度严寒地带非适宜区等2个亚区.文章最后分别对各大区和各亚区的基本状况、户用沼气自然适宜性和户用沼气池建造及越冬保温管理的基本要求进行了分区评述,以期能为我国农村户用沼气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指导.  相似文献   

17.
太原地区冬春季PM2.5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美国R&;P公司生产的TEOM系列1400A大气粒子(PM2.5)监测仪于2005年12月17日至2006年3月28日对太原地区PM2.5质量浓度进行在线观测。对观测期间2417个PM2.5小时平均浓度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小时平均浓度的平均值是247.6µg/m3(193.7 µg/m3)。在50-100µg/m3之间的PM2.5浓度出现的频率最高,PM2.5小时平均浓度小于400 µg/m3的频率为84.1%。PM2.5浓度日变化为双峰双谷型。太原市区PM2.5浓度与风速、能见度和气压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通过3d 后向轨迹分析了影响太原地区气团的主要传输路径,结果表明,100 m高度上空的后向轨迹可划分为7种基本类型,其中第3类轨迹对应的PM2.5浓度值为342.6 µg/m3,明显高于其它类型。这类轨迹主要是来自太原的西南方向;而来自东边方向的第1类轨迹对应的PM2.5浓度为261.1 µg/m3,也比来自西北方向的2、4类轨迹PM2.5浓度高。观测结果表明在沙尘暴影响严重的日期,太原地区PM2.5浓度会极大地增加,从而对大气环境形成严重的污染。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低温气候条件界定的细分化,详细分析了低温气候条件下混凝土构件施工的一些温度要求,结合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型梁一些结构特点,详述了在低温条件下预应力简支T型梁结构施工过程中的温度控制目标和方法以及T型梁养护的一些特点和具体方法的操作和控制,为预应力简支混凝土T型梁在低温气候务件施工中的温度控制和防冻养护操作捋清了思路。  相似文献   

19.
利用NCEP/NCAR再分析高度、温度、风场资料及Micaps实况降水、积雪资料,对2010年2月13~14日浙北地区出现的暴雪过程及其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上西南气流的加强及北部冷空气的渗透导致的冷暖空气交汇是产生暴雪天气的主要环流形势,低层发展东移的低涡与地面倒槽的北上是产生暴雪的主要天气系统,对流层中低层逆温层的出现,为暴雪天气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云顶亮温和雷达回波的分布则反映了降雪区的移动。等熵位涡分析表明,降水区域集中在高低位涡区域的交界处。随着位涡高低中心的东移,降水区相应东移,当高位涡区一旦加强南压,降水将趋于减弱直至结束。  相似文献   

20.
近20年来中国内陆地表蒸散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研究利用NOAH陆面过程模型模拟了1986年-1996年,2000年-2008年两个时间段内的中国大陆地区地表水热过程参数的变化。按中国大陆的六大分区(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和西南),分析了1986年以来这六大区域的地表蒸散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1980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四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地表反照率数据、降雨数据及地表温度和土壤水分的模拟结果,分析了近20年来中国地表蒸散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原因。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年蒸散有下降趋势外,其余5个地区的年蒸散量都有所增加。增加幅度最大的地区依次为中南,西南,华东,东北和西北。地表温度与地表蒸散间有较好的响应关系,华北地区中部和山东半岛蒸散量下降趋势较明显,地表温度呈明显增加趋势;西南地区南部蒸散量增加趋势十分明显,地表温度呈现的下降趋势也十分明显。降雨的变化趋势与表层土壤水分的变化趋势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降雨还是影响表层土壤水分的关键因子。除东北地区外,年降雨量与年蒸散的趋势也很一致,说明这些地区降雨量仍是决定蒸散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