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舆论不是一种任何个人的情绪,而是一群人或一个社会集团对基本事态大体相近的看法。因此,舆论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的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的监督,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行使社会主义民主权利的具体体现。有人称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2.
一中国人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现代工业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无产阶级尚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缺乏必要的条件。但是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开始没落,世界已经进入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中国的一些有见识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开始看到资本主义的许多弊病,产生了对资本主义的种种疑虑。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的各个政治派别纷纷从事对社会主义的研究和介绍,企图从中吸收自己所需要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及其政治学说正是作为欧洲社会主义的一个派别在这个时期被介绍到中国来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它在我国古代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反封建的斗争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在西方的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也产生了几次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20世纪初期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影响我国。20世纪以来,资产阶级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都形成了重要的理论成果,并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它在我国古代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反封建的斗争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在西方的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也产生了几次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20世纪初期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影响我国。20世纪以来,资产阶级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都形成了重要的理论成果,并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和平赎买”的道路实现的。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资产阶级理论的继承和继续,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对资改造理论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的实现,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6.
许多西方学者认为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使资本主义变成了人民资本主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消失,整个社会已经或即将是一个中产阶级化的社会。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不妨联系西方国家的实际,并结合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对此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舆论监督思想受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我国资产阶级报人舆论监督思想的双重影响,而且这两大理论来源的部分观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这种现实意义表现在:新闻出版自由是舆论监督的前提和保障;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的需要,也是党和政府的需要;舆论监督监督党与接受党领导的统一;舆论监督只有讲究艺术和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是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的。这三个组成部分,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乃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那末,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唯物论是怎样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的产生有其社会历史根源。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成长的时代,也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9.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指导地位,是中国人民长期艰难探索而做出的正确选择,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所决定的,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增强识别和抵制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能力;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与舆论支持;必须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性与学术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为了彻底战胜资产阶级,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列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其中特别强调了向小商品生产自发资本主义势力作斗争的必要性。列宁深刻地指出:“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因此,从理论上弄清楚什么是小商品生产,为什么小商品生产是产生资本主义的温床,这不仅对于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重要的,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理论原理和策略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宝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发现和揭示“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  相似文献   

12.
《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所以,马克思主义千言万语,说到底,是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一百多年来,资产阶级学者反对马克思主义,主要反对的是这个原则。近年来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首先攻击的也是这个原则,这就不足为奇了。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灭亡,但是他从来没有说过这是个不该诞生的制度。相反,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是在新的生产力基础上产生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它使劳动者在形式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一个发展过程。过去,人们对十月革命后的传播情况谈得比较多,而对于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则讲得比较少。笔者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应该研究它从传入到播开的整个历史过程。这样,才能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的意义。 一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传入和播开,是和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必须放到整个国际环境和国内历史的长河中来加以考察。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已经“披靡欧美”,振荡着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而当时的旧中国,却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正经历着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马克思主义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传入中国。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改革、发展、稳定”的三大主题,赋予党的宣传舆论工作新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邓小平明确要求舆论宣传要成为国家安定的思想中心,坚持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党性原则,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作为基本任务,坚持用事实说话、用道理论证,始终把社会效益作为宣传思想战线的最高标准和活动准则,努力推动舆论监督朝着有利于形成良好社会舆论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给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指出了彻底解放的道路和无限光明的前途。世界近代史教学应该是依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通过具体史实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规律,使人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奠定共产主义的必胜的信心和增强无产阶级革命的斗志。但是,由于一些历史教师的资产阶级思想尚未得到根本改造,在教学中不但未能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创新以及指导思想阐释的通俗化和时代化;关注民生,巩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群众基础;尊重人民的主创地位,不断扩大基层民主权利;关注青年,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主张丰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在胡锦涛手中被赋予了时代内涵和民族特征,焕发了巨大生机,得到了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人权理论研究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学术界对人权的概念和本质、人权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人权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权状况、社会主义与人权、人权概念在中国的发展人权的国际保护、人权与世界政治等问题,分别进行了系统全面地阐述,使人权理论研究,无论是广度上,还是深度上,确实较比以前前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8.
“人民”一词大家耳熟能详,但其真正含义却众说纷纭。在西方社会里,“人民”被视为地位低下、冲动无礼、被统治阶级统治的阶层群体。到了19世纪,资本主义快速崛起,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愈加尖锐,工人运动声势浩大,这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形成奠定了现实基础,“人民”一词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中国土壤的培育下,“人民”成为带有中国化色彩的词汇。  相似文献   

19.
我国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导地位,这本来是无可怀疑的。然而由于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通过文化交流等方式千方百计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尤其在我国近二十年的对外开放过程中,资产阶级的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学说像潮水般涌来,国内一股股以否定马克思主义、全盘西化为宗旨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迅速与之呼应,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为背景,大肆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决败论”等,对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人尤其是青年学生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在马克思主义能否作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主导力量问题…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经典的阶级斗争理论是建立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成熟与不可调和的矛盾基础之上的。与西方国家相比,近代以来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孱弱,劳资冲突与对立并不激烈,故1920年代初期北方党组织在开展工人运动中不仅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还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采用情感的力量缓和阶级的对立,以生存底线型诉求赢得道义支持,借助夷夏观念抗争外国资本家,选择非暴力方式改善生存条件,使罢工斗争大多取得了胜利,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