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民族国家视域下的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是一种高层次的现代文明意识.公民身份是人们国家属性的反映,对公民身份的认可是人们对国家认同的一种表达,国家认同是超越其他认同的高级认同.作为多民族国家的公民,通过公民教育,要将对本民族的认同意识与公民身份认同、国家认同三个维度协调、统一起来,不仅有效激发各民族公民的国家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也有利于保留少数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不致断裂与消失.在我国现阶段正确认识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有利于社会稳定,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危机,其民族文化因素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少数民族公民身份与公民文化的缺位、政治权利诉求文化的缺失、少数民族文化的弱势性、少数民族文化差异引发的文化冲突增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转型滞后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所导致。增进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强化民族文化治理,需要加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大生产发展,促进民族信仰文化与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相适应,强化国家教育在国家认同中的基础作用、推进教育均等化和少数民族人民教育平等权的实现,坚持科学保护、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与全面推广通用语言文字相结合,坚持弘扬民族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精神与加强共同节日文化要求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公民的根本问题是公民身份问题,界定公民概念的内涵必须基于对公民身份的探讨,而公民身份与国家之间具有"结构二重性"。在我国社会转型期,公民身份研究的核心是如何建构我国公民身份认同的过程。公民身份认同可以分为公民自我角色意识的认同、公民社会行为的认同和公民制度的认同,公民在建构自身身份认同的同时完成了国家认同,并通过履行公民行为促进社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从建构公民身份认同的角度出发,公民教育应该是在基于公民身份的教育制度中,去建构积极公民身份认同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公民身份"认同是超越民族、国家认同的一种更具价值的情感体验。由于受我国历史传统因素的影响,加上目前全球性问题突显,各国公民的身份认同问题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在我国朝向现代民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应把培养现代公民作为一切教育的重要目标,同时把公民身份的认同从初级身份认同上升为政治性集体认同,加强公民权利意识的培养,成为我国公民教育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民族性与民主性:两种维度的国家认同教育及其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水兵 《教育学报》2013,9(1):21-26,36
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是"民族"与"国家"的融合体。民族意义上的国家认同和政治意义上的国家认同是现代国家认同教育的两个基本维度。前者以民族历史、文化、语言认同为核心,涉及共同血缘、地域、历史等文化价值维度的认同教育,后者以宪法认同为核心,涉及人权、民主、法制等共同政治价值维度的认同教育。两者共存于国家认同教育的建构过程,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良性互动,应有机地统一起来。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爱国走向宪法爱国是时代发展趋势,民族品格的塑造和民族精神的培育仍然是当代公民教育的重要使命。现代公民教育在两者张力之间培养既有民族品格和民族性精神,又具有现代民主意识的理性爱国公民。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认同面临着空前的危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促进中小学生国家认同建构的重要途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通过思想精华的传承、传统美德的彰显和文化符号的强化来促进学生的国家认同.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国家认同的基本取向方面,要转换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兼顾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注重国际理解视野下的国家认同.在具体路径方面,要通过课程统整以及协同开发与共享,构建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注重教育的融合性、体验性和开放性,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日常实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7.
多民族国家内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既有紧张冲突的一面又有共生一致之处。实现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转向,对统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观乎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路径,主要有强制同化、基于文化多元理论的认同整合、由建构"国家民族"认同而至民族国家认同、由"公民身份"而实现两种认同的"统一"等。实际上,关于国家认同的建构与强化,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应依具体社会政治和民族文化情境来展开。  相似文献   

8.
族际政治整合是多民族国家国家建构的重要议题。族际政治整合是各民族、各族群共同的政治与文化认同的形成过程,其核心是各民族成员对公民身份的认同,而公民身份认同的多层次性和多元性,决定了公民身份认同必须经由公民教育来实现。公民教育是关涉公民资格或公民身份的教育,是旨在促进国民形成公民身份认同的教育,其实质是培养合格公民或“好公民”的教育实践活动。对多民族国家而言,公民教育面临的内在张力,需要通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来解决,但不管怎样,强化各民族成员的公民教育,无疑是化解这些内在张力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9.
国家认同包含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认同等。在全球化时代,我国中小学实施国家认同教育,就是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确立政治认同、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树立文化认同、通过历史教育强化历史认同。  相似文献   

10.
调查发现,中学生在国民身份认同上呈现出高情感认同与相对低的理智评价的矛盾性,随着年龄增长与国民身份认同感略有降低的矛盾性;在政治认同上体现出积极样态,但是存在政治权利和承担义务上不匹配的矛盾性;在文化认同上体现出既有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有对西方现代文化的接纳,还有对当代流行文化的包容的的多元性。加强中学生国家认同教育,需要在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中培植中学生的民族与国家责任意识,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公民教育,强化以中华文化为根基的主流文化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