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一个追求个个成功、人人精彩的时代,许多家长为了给孩子成长增添一些精神动力,往往会说“你现在要忍受许许多多的苦,将来就可以享受多少多少的甜”这样的话。在他们心目中,作为现在的“此岸”一定是“苦”的。在这种预设的框架中,“此岸”是为“彼岸”服务的,“此岸”所做的一切都是暂时的忍耐,是手段,是过程,是草稿,只有“彼岸”才是幸福美好的,是目的,是终点,是作品。  相似文献   

2.
生活在此岸的众生由于迷执于“四相”和“四见”而产生了种种妄念,贪、嗔、痴、慢、疑、见等几乎占据了此岸众生精神生活的全部空间。《金刚经》旨在破除妄念,去掉妄心,恢复清净之真心。此经从破“四相”和“四见”入手,通过以真心换妄心,通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使众生从缺憾的此岸到达圆满的彼岸。彼岸之众生是自觉的、觉他的,而此岸与彼岸并非相隔万里,不可逾越。  相似文献   

3.
从前有个王国,它的都城有个很奇怪的名字,叫“此岸”,既然的“此岸”,当然就有“彼岸”,那座城市距离都城有一天的车程,两城之间只有一条路,骑马的,赶车的,坐轿的旅客都得从这条路上往返。  相似文献   

4.
“此岸”与“彼岸”的关系是宗教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彼岸”的产生源于人们对“此岸”世界的否定,是人们对无限的追求的体现;在制度化宗教中,“彼岸”既是宗教对信徒的承诺,也是解决其自身理论困境的手段。“彼岸”具有无限与超越、否定与批判、补偿与慰藉、神圣与终极的特点。在制度化宗教中,原本不可言说,无法言传的“彼岸”通过文字语...  相似文献   

5.
兰本达教授把科学学习比喻为过河,科学教学就是教师设置好踏脚石,引领孩子们从河的此岸到达彼岸。这里所说的此岸即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初始想法),彼岸即学生要建构的新概念,踏脚石则是教师设置的承载概念发展内涵的探究活动。学生的科学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概念转变的过程和不断修正并  相似文献   

6.
度过渡过二者都是动词,都有“过去”的意思。区别在于,“度过”指某段时间已过去,如“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渡过”指南此岸到达彼岸,有“通过”的意思,如“渡过了长江天险”,“渡过难  相似文献   

7.
史振华 《科学课》2008,(10):6-7
英国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中,有间房间的牌子上挂着“讨论会”字样,这里无疑是科学家进行科学研讨交流的地方。伦琴发现X射线就是在讨论会上得到进一步演示和证实,科学家在这里进行彼此的交流和理念的提升,可见科学讨论会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是很不一般的。而兰本达教授更把孩子们的科学讨论会定义成为由学习的此岸(用材料进行作业之后)达到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和思维有条理地解释现象的彼岸,  相似文献   

8.
英国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中,有间房间的牌子上挂着“讨论会”字样,这里无疑是科学家进行科学研讨交流的地方。伦琴发现X射线就是在讨论会上得到进一步演示和证实,科学家在这里进行彼此的交流和理念的提升,可见科学讨论会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是很不一般的。而兰本达教授更把孩子们的科学讨论会定义成为由学习的此岸(用材料进行作业之后)达到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和思维有条理地解释现象的彼岸,  相似文献   

9.
文本翻译较为典型地体现了语用学的研究内容。它是一个语言转换的过程,旨在让此岸的人了解彼岸的信息。语言形式不同了,语境也就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因此,翻译者就要根据“语境”的转变灵活地处理原文,不能拘泥于原文的语法、结构、语义意义。否则,译文就会因不符合“此岸”的阅读理解习惯而不能很好地完成交换信息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在致思死亡的路径上,孔子是“由生观死”,而苏格拉底是“直面死亡”;在死亡的价值问题上,孔子是基于群体关怀的“杀身成仁”,而苏格拉底是基于个体关怀的“舍身求善”;在超越死亡的方式上,孔子是“此岸的超越”,而苏格拉底是“彼岸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科学学习过程就是将错误或模糊不清的前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的过程。为了让学生从前概念的"此岸"到达科学概念的"彼岸",教师要通过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利用类比方法,为学生搭建通往科学概念的"桥"。  相似文献   

12.
潘志强 《上海教育》2013,(30):44-49
追梦之旅:源于国际友谊的延续 《此岸·彼岸》,这是一个关于梦想与追梦的话题。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处等待迈向的理想“彼岸”。  相似文献   

13.
无限的概念是极限思想的基础,但不是极限思想。牛顿的极限思想是动态和静态的完美结合,是此岸到达彼岸的生动的、科学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人生的险桥     
西班牙有一幅名画,描写人生如渡险桥,两端云雾迷蒙,人都从不可知处来,向不可知处去,这段“人生的险桥”只不过是此岸到彼岸的一段路  相似文献   

15.
梦想在彼岸,现实在此岸,职业倦怠似乎成了当下教师的通病,疲倦感、退缩感、失落感,仿佛成了教师工作中的“三重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容易慢慢迷失方向,不知如何才能登堂入室。  相似文献   

16.
赖斯捷 《湖南教育》2014,(12):29-32
贲友林: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现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第五届全国小学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观摩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三次获得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评比一等奖,荣获“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青年教师新秀”称号。著有《此岸与彼岸》《现场与背后》,在教育报刊上发表文章数百篇。  相似文献   

17.
九十年代以降,我的诗歌写作大略可分为一大一小两个板块,其主要部分我将它们命名为“告知当下存在本相”的诗歌,从人的生存和时代语境的夹角楔入,进而展开较为开阔的此岸叙事,让一味戏剧化地悬在所谓“高度”  相似文献   

18.
小学生一般以童真来认识现实生活。他们充满幻想.是一种感性的认识.而作文则要求他们将这些感性的认识用充满理性的逻辑语言表达出来。这正如站在此岸望着彼岸.彼岸小草青青、百花艳艳、蝴蝶翩翩。在此岸感知得到.如何由此岸达到彼岸.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这番美景呢?这就需要在两岸之间架一座桥.架“桥”的重任自然落在了教师的身上。  相似文献   

19.
艾云的思想随笔以“旷野独白”的方式,在审美的心境中,自由地徜徉于此岸与彼岸、时间与空间、理性与欲望、现实与历史之间,给人以深邃的思想启迪和独特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20.
黄祥芳 《成才之路》2009,(26):I0008-I0009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因此也要讲究节奏。语文教学艺术并不深奥莫测和虚无缥缈,而是实实在在的,一个有追求的语文教师完全可以从一般教学经验的“此岸”.通过实践的积累、探索、创新。达到理想的教学艺术的“彼岸”.去攀摘语文教学艺术皇冠上的明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