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论灌输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及其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宁娟 《教师教育研究》2004,16(1):68-70,56
灌输作为一种方法,其本身无所谓好坏。将灌输等同于“强制灌输”、简单化为“知识传授”以及对灌输一词理解的“西方化”倾向等错误是拒斥一切灌输的原因。在道德教育中,灌输作为一种方法依然发挥着作用,这是德育对象提高道德判断水平和道德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在道德教育中,灌输作用的发挥必须是在理清灌输含义及正确实施的基础上进行。  相似文献   

2.
论道德灌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如何正确地认识道德教育的灌输性问题,是关系道德教育科学定位的重大理论问题,本文就此作一些讨论。道德灌输究竟是道德教育的原则性问题还是方法性问题?实际上人们在肯定或否定道德灌输的时候对这个问题常常是含糊不清的,理论上的含糊不清,造成了人们在实践中各执一端的片面性。倾向于把道德灌输作为道德教育原则的人,强调道德灌输的绝对性,但他们无法回应新时代提出的问题;倾向于把道德灌输作为道德教育方法的人,强调道德灌输的无效性,但最后却可能是“无道德的道德教育”。事实上,如果道德灌输是道德教育的原则,那么否定灌输…  相似文献   

3.
灌输与选择的整合: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取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灌输和自由选择是现代中西方道德教育的基本思路和原则,它们各具优点和缺陷,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应该以学生自主选择与教育者灌输引导的有机结合为取向。灌输既是道德教育原则,又是必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前 ,学校道德教育低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道德教育方法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 ,是否有好的教育方法乃是道德教育成败的关键。一、灌输式道德教育方法的弊端道德教育的方法必须是道德的 ,在实施过程中应坚持对受教育者自由、自治及情感的尊重。而传统的道德教育方法是一种灌输的模式 ,它导致教育效果的低效甚至负效。朱智贤先生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对灌输解释为 :传统的道德教育的方法之一 ,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 ,单方面强迫性地向儿童灌输道德概念、提出道德要求的方法。灌输是导致道德教…  相似文献   

5.
对道德灌输的批判和对无灌输道德教育理论的构建,构成了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的理论生态,移植与反思成为近年来国内对无灌输道德教育研究的主要观点。对无灌输道德教育的研究应坚持“两点论”,弃其局限性,扬其合理性,将之吸纳到道德灌输理论中,丰富灌输理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所谓道德灌输,就是教育者将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和道德理论、观念传授给受教育者的过程,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确立一定的道德意识,并以此指导自己的道德活动。道德灌输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形式之一,所有的道德教育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着道德灌输这一实质内容。灌输是相对于自我教育而言的,与疏导是统一的,它是道德理论转化为人们的道德行为的中介环节。  相似文献   

7.
所谓道德灌输,就是教育者将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和道德理论、观念传授给受教育者的过程,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确立一定的道德意识,并以此指导自己的道德活动。道德灌输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形式之一,所有的道德教育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着道德灌输这一实质内容。灌输是相对于自我教育而言的,与疏导是统一的,它是道德理论转化为人们的道德行为的中介环节。  相似文献   

8.
道德灌输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公民道德教育的需要,存在诸多的问题。但在道德教育中,灌输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应正确理解和改良灌输,使其在道德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杨启华 《教育探索》2008,(12):98-100
从德育所具有社会性功能与个体性功能角度分析,道德灌输既有合理性,也存在不合理性。道德教育中的灌输与反灌输处于不断协调之中。为兼顾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与个体性功能,避免灌输与反灌输之间的争端,应该力求做到道德教育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道德教育的适应与超越目标的统一。道德教育的个体性功能更为根本。道德灌输只有在不违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发展需要的前提下才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0.
试析灌输对道德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季爱民 《教师教育研究》2004,16(1):65-67,51
灌输的本义是“输送”,它是个中性的概念。德育实践中,由于对“灌输”认识的偏差,使得道德教育活动成为一种压抑人性的活动,究其原因,可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教学论等诸层面找到根据。由于德育是培育人性的活动,道德教育必须以师生之间的“心灵”交往为基础,使德育散发人性的魅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1.
高校道德教育在回归实践的进程中出现了“理论重要”与“现实摆设”的反差等诸多问题。而其产生的根源与道德教育理论社会本位、权威性和强制性灌输价值取向有直接关联。高校道德教育回归实践要构想一种涵盖道德认知思辨、道德教育活动、道德教育愉悦等三个核心要素的路径模式。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学校德育中灌输的意义及其实施阈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主体性彰显的现代社会,灌输在我国道德教育中仍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是,灌输的实施 是有一定阈限的,超过了这一阈限,灌输就会走向强制,成为一种不道德的行为。灌输的实施阈限 就是不能压制和束缚受教育者的理性自由。道德教育必须坚持灌输引导与自主选择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现今,灌输在我国的道德教育中被普遍否定,它被认为是德育效果差的最主要根源,是造成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罪魁祸首。尤其是基础教育德育课程改革提出“德育回归生活”后,灌输更是被处处“喊打”。我们需冷静地面对灌输的现实处境,重新审视它在德育领域中的意义和价值。本文重点基于灌输在小学阶段的道德教育意义及其价值实现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班建武 《中国德育》2007,2(3):95-96
从本体论层面来理解道德灌输,有利于增强人们对学校德育合法性的认识,符合社会教化的现实与个体社会化的需要。当前,道德灌输的知识论基础受到了后现代哲学的颠覆。信息时代灌输主体的多元化造成了灌输内容的良莠不齐。代沟的加大使得谁有资格灌输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以普适性伦理与时代精神作为灌输的新的知识论基础,以寓教于乐、春风化雨作为灌输方法创新的基本原则,以平等互动作为新的“授一受”关系的建构基础。灌输在实践中应力戒强制灌输,但这不等于要取消任何意义上的灌输,我们要做的只是要赋予灌输以本体论的地位。人类道德教育总是在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的两级之间来回摆动。绝对的“左”和绝对的“右”都会带来学校德育的灾难性后果。正确的道路应是取得二者之间的平衡,即在尊重、发挥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同时,谨记对学生的价值引导,这种引导必须有明确的方向性和目的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灌输在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疑惑,应从“度”视角来审视灌输所面临的问题,在必要可能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度”,构建“有限灌输”,对于走出目前道德教育中的灌输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树立高校理性德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丽华 《职教论坛》2004,4(12):19-21
当前在我国高校德育领域还存在这样的片面认识: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就是不断的强化和灌输的过程.这显然还是一种非理性的道德教育观点.灌输作为德育方法之一是必不可少的,但灌输的实质就是强迫学生接受道德的知识,这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高校的德育现状,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大学生的道德素质,高校的道德教育就必须从非理性走向理性.在分析高校德育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后,提出了我国高校树立理性德育观的必要性,最后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实践改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新形势下的高校道德教育,必须重新阐释道德灌输的含义,重新认识道德灌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应引入对话机制,并在社会实践(包括道德实践)中体现和巩固道德教育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高校道德教育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及创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高校道德教育存在着三大深层次问题,即重政治思想教育,轻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内容缺乏基础性和时代性;重视强制性的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高校道德教育要实事求是地设计教育内容,有效地创设和利用道德教育载体,改进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9.
现今,古代儒家道德教育有其复兴的态势,有关儒家道德教育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私塾热和读经运动开始在实践中蔓延开来。在现今中国,尽管儒家道德教育具有超越的合法性,但是它不具有完全的民意合法性,也不具有完全的文化传统的合法性,所以儒家道德教育的复兴不可能实现其本有的承诺。但是,儒家道德教育,特别是其具有超越合法性方面的道德伦理教育,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的。  相似文献   

20.
没有灌输的道德教育何以可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书的目的是要树立一种道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论--没有灌输的道德教育,为此,该书的作者在对道德、道德教育和灌输等基本概念进行语义分析的前提下,在批判并综合几种作者认为有借鉴意义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整合性的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无论是对于我国道德教育的理论还是实践,该书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